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風,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於1973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隔年加入奇異電器公司的研發部門,1981年至1996年的15年間在美國布朗大學任教及研究,1996年返回新加坡後,有兩年出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校長。他目前也是新加坡政府經濟委員會成員,為政府提供經濟政策建言。2002年當選太平洋地區大學協會主席,成為該會首位華裔主席。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54年前,當施春風的爸爸、媽媽為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取名的時候,就期望兒子猶如春天的微風帶來新氣息。
54年年後,施春風肩負起了百年樹人的重任,準備為一所大學開拓新的視野。6月1日,施春風教授正式成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立以來的第三任校長。他向記者透露了他鮮為知的少年歲月。
看施教授履歷中一籮筐的學術成就,很難想像這位科學家少年時代竟然是「不怎麼積極的學生」,父母有時還會接到老師有關他遲交作業的通知。施教授勾起近40年前的回憶,笑著說,他的童年「充滿樂趣」。家住烏節路的他當時有點好玩,並不怎麼積極用功讀書。他說:「當時的烏節路和今天的完全不同。那時的烏節路到處都是果樹,我常從樹上摘果子吃。」
記者翻看培德中學1962年的校刊,發現施教授的劍橋學校考試成績雖不是名列前茅,但也並不賴,考試獲得第二級文憑。直到踏進新加坡工藝學院(現為理工學院)的那一天,他都沒想過要上大學。自稱來自小康之家的他「只想畢業後找份工作,負起持家的責任」。然而,一篇關於美國太空研究的報導,卻改變了他的一切。
太空的奧秘激發了他的想像力。他說:「我告訴自己:我要去美國。」這股推動力,令他發奮圖強。考獲新加坡工院土木工程專科文憑後,他獲得研究獎學金,遠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應用科學碩士學位,進而在1973年獲得博士學位。接著,他終於如願以償,參與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的研究工作。就這樣,他背井離鄉30年。「我雖然20來歲就去了美國,但我的成長歲月在新加坡度過,價值觀也是在這個時候形成,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我都是個新加坡人。當然,西方社會強調個人主義,重視追求充實的人生。重要的是,我們要在追求自我和回饋社會之間取得平衡、」
從摘果子的歲月,到肩負百年樹人的重任,施教授始終堅信教育的關鍵在於孕育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回顧過去走的路,他說:「我想我的特點就是很好奇。雖然我好玩,但我總是對周圍的事物很好奇。我對課本從來沒什麼興趣,也不喜歡為考試而讀書。在大學,我一下課就翻開報紙。我想,當時我對美國所發生的事情比我的教授還清楚。我的觀點是,有的人缺乏推動力,有的是遲開竅。在學校裡表現平平的學生將來也可能變得很能幹。重要的是,你要給他第二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