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屠呦呦讓我們自信更自省

2020-12-04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這個國慶,出現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大屏幕上的一張「中國面孔」,讓國人振奮。北京時間10月5日,85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頒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在發現青蒿素和治療瘧疾上的卓越研究,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死亡率,為促進人類健康和減少病患痛苦作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諾獎既是對這一成就的褒獎,更是對科學家們智慧與心血的回報。而實驗室裡千迴百轉後柳暗花明那一刻的驚喜和滿足,或許也會比不曾奢求的榮譽更恆久。
  作為中國大陸第一位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結了多年以來國人的「諾獎情結」。回頭再看,這一情結的熨平,還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選擇了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願,可以說是中國本土科研體系所培養的獲諾貝爾科學獎第一人。她的獲獎,無疑能增強我們這個時代科學家們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員與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獻很少,在相對簡陋的條件下,還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創突破;40多年來,中國科研人才的積累厚度、科研條件的優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廣度,不斷水漲船高,許多領域已經趕上甚至領先國際水平,有理由相信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屠呦呦」。
  屠呦呦也讓人看到,無論是諾貝爾獎還是SCI論文,或是《科學》《自然》等國際刊物,都只是一種評價手段。最重要的,還是做好自己。堅持學術方向、堅定學術追求、堅守學術信仰,沒必要妄自菲薄,更沒必要被牽著鼻子走。有些人還在懷疑「諾貝爾獎有沒有照顧中國人」,這種缺乏信心的表現已經不合時宜——科學大獎不會照顧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夠的資格,自然就會被關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國大陸科學家「破冰」諾貝爾獎,也是對那些希望畢其功於一役的速成論者的提醒。科學有自己的規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無法嚴格地用投入去預測產出,不是簡單的資源疊加就能創造出新事物,也很難按部就班達到預定目標。科學的通途有很多走法,無論頭銜和身份,無論領域和方法,「科學家」才是唯一的、純粹的標籤。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鍾情於科學的人出發點並非想去拿獎,也許一輩子不會有驚豔的成果,有人可能用畢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學的某個關口書寫了四個大字:「此路不通」。
  對這些科學家來說,更靈活、更多元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至關重要。在日本,很多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來自民間機構或是企業;在美國,像微軟這樣的大公司,集聚了一批有才華的科學家從事基礎研究。我國對於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認識,也在不斷創新。最近出臺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就明確,「研究制定科研機構創新績效評價辦法,……突出中長期目標導向,評價重點從研究成果數量轉向研究質量、原創價值和實際貢獻」。類似導向和舉措,無疑能讓有志於獻身科學的人坐下來,讓被浮躁之風襲擾的學術界靜下來。
  整個世界都在感謝青蒿素和科學。中國科學家也要感謝屠呦呦,有沒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諾貝爾獎,已不再是一個心結,正可邁開步子、自信前行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評屠呦呦獲諾獎:以自信,以自省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在尋找青蒿素的艱難跋涉中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諾獎的肯定,是對屠呦呦最好的回音。對這位藥學家而言,40多年前的研究發現直到今天才獲得諾獎,或許是姍姍來遲。而對一項科學發現來說,40多年來人們所目睹的其對於人類巨大的貢獻,恰恰更證明了這項科學成果的牢固,因而對屠呦呦本人和她的科研夥伴們來說,並不嫌遲。
  •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導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屠呦呦的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
  • 科學網—屠呦呦獲獎帶給我們的啟示
    無疑,這將有力地提振民族自信、激勵科技創新。 中華民族聰明、勤勞、勇敢,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在諾貝爾獎設立的一百多年裡,雖然有多位華人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但他們都不屬中國大陸。正因為此,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科學獎評選,高度吸引了國人的目光,成為一種難以釋懷的情結。這種情結終於隨著2015年諾貝爾獎的揭曉而得以釋放。
  • 屠呦呦事跡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我們中國人的成果被國際認可,關鍵是真正解決了問題,挽救了許多生命。用現代科學手段不斷認識中醫藥,這是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責任。這是一個中國女科學家的偉大愛國情懷,無私情懷的真情表露。那麼屠呦呦同志事跡究竟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回顧屠呦呦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理想、信念、毅力是支持她一路走來的致勝法寶。也是給我們同是中醫人的最大啟示。1955年,屠呦呦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生藥專業。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
  • 一個又一個奇蹟讓我們更自信(解碼幸福中國·為什麼我們對未來充滿...
    如何理解一個又一個奇蹟讓中國人更自信,中國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源自何處?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話題展開探討。內容提要我們對未來的自信,不僅來自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財富迅速積累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更在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中國制度讓我們充滿自信,中國奇蹟讓我們對未來充滿自信。
  • 周迅現身屠呦呦研究所,網友:她演屠呦呦,我放心了
    《功勳》分為8個單元《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講述8位功勳人物故事。目前,這些功勳人物由誰來出演,並沒有全部公開。但關於屠呦呦是誰來演這個問題,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是周迅!6日上午,周迅去了屠呦呦之前待過的研究中心進行參觀學習,提前體驗並了解角色的生活。有在該研究中心工作的網友拍下路透圖發到了網上。
  • 屠呦呦入圍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怎麼回事?屠呦呦個人資料介紹
    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學家領域唯一在世的候選人,也是所有28位候選人中唯一的亞洲人。在此基礎上,屠呦呦發現並提煉出了青蒿素,並自願以身試藥。現如今全世界約一半人口處於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在「偶像」欄目個人簡介頁面上,BBC形容屠呦呦為「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其成就跨越東西」。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事實上屠呦呦無法獲得院士身份是中醫思想與現代醫學之爭,是學術圈子之爭,是院士評選標準之爭。要想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看一下中國兩院院士選拔制度:我們可以看到,院士的提名需要由兩院院士與學術團隊提供。屠老今年已經90歲,按規定需要5名院士一同提名。
  • 我們應該向屠呦呦學些什麼?
    我們應該向屠呦呦學些什麼?發表時間:2015-10-14   來源:餘姚文明網   近日寧波籍科學家屠呦呦榮膺
  • 屠呦呦不是院士,但在我們心裡早已勝過院土
    屠呦呦不是院士但在我們心中早已勝過院士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院士增選名單,沒有2015年度就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增補名單中。屠呦呦沒有選上院士,但在國人的心裡早已勝過院士。
  • 昆藥集團談與屠呦呦合作:我們是龍頭企業,不需要藉助什麼
    徐朝能還透露,昆藥集團是一個立足於創新藥轉型的企業,2016年購買屠呦呦研究相關專利不是想藉助她的名氣,「我們是青蒿素的龍頭企業,不需要藉助什麼。」徐朝能:按照新華社採訪屠呦呦教授的數據,大約7、8年時間。紅星新聞:昆藥集團對雙氫青蒿素片的市場前景有評估嗎?徐朝能:這個產品最終能否試驗成功,我們沒有預測。
  • 五年前,屠呦呦實現"零的突破"!
    揭曉了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讓我們再來回顧下五年前屠呦呦獲得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激動時刻。五年前的今天,因其發現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大陸科學家,實現了華人科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零的突破」。
  • 屠呦呦瑞典演講:我們為何選擇青蒿素?
    新華網北京12月8日電 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7日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進行了主題講座,講述了她的團隊如何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從而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在當天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主題講座上,屠呦呦用中文進行了名為《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的主題演講。  她介紹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藥」而受益。
  • 屠呦呦老人的敬業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屠呦呦老人的敬業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時間:2015-10-08 09:57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屠呦呦老人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應該說這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但是,有些人卻體會不到老人家帶領她的科研團隊付出了多少心血與汗水,卻說她老人家是三無科學家,簡直一派胡言。
  • 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和愛因斯坦並列
    BBC評論道:「屠呦呦是一位中國藥學家。她為世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藥。在其研究過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啟發,公元400年的東晉就已開始利用青蒿應對瘧疾。在此基礎上,屠呦呦發現並提煉出了青蒿素,並自願以身試藥。現如今全世界約一半人口處於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
  • 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之根(思想縱橫)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蘊涵並彰顯此「三度」,所以成為理論自信之根。  我國傳統文人常用「腹有詩書氣自華」顯示自信。從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的關係看,「腹有詩書」是基礎,「氣自華」或「『論』自華」是自信的結果和表現。文化範圍像大海那樣寬廣,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等。中國人愛喝茶,俄國人喜飲酒,美國人放不下槍,諸如此類,統屬文化。
  • 85歲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士,她自己怎麼說?
    《人民日報》2011年11月的一篇報導: 屠呦呦,在兩個月前還只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一名普通研究員,而現在,她已經成為新聞的主角。作為一個團隊項目,屠呦呦有沒有資格以個人的名義獲獎?「牆裡開花牆外香」的現實,又讓人對於中國科研成果的評價體系產生了些許疑問。 而今天,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或許能給我們一些答案。 在15日召開的中國中醫科學院2011科技工作大會上,屠呦呦研究員被授予中國中醫科學院傑出貢獻獎,她所帶領的青蒿素研究團隊同時獲得了1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小時候,我們聽說學者、教授們的時候總是肅然起敬,總覺得這些就是知識分子。院士就更加了不得了,能當上院士的人一定都是飽讀詩書,從娘胎裡就開始讀書的人才有資格當上院士。今天的問題來了,有學問,有能力就一定能當上院士嗎?不一定!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小時候,我們聽說學者、教授們的時候總是肅然起敬,總覺得這些就是知識分子。院士就更加了不得了,能當上院士的人一定都是飽讀詩書,從娘胎裡就開始讀書的人才有資格當上院士。今天的問題來了,有學問,有能力就一定能當上院士嗎?不一定!
  •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到底有多大價值?
    據新華社消息,屠呦呦團隊的青蒿素抗藥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簡而言之,瘧原蟲產生抗藥性的難題解決了,並且困擾人類多年的紅斑狼瘡有望能治癒!昨天上午,「屠呦呦團隊」的新研究進展訊息一經公布,多方媒體競相報導,話題熱度如火箭般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