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籍作家首次獲此殊榮。
在莫言之前,中國有著強烈的諾貝爾獎情結,一直苦苦盼著自己能夠拿一個諾貝爾獎,尤其是希望能夠拿到科學方面的諾貝爾獎。2015年,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算是暫時了卻了心願。
能不能獲諾貝爾獎文學獎具有比較大的偶然性,在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之前並沒有多少人看好他能夠獲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和莫言獲獎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在屠呦呦獲得「美國的諾貝爾獎」拉斯克獎之前,並沒有多少人看好她,在國內她也和一些同行關係搞得比較遭,連院士都評不上。當屠呦呦獲得了2011年的拉斯克獎後,有一些人才意識到屠呦呦有可能拿到諾貝爾獎。2015年屠呦呦拿到了諾貝爾獎,業內人士並沒有覺得有什麼意外。屠呦呦之前拿到拉斯克獎為她後來拿到諾貝爾獎做了鋪墊,給人心理上做了緩衝,並沒有讓太多的人覺得她獲獎有很大的偶然性。
屠呦呦之後國內還會有誰獲得諾貝爾獎嗎?應該說,近些年來中國的科技實力在逐步提升,有一些成就已經達到了諾貝爾獎級別的程度,國內的一些科學家比如薛其坤、王貽芳等已經具備了摘取諾貝爾獎的實力。
清華大學的薛其坤教授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有望在未來的科技中產生大規模的應用,之前已經有幾項關於霍爾效應的研究摘得了諾貝爾獎。薛其坤的發現剛傳出去,楊振寧就盛讚這是諾貝爾獎級別的發現。薛其坤因此摘得諾貝爾獎,可以算得上是實至名歸。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王貽芳院士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發現了中微子新的震蕩方式,類似的工作也是有獲得諾貝爾獎的,王貽芳也因此獲得了獎金額達300萬美元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項大獎,足以見得這項成果的重要。王貽芳若是有一天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也不會讓人覺得意外。
除此之外,香港的盧煜明發明了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測技術,該技術只需要採取孕婦靜脈中的幾毫升血液就可以對胎兒進行基因檢測。這項技術目前已經有了比較大規模的應用,並且檢測費用也在逐步降低。在此之前,需要通過羊水穿刺獲取胎兒的基因信息,這有可能導致胎兒流產。盧煜明的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測技術將採取胎兒DNA信息時發生流產的可能性幾乎降低到了零。這項成果也是有望摘得諾貝爾獎的。
中國的科技曾經一窮二白,給國人帶來了很長時間的心理陰影。如今的中國已經不是幾十年前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不必再為自己的科技事業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