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 | 讓美國區域型大學翻身的華裔校長楊祖佑領軍,17年催生6位諾貝爾獎得主

2021-01-20 超世紀awaker

出處:2015年9月號《遠見雜誌》《遠見雜誌》第351期 瀏覽數:158,750+

 

 臺灣的航天學者楊祖佑,接下聖塔芭芭拉分校校長時,這學校連美國前50名都排不上。他如何改造學校,成為諾貝爾獎搖籃?

 

今年8月,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了一份大學排名。前十名有史丹佛、哥倫比亞、普林斯頓等大學,卻沒有哈佛、耶魯與牛津。

 

這是近15年(2000年至2014年)諾貝爾得主來源排名(不含文學獎與和平獎)。各大學會依得獎者獲獎時的隸屬機構,獲得一個分數;再依該領域得獎人數,以及每位得主的隸屬機構數,給與分數加權。

 

名次愈前面,代表愈多諾貝爾獎得主來自該機構或大學,第一名的史丹佛共有11位,但第七名的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California, Santa Barbara),許多臺灣人並不熟悉。這學校加入加大系統70年,學生2萬2000多人,歷史遠短於400多年的哈佛。聖塔芭芭拉是個一直不太起眼的灰姑娘。

 

1998年,灰姑娘開始「變身」。之前,該校只出過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往後17年卻出現6位,且都在同一位校長任內。

 

這位校長是來自臺灣的航天學者楊祖佑。1994年上任的楊祖佑,是繼前柏克萊加州大學校長田長霖後,第二位美國華裔大學校長。連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都好奇問他,「Howdo you get them? How do you keep them?」(你如何求才,又如何留才?)

 

 

花一年陪教授吃飯找定位

 

一位臺灣長大的校長,如何把一所不起眼的美國公立大學,打造成諾貝爾獎搖籃?

 

「做行政是一種服務,」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楊祖佑謙稱。「服務」兩字,在他的紙本採訪回覆中出現六次,與管理經典《僕人領導學》(The Servant Leadership)的主張「領導始於服務」,不謀而合。

 

學生與教授,是學校的首要服務對象。但當1994年,楊祖佑接下聖塔芭芭拉分校校長時,連美國前50名都排不上;附近還有南加大、史丹佛、柏克萊加州大學等大學環伺,很難成為學生與教授的首選。

 

第一年,楊祖佑每天和六到八位教授共進午餐,全校1000多位教授,足足花了100多天才吃完,寫了厚厚一迭筆記。得到的共識是: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有一流教授,自然會吸引更多一流人才。但維持一所重量級學者雲集的大學,就像經營一支有眾多大牌球星的球隊,領導者必須懂得找人、找錢、找資源。

 

 

三顧茅廬聘一流教授來校

 

楊祖佑的方法很古典,就是「三顧茅廬」。

 

1997年,他邀請已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31年的物理學者戴維‧葛羅斯(David Gross)加入,對方遲遲不答應。他飛去拜訪,花了一下午聽對方暢談辦學理念,並承諾準備一個優秀團隊,才獲得首肯。七年後,葛羅斯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楊祖佑認為,這些學者在原本的學校也會獲獎,但「提供一支優秀團隊」,是他們點頭關鍵。

 

建團隊不是亂槍打鳥,聖塔芭芭拉是小校,得將資源瞄準最有勝算達到「一流」的領域,「大學可以大,但不可不精。」比如,物理系討論發展方向時,任教20年的物理學者赫伯特.克羅默(HerbertKroemer)建議,為不與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強碰,應避開當紅的矽半導體,專注冷門的高分子材料導體。

 

楊祖佑聽進去了。2000年,克羅默與另一位同事同時拿下諾貝爾物理獎與化學獎。

 

這一役,使聖塔芭芭拉從區域型大學,一躍而成世界頂級大學。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一位未來諾貝爾獎得主,也在這一年加入了。他是日本人中村修二。

 

這位被楊祖佑形容「能在大自然穿的鎧甲上找出一個針孔」的奇才,因發明藍光LED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獎。

 

 

中村在新書《我的思想,我的光》提到,當時,史丹佛、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學院等十所學校都提出邀請,最後他卻選擇聖塔芭芭拉,因為克羅默領軍的團隊也在這裡。事實證明,這個團隊打造的固態光能研究中心,將中村拱上了學術巔峰。

 

中村還提到,以大學而言,聖塔芭芭拉給的薪資「破天荒的優渥」,並允許他接受政府或企業委託,每年收入至少22萬美元。在搬去美國前,校方還告知,「(研究室)可以選擇喜愛的設計和顏色」,更使他備感禮遇。

 

為邀請中村,楊祖佑飛去日本兩次。第二次還找了一位熟悉日本文化的教授同行。

 

 

彈性政策讓人才適得其所

    

他相信,比高薪更重要的,是讓人才有適得其所的信心。

 

2006年,楊祖佑陪中村去芬蘭領千禧技術獎。回程,中村淡淡地說,「你和學校對我這麼好,我很感謝。最近有大學剛蓋好一棟大樓,邀請我和團隊一起過去,還要替每個人加薪……」

 

楊祖佑不慌不忙打斷他,「怎不早說呢?我們明天就開始籌建新大樓和實驗室!」

 

蓋新大樓,是得花上千萬的大事。但十年過去,中村與團隊為學校帶進的研究經費與專利收入,早已超過大樓的貸款金額。

 

中村並非特例。2004年,楊祖佑為從卡內基美隆大學請來經濟學者芬恩.基德倫(Finn E.Kydland),特地籌款設立講座教授。不到一年,他就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有大樓,不一定能培養出一流教授;但有一流教授,自然能建出大樓!」楊祖佑逆向思考。

 

美國大學資金運用彈性很大,他回憶,擔任普渡大學工學院長時,一位全校最高薪的教授病故,他的薪資足夠僱用四位助理教授。但每年帶進的巨額經費,不但支付了他一半的年薪,還夠支持19位研究生及四位博士後研究生的經費。後來,系主任聘僱了一位「較便宜」的年輕學者,預算反而無法平衡了。

 

這讓他學到,節省成本無法創造價值,但聘用人才可以

 

許多學者把行政當作苦差事,楊祖佑卻是少見的教學、行政與研究的「三位一體」。

 

他30多歲時當上正教授後,就被同事推派當系主任;當了十年工學院長後,又從150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校長。但他並未放棄研究。當記者連繫時,75歲的楊祖佑正在夏威夷擔任世界最大30公尺太空望遠鏡計劃(Thirty Meter Telescope)主席,學術地位可見一斑。

 

教學,更是他最大動力。在普渡大學25年間,楊祖佑曾獲12次傑出教學獎。至今他仍在大學部開課,帶著三位博士生做研究。他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與教授和學生會面,不只記得每位學生的名字,興致一來,還會跟學生回宿舍吃晚餐。

 

這個習慣來自就讀臺大土木系時期。有天,楊祖佑在校園遇到一位景仰的教授,對方停下來對他說了幾句話。由於當時教授多是教完課就離開,那位教授的風範,使他至今難忘。

 

原來「服務」種子就在那刻種下。大學領導者如何創造價值?彎下腰,答案就在行動裡。

====================================

歡迎訂閱公眾號,請搜尋:超世紀awaker


相關焦點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祖佑|導師|華裔|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參與1989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一輪的校長選拔。儘管田長霖的履歷在258位候選人中已經足夠優秀,但校董會仍然遲遲不能做出決定。作為華裔的他,在美國社會能否承擔得起名校校長這一職責?最終,在飽受爭議下,田長霖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22年歷史上、也是美國有史以來的首位華裔及亞裔大學校長。這是美國教育歷史上裡程碑的一幕。
  • 那些美國歷史上的華裔校長真不容易!
    參與1989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一輪的校長選拔。儘管田長霖的履歷在258位候選人中已經足夠優秀,但校董會仍然遲遲不能做出決定。作為華裔的他,在美國社會能否承擔得起名校校長這一職責?楊祖佑,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校長。1994年,他從150位候選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第五任校長。
  • 那些美國歷史上的華裔校長真不容易!令人佩服
    參與1989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一輪的校長選拔。 儘管田長霖的履歷在258位候選人中已經足夠優秀,但校董會仍然遲遲不能做出決定。作為華裔的他,在美國社會能否承擔得起名校校長這一職責?
  • 2020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背後有趣的故事(一)三顧茅廬的華裔校長
    很巧,範傑曾經於2004年-2007年在UCSB做博士後,他一下笑起來:「是啊,UCSB擁有世界一流的沙灘,是全美聞名的party school。」每年萬聖節假期,全美的年輕人都會湧到UCSB去開party。但是這所 「全美最好玩的學校」,可是出過六位諾獎得主的,綜合排名一直在全美前三十左右。
  • 「伯樂校長」楊祖佑講述:六摘諾貝爾獎是如何做到的?
    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蘇賀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22日電 (見習記者 蘇賀) 有一所大學,自1998年以來,先後有6位教授獲得諾貝爾獎,涵蓋了物理學、化學、經濟學等各大領域,在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上緊隨史丹福大學,躍居世界一流。備受人們尊敬的已故「布鞋院士」李小文1985年曾在這所大學獲得地理學碩士、博士以及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
  • 2020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背後的高校故事(一)
    這是諾貝爾獎的魅力。北京時間2020年10月5日17:30分開始,本年度的諸個諾貝爾獎將依次揭曉。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兩個學術機構——卡羅琳斯卡學院與瑞典皇家科學院內的諾貝爾委員,會選擇最新諾獎得主的工作,進入到了最後關鍵階段。
  •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校長楊祖佑博士訪問我校
    1月26日下午,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校長楊祖佑博士訪問我校,一同來訪的還有美國車橋製造國際控股有限公司(AAM)執行副總裁John J. Bellanti先生,安徽江淮汽車集團公司副總裁龔仁和先生及美國車橋製造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亞洲、合肥公司的相關人員。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17年間在自然科學領域共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其原因何在?獲獎繁榮的背後又有什麼隱憂?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誕生其中三分之一諾獎的日本名古屋大學校長松尾清一和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
  • 曹健林副部長會見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校長楊祖佑先生一行
    2015年3月31日上午,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在部內會見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校長楊祖佑先生、中村修二教授、史迪文·單巴爾斯    曹健林副部長對中村修二教授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示祝賀,並對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等機構在三十米望遠鏡(TMT)國際天文臺項目中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同時也鼓勵相關院所進一步參與相關領域的國際合作。楊祖佑校長介紹了TMT國際天文臺項目的最新進展,並對中國科研單位在TMT相關核心技術的研發工作表示讚揚。雙方還就LED技術的最新進展交換了意見。
  • 「引文桂冠獎」頒布:華裔教授戴宏傑入選,成為諾貝爾獎潛在得主
    導讀:「引文桂冠獎」頒布,華裔教授戴宏傑入選,成為諾貝爾獎潛在得主。他出生於中國湖南,在1994年獲得美國哈佛博士學位,之後成為了史丹福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而且分別在2009年、2016年、2019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 「引文桂冠獎」頒布:華裔教授戴宏傑入選,成為諾貝爾獎潛在得主
    導讀:「引文桂冠獎」頒布:華裔教授戴宏傑入選,成為諾貝爾獎潛在得主。 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是重視人才,更應具有強大的包容基因。 他出生於中國湖南,在1994年獲得美國哈佛博士學位,之後成為了史丹福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視頻]美國加州大學首位華人校長--田長霖(下)
    進入[華人世界]>>    央視網消息(華人世界):在上期節目中,我們為您講述了田長霖的故事,從1956年,21歲的田長霖只身前往美國留學開始,他創造了多項美國教育史上的奇蹟,他曾以1年零8個月的時間攻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6歲成為柏克利大學最年輕的
  • 細數1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榜樣!
    不知道大家最近應該都被日本十八年裡拿十八枚諾貝爾獎的消息給震驚了。進入21世紀以後的這18年裡日本誕生了18位諾獎得主,平均年均一人。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國家。達到「21世紀前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幾無懸念。而相信大家看到這裡心裡多少也會納悶,既然日本有這麼多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那麼中國呢?
  • 12位獲得諾貝爾獎華人名單
    1 楊振寧(1922.10.1 - ) Chen-Ning Franklin Yang 美籍華人,生於中國安徽合肥,父親楊武之是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1942年畢業於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他與李政道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並與其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 中國哪些大學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母校」?
    屠呦呦沒有留學經歷,她打破了「中國的大學培養不出諾貝爾科學獎項」的「魔咒」。盤點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母校」的中國大陸的大學。屠呦呦沒有留學經歷,她也打破了「中國的大學培養不出諾貝爾科學獎項」的「魔咒」。以下,盤點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母校」的中國大陸的大學。
  • 湯森路透預測2015年諾獎得主 華裔王中林上榜
    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記者 馬麗)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旗下的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今天發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精英。值得一提的是,華裔科學家王中林因發明了可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納米能源系統而榜上有名。 自2002年以來,湯森路透已成功預測了37位諾貝爾獎得主。
  • 武漢大學這個論壇真高端,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多名院士!
    1月7日-8日,學校舉行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包括2位諾貝爾獎得主、多名國內外院士及傑青在內的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珞珈山,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教授和我校李振教授擔任大會主席,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荷蘭格羅寧根大學伯納德·L·費林加(Ben L.Feringa)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高琨: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生於現在的上海市金山區,華裔物理學家、教育家,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崔琦: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崔琦,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人,是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美籍華人科學家。1984年獲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1998年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00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美國密西根大學迎來首位華裔副校長
    原標題:美國密西根大學迎來首位華裔副校長   新華網芝加哥12月17日電(記者邵莉)美國密西根大學17日宣布,任命胡仕新為該校科研副校長。胡仕新由此成為這所美國著名公立大學歷史上首位華人副校長。   胡仕新在任期3年裡,將主管密西根大學三個校區的科研工作,促進交叉學科研究,監督科研政策實施,為科研提供行政及經濟支持等。   據介紹,密西根大學每年的研究支出高達13億美元,在全美所有高校中位列第二。   胡仕新1983年畢業於中國天津大學,分別在1986年和1990年取得密西根大學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
  • 六摘諾貝爾獎是如何做到的?
    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蘇賀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22日電 (見習記者 蘇賀) 有一所大學,自1998年以來,先後有6位教授獲得諾貝爾獎,涵蓋了物理學、化學、經濟學等各大領域,在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上緊隨史丹福大學,躍居世界一流。備受人們尊敬的已故「布鞋院士」李小文1985年曾在這所大學獲得地理學碩士、博士以及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