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青年學生的成長、聖塔巴巴拉分校的課程體系與特色專業等問題,楊祖佑與聽眾進行了細緻的交流。 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蘇賀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22日電 (見習記者 蘇賀) 有一所大學,自1998年以來,先後有6位教授獲得諾貝爾獎,涵蓋了物理學、化學、經濟學等各大領域,在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上緊隨史丹福大學,躍居世界一流。備受人們尊敬的已故「布鞋院士」李小文1985年曾在這所大學獲得地理學碩士、博士以及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
這所大學就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近日,這一大學的校長楊祖佑做客中國科學院大學,為師生們做了題為《高校對領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Attracting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Leaders at a University)的講座。楊祖佑在講座中說:「造就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做兩件事:第一是吸引、培養人才,第二是把吸引來並培養成功的人才留住。」
吸引和留住人才 造就世界頂尖大學
在楊祖佑看來,造就世界一流大學,人是最重要的。「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都任重而道遠。留住人才需要有一個很好的環境,這不但要靠經濟實力,更要有良好的科研環境、學術環境、人文環境。」 楊祖佑說。
在人才引進的過程中,楊祖佑也有過「三顧茅廬」的經歷。在邀請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戴維·格羅斯(Davied Gross)時,楊祖佑曾前去和他談了一下午。格羅斯給楊祖佑指出了幾件要改變的事情,這讓楊祖佑欣喜若狂:「這簡直是太好了,這些建議是從顧問公司那裡花多少錢都請不來的。」楊祖佑跟格羅斯承諾,尊重對方提的條件,並願意為這幾個條件做出改變。
格羅斯最終被楊祖佑「三顧茅廬」的誠意感動,來到了聖塔巴巴拉分校任教,並在7年後獲得了諾貝爾獎。「邀請好的教授是要花功夫的,需要我們精挑細選,因為好的教授值得我們這樣去做。」楊祖佑總結道。
一個教授需要怎樣的研究環境,這常常不是校方所能想像到的。對於楊祖佑而言,同樣面臨過這樣的問題。在邀請某知名教授時,對方提出需要「地基深度至少五米、車子經過沒有震動」的房間做實驗室,而當時的學校沒有這樣的條件,邀請失敗。在之後的五年裡,楊祖佑花工夫搭建出了符合要求的實驗室,該教授應約而來,將學校的心理學專業建設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在談到科研環境時,楊祖佑表示,良好的科研環境是教授們潛心學術的重要保障。「當教授們身處自己想要的環境時,每天就很開心,也會喜歡他們所從事的工作,」而楊祖佑和他的團隊所要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為教授們提供「他們想要的環境」。
對於留住人才而言,楊祖佑列出了三條標準:一是要證明想走的人是否真有人要挖他,一定要有書面的材料來佐證;二是學校的同事是否100%的想留他;三是搞清楚想走的真正原因,如果是因為學校的環境不好,就要想辦法改善,因為「好的教授能夠改善環境,能教管理者做事」。對於人才,要「聽懂他們的需求,人家要什麼環境就給努力創造什麼環境」,這樣終究是「會有收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