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揭曉,社會關注度持續高漲。
按照今年的諾獎頒布日程,將從10月5日頒布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開始,持續到12日頒布今年最後一項諾貝爾獎,將耗時5個工作日。
繼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3位發現C肝病毒的科學家,摘得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攬下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之後,北京時間6日下午18時左右,瑞典皇家科學院又宣布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不過,今年的物理學諾獎有點意思,被一分為二,由3名科學家共同獲得。英國科學家Roger.Penrose因為在黑洞形成以及相對論的相關理論的有力預測,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德國科學家Reinhard.Genzel、美國科學家Andrea.Ghez兩人因為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超大質量天體,而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另一半。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獎金額度上也有所上調,在上年的額度上增加了100萬,與諾貝爾醫學獎一樣,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幣約760萬元。如此一來,科學家Roger.Penrose可拿到500萬瑞典克朗,而Reinhard.Genzel、Andrea.Ghez將各得250萬瑞典克朗。3人共同獲獎,這獎金還不是平分,是不是很好玩呢?
翻開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定歷史,在114次頒獎實踐中,先後有215位科學家獲得此殊榮,幾人一起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並不罕見。這些物理科學巨匠,以他們的智慧、探索和堅持,為人類社會提示了大自然的神奇與奧妙,偉大至極。
不要看我們國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可在諾獎評選上,我們一直是說不起狠話。迄今為止,中國籍學者拿到諾貝爾獎的只有莫言和屠呦呦兩人。2017年恢復中國籍的科學家楊振寧,在1957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尚不具有我國國籍。
楊振寧之後,一度被寄予摘下諾貝爾物理學獎厚望的美籍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卻意外離世,成為科學家的巨大損失。
看到我國學者先後在文學、醫學領域斬獲了諾貝爾獎,不少網友地我國科學家拿下物理學、化學、經濟學諾獎,飽含期待。尤其是諾貝爾物理學獎,被認為是5大諾獎項目中最具含金量的存在。
那麼,就我國目前的物理學研究成果而言,哪位科學家最有希望摘下諾貝爾物理學獎呢?
網上有聲音稱,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發現,最有可能在未來某個年度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
霍爾效應是由美國的物理學家霍爾在1879年所發現,那個時候的他還在攻讀研究生,後來廣泛應用於半導體領域。不過從霍爾效應被發現,到霍爾1938年離世,那幾十年間裡,電子產業並沒有興起,霍爾效應也未廣泛應用。
後來電子產業迅猛發展,半導體產業空前發展,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依託霍爾效應的一些物理學研究,已經有好幾位科學家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八十年代初期,科學家克裡青等人通過研究發現,低溫和強磁場景下,霍爾效應表現出量子化特徵,崔琦、勞克林、施特莫進一步研究,在更強磁場、更低溫度之下,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他們憑藉此研究成果分別摘下1985年、198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人類進入21世紀,石墨烯的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海姆和諾沃肖洛夫在此方面做出巨大成就,其中之一就是發現石墨烯在常溫下觀察到了量子霍爾效應,兩位科學家也拿到了20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科學家張首晟生前,物理學界普遍認為他早晚要拿到諾獎。做出這樣的判斷,就是張首晟關於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並且在以後的研究中被證實。
從這些圍繞霍爾效應的突破性科學研究可以看出,該領域產生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概率確實比較高。
在2013年,尚是清華大學校長助理的薛其坤教授,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在世界頂級學術雜誌《SCIENCE》上一刊出,即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轟動。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稱這是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當然,物理學每一項重大的研究發現,到獲得諾獎的過程,都是需要時間去檢驗和堆砌。薛其坤教授關於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成果,對於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推動作用,對信息技術革命進程的推進作用,同樣需要時間去證明。
我們相信,隨著相關研究成果的廣泛運用,輔之以一定的時間,薛其坤教授的研究成果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指日可待。至少,從當下的國內物理學界來看,這一研究成果,最為接近、最有希望摘下諾貝爾物理學獎。讓我們一起靜候那驚喜時刻的到來!
友友們,你覺得清華大學薛其坤教授,有希望摘下諾貝爾物理學獎嗎?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不妥,聯繫速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