諾貝爾獎無疑是目前世界上含金量最高的獎項,各國的科學家都希望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這不僅代表著個人的榮譽,也是世界對自己科研成果的認可。然而目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並不多,這並不是因為我國科學家的水平差,而是有很多優秀的科學家因為種種的原因錯失了諾貝爾獎,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4位。
第一位湯非凡,很多人或許沒有聽過此人,但此人在醫學微生物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1926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並開始從事細菌學研究。1929年他回國擔任了海中央大學醫學院副教授、教授、細菌學系主任。期間他組建了中央防疫處,生產了世界首支班疹傷寒疫苗,而且他還分離出世界上第一個沙眼病毒。為了尊重湯飛凡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國際上把沙眼病毒稱為「湯氏病毒」。然而為世界做出巨大貢獻的湯非凡卻並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實在讓人惋惜。
第二位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科學家;1965年一批中國優秀的科學家經過7年的研究,終於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這是世界第一次的人工合成。這一科研成果被美國《紐約時報》成為繼「兩彈一星」之後我國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然而因為諾貝爾獎只授予個人,不頒發給集體。因此幾位科學家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第三位王淦昌;王淦昌是我國23位「兩彈一星元勳」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創者之一。1931年,王淦昌在德國就讀研究生期間,首次提出了可能發現中子的試驗設想,這一設想對核物理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結果第二年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在這一思路下發現中子,並獲得了諾貝爾獎。
第四位趙忠堯;趙忠堯同樣是我國的一位著名核物理學家,他也是中國核事業的先驅。1930年在德國留學的趙忠堯首次發現了正電子的存在,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發現反物質的人。然而因為趙忠堯很快回國,諾獎評委會以為這是他同事安德遜的成果,就將諾貝爾獎頒給了他的同事安德遜。雖然此事引起了很大爭議,但趙忠堯最終也沒能獲得諾貝爾獎,這也成中國的一個遺憾。
個人認為諾貝爾獎只是一個激勵,而並不是目標,相信在每位科學家心中只有讓更加國家強大才是他們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