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校長的他,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2020-11-23 騰訊網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我國教育史上一座永遠的豐碑。她只存在了短短8年半時間,卻湧現了一位又一位大師:朱自清、胡適、聞一多、錢鍾書、葉公超、陳寅恪、傅斯年、錢穆、馮友蘭、金嶽霖、葉企孫、周培源、華羅庚......這一長串名字都曾在聯大任教。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趙九章、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楊嘉墀、王希季、朱光亞、鄧稼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鄭哲敏都曾在西南聯大就讀。

主人公就是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先生。他本人從來沒有被稱為「大師」,但在他的任內,卻為清華、西南聯大請來了眾多大師,並為後世培養出了眾多大師。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1931年,就職清華大學校長典禮中,梅貽琦先生發表了著名的「大樓與大師」言論,這是梅先生畢生追求的事業,也由此揭開了其傳奇清廉的一生。

1889年12月,梅貽琦出生於天津。其父中過秀才,後淪為鹽店職員,甚而失業,梅貽琦懂事時,家境已每況愈下。作為五個兄弟和四個姊妹中的長兄,他幫助父母撫養弟妹,很早就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這也讓他逐漸成為一個謙虛、勤謹、責任心很強的人。

梅貽琦自幼熟讀經史,且善背誦。1908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南開私立學校第一屆師範班,隨後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學堂。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名列第六,成為首批赴美留學生47人中的一員。

中間有一個小插曲:庚款留美生名單放榜那天,所有考生都很活躍的前去看榜,考上的欣喜若狂,名落孫山的面如死灰,只有梅貽琦先生始終淡定自若,無悲無喜的站在旁邊看榜。因為這種沉穩的性格,所以梅先生常被朋友稱為:「寡言君子」。

1910年,梅貽琦赴吳斯特理工學院攻讀電機系。1914年,畢業於吳士脫理工學院,獲電機工程學士學位,併入選SigmaXi榮譽會員。由於家境貧困,獲得學士學位後,梅貽琦放棄了在美國繼續攻讀研究生的機會,於1915年回到清華物理系任教。

在清華,梅貽琦先後擔任過教學、行政等多個職務,任職過程中逐漸堅定了梅先生辦好教育的決心。

當時的清華大學,當校長是個「苦差事」,常有校長教授被師生趕下臺。從1928年4月至1931年6月,短短3年時間,清華先後經歷了溫應星、羅家倫、吳南軒3任校長。羅家倫曾當著全體師生的面提出辭職。結果學生們紛紛表示:「無論國父同意與否,我們皆無挽留之意。」

在這樣的環境中,1931年冬天,一片肅殺中的清華園迎來了她新的掌舵者——42歲的梅貽琦。直到1948年去往香港,梅先生在這個位置上一呆就是17年(註:1938.5 - 1946.5梅貽琦任西南聯大常務會主席、清華校長)。

查良釗、胡適、梅貽琦、黃鈺生合影

1950年初,梅貽琦赴紐約,管理清華在美基金。臺灣當局曾多次欲動用清華基金,但梅先生始終堅持了基金必須用於教育的方針。

1955年,梅貽琦由美國飛回臺灣,開始用清華基金會利息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也就是新竹清華大學的前身。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1959-1961年曾在這裡就讀,加上楊振寧、李政道,梅貽琦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因為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梅貽琦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梅貽琦的主要貢獻包括:

1、奠定了清華大學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的靈魂。

在遍布世界的清華校友心目中,梅貽琦是清華精神的化身。他以不同凡響的教育智慧和由賢入聖的人格魅力,奠定了清華大學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的靈魂。他的「大師論」奠定了清華乃至中國大學的辦校風格,為清華大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在清華校長任內,他積極延聘國內國際著名學者來校執教,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

歐美曾有著名大學校長在1941年清華建校30周年時稱讚清華:「西土一千年,中邦三十載。」

清華大學梅貽琦雕像

2、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

梅貽琦在長達4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為我國培養了大批人才。僅西南聯大常務會主席任期,就培養了174位「兩院院士」、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校長任期內,培養的人才更是不計其數。陳省身、錢三強、錢偉長等一長串為中國做出卓絕貢獻的科學家都曾在他領導的清華就讀。

清華大學第七屆庚款留美學生錢學森

一生清廉

梅貽琦長年管理清華大學的庚子賠款基金,這筆錢在當時,數額相當巨大,可是他自己的晚年生活,卻十分清貧。在回到臺灣之後,很多人都慫恿他把這筆錢拿出來,別人幫他想出的花錢的名目五花八門,蓋大樓、搞基建,總之,這筆錢已經成為了唐僧肉,人人都想吃一口。

梅貽琦卻總是搖頭,在他的心目中,這筆錢是清華的,也永遠只能用在清華的建設上。直到1955年,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成立,梅貽琦才捨得把這筆錢拿出來,用於購買科研設備、培育精英人才。

1960年梅貽琦被確診罹患癌症。他終身從事教育,毫無積蓄。新竹清華大學為其墊付了一部分治療費,醫院又酌情減免了一部分,卻仍然不夠。清華校友們自發募捐,在半年間募得臺幣65萬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貽琦看到凝聚著清華學子愛心的捐贈記錄,「閱後半晌無語,後曾流淚頷首」。

1962年5月19日,梅貽琦先生在臺灣溘然長逝。他的喪葬費,都成了個巨大的難題,不得不依靠校友募捐才得以入土為安。

他逝世後,秘書把他在病中一直帶在身邊的手提包封存了。兩個星期後,在有各界人士參加的場合下啟封后大家都怔住了:箱子裡保存的是清華庚款帳目,從17年前到現在,一筆又一筆,清清爽爽,分毫不差,每一筆基金的用處,都記載得明明白白,從未有一處疏漏。所有的錢,都用在了清華大學的建設上,沒有一分落入私囊。他,無愧於「永遠的清華校長」這一稱號。

梅貽琦生前最後之影像

清華校史研究專家黃延復曾這樣評價梅貽琦:「他長母校幾十年,然清華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貪汙成風的社會,竟能高潔、清廉到這樣地步,真是聖人的行為。只這一點,已足可為萬世師表。」

57年過去了,梅校長的風骨和精神,已成絕響。

對於這樣的梅先生,我們除了敬佩與惋惜之外,還能說什麼呢?

相關焦點

  • 梅貽琦:手握巨款卻一生清貧,清華大學的百年校長,死後葬入清華
    在1911到1928的17年間,光是校長就輪換了十個人。"校長風潮"屢起,學生們紛紛遊行抗議,僅僅是在1930年前後,就有三位校長被趕走。然而自梅貽琦擔任校長開始,這股風潮卻漸漸消失了。就職演講上,梅貽琦說道:"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學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因此,要將清華打造成一流大學,首要的兩點便是師資與設備。
  • 領導力 | 讓美國區域型大學翻身的華裔校長楊祖佑領軍,17年催生6位諾貝爾獎得主
    他如何改造學校,成為諾貝爾獎搖籃? 今年8月,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了一份大學排名。前十名有史丹佛、哥倫比亞、普林斯頓等大學,卻沒有哈佛、耶魯與牛津。 這是近15年(2000年至2014年)諾貝爾得主來源排名(不含文學獎與和平獎)。
  • 洛克菲勒:身價3360億,培養了113位諾貝爾獎得主,財富已傳承6代
    在巔峰時期,他曾壟斷了全美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洛克菲勒為人低調,沉默寡言、神秘莫測。有人說,他一生都在各種不同角色和層層神話的掩飾下度過。但也有人評價說,跟和他同時代的巨富們相比,洛克菲勒的財富是最不骯髒的。
  • 清華大學開學典禮,邱勇校長提到四位歷史名人,他們成就有多大?
    楊晨煜與柯潔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邱勇,在開學典禮講話之中,單獨提到了四位名人,分別是趙九章、錢鍾書、王竹溪、喬冠華他們是清華大學的四位歷史名人,那麼他們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呢?邱勇校長的原話是:90年前,1929年入學的趙九章、錢鍾書、王竹溪、喬冠華等一批清華學子,曾在這裡唱出「嗟我多士,來自遠方,氣求聲應,濟濟一堂」的歌聲。邱勇校長提到的四位歷史名人,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耀眼的光芒。
  • 中國哪些大學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母校」?
    屠呦呦沒有留學經歷,她打破了「中國的大學培養不出諾貝爾科學獎項」的「魔咒」。盤點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母校」的中國大陸的大學。屠呦呦沒有留學經歷,她也打破了「中國的大學培養不出諾貝爾科學獎項」的「魔咒」。以下,盤點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母校」的中國大陸的大學。
  • 清華教授葉企孫: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建國後有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其中有9位都是他的學生,人們稱他為「大師的大師」。可能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但如果提到清華大學物理系和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學過物理學的讀者肯定對他有所了解。作為中國物理學的先驅,葉企孫老先生的後半生其實過得並不好,甚至可以說讓人感到惋惜。
  • 清華教授葉企孫: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葉企孫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同時也是中國物理學的一代宗師,他的學生後來都是有名的科學家,如錢三強、趙忠堯、趙九章、王淦昌等。建國後有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其中有9位都是他的學生,人們稱他為「大師的大師」。
  • 培養出9位兩彈元勳,楊振寧都是他的學生,7歲時父親給修身指南
    飛彈之父錢學森、力學之父錢偉長、原子彈之父錢三強、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這些如雷貫耳的科學家都是他的學生。1898年葉企孫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祖父那一輩之前都是官運亨通的世家大族,到了父親葉景壇這一輩是上海知名的教育家,曾經去日本考察教育,回來發展現代教育,辦了多所學校,任職校長。
  • 他一生培養79位院士、19位兩彈元勳,錢學森、鄧稼先都要叫他老師
    「他和我們這個時代交臂而過,一個我們知道得最晚,了解最少,然而卻對中國科學界貢獻巨大的偉大人物。」令人震驚的是,就這樣一個人培養了79位院士,23位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中,有19人是他的學生。李政道、華羅庚、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都曾經師從於他。可以說,幾乎新中國科研領域的泰山北鬥都是葉企孫的學生。
  • 史上十大著名諾貝爾獎得主 12位華人得主無一上榜!
    諾貝爾獎由諾貝爾基金會資助,該基金會開始使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基金,也就是那個發現科學家炸藥的人,主要頒發給在化學、醫學、生理學、物理學、文學和和平等領域表現卓越的個人或組織,以下是史上10位最著名的諾貝爾獎得主,他們的存在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和人類生活。
  • 葉企孫:國士無雙清華教授,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他是在舊式書院的基礎上改制而來,而這所學校第一任校長,便是葉企孫的父親。雖然葉企孫的父親是一個舊式文人,但是骨子裡卻非常推崇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在他擔任校長期間,開設了講述西方科學的課程。1907年,葉企孫進入這所學校就讀,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先進的西方文化和科學技術。
  • 澳洲這些大學原來盛產諾貝爾獎得主
    諾獎得主們都是來自於世界各所頂級高校的教授們,作為留學生,我們當然更關注去哪所大學能夠更近距離的接觸到諾貝爾獎的得主們,去哪所大學能夠親自得到他們的指導,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澳洲各大學得過諾貝爾獎的各位教授~阿德萊德大學諾貝爾獎作為科學界 ( 包括人文科學 ) 的至高榮譽,是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科研和人文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 花了十年功夫,把清華大學數學系排名提升71位
    2019年3月,在全球著名的世界大學QS排行榜,公布了最新的大學排名。在數學學科排名中,清華大學數學系位列第25位。但在2009年,清華大學數學系的排名還僅僅是第96位。短短十年間,排名竟提升了71位,這引起了數學界的關注。
  • 諾貝爾獎得主: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幼兒園學到的!
    人一生品格、能力、成就的基礎,往往是幼年時期奠定的。 01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 會上,有位媒體記者問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在您的一生裡,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的?」 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得主平靜地回答:「不是在大學,也不是在實驗室,而是在幼兒園。」
  • 文道非常道:諾貝爾獎得主不一定是好貨
    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其實諾貝爾舞臺上,似乎並不缺少華人的身影,自該獎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6位華人獲獎,卻無一人生長於中國。雖然中國已步入改革開放的而立之年,但諾貝爾獎似乎才剛剛為人們所認識和重視。
  • 武漢大學這個論壇真高端,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多名院士!
    1月7日-8日,學校舉行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包括2位諾貝爾獎得主、多名國內外院士及傑青在內的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珞珈山,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諾貝爾獎得主索維奇教授致辭索維奇教授在致辭中介紹了他與武漢大學的淵源以及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研究中心的歷史和現狀,表達了對中心的良好祝願以及對年輕科學家的期望。
  • 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六所美國名校
    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那今天給大家介紹下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六所美國名。這裡先後誕生了8位美國總統,還培養了締造了微軟、IBM、Facebook等一個個商業奇蹟的人。
  • 培養2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超級機構,最牛實驗室之卡文迪許實驗室
    伴隨著2019年各項諾貝爾獎的陸續公布,新的一批諾貝爾得主也悉數公之於眾。讓人欣慰的是我們科技進步如此之快,人類一直對自然科學的追求從未停止,但更讓人遺憾的是作為大國的中國又一次空手而歸,是我們的科研水平達不到還是我們的科研設施相對落後呢?
  •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舉殯 香港送別「光纖之父」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舉殯 香港送別「光纖之父」 2018-10-08 16:28:5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孟湘君
  • 「科學與人生」第一位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是誰?
    那麼,第一位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是誰呢?他就是發現X射線的倫琴,讓我們一起來走進他的故事。1845年3月27日,威廉·康拉德·倫琴(Wilhelm Rntgen)出生在德國萊茵州萊耐普城。他的父親是一個毛紡廠小企業主,母親是一個心地善良的荷蘭人,倫琴是家中的獨子,備受父母的關愛。倫琴3歲那年,舉家搬遷至荷蘭。所以倫琴在荷蘭完成了小學與中學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