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屠呦呦獲諾獎:以自信,以自省

2021-01-09 人民網

北京時間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和其他兩位外國科學家分享了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於在發現青蒿素和治療瘧疾的新型療法上的貢獻,這位85歲的女性獲得了這項世界公認的卓越學術榮譽。她所從事的科學工作,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為促進人類健康和減少病患痛苦作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這正是科學研究的終極目的之一。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在尋找青蒿素的艱難跋涉中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諾獎的肯定,是對屠呦呦最好的回音。對這位藥學家而言,40多年前的研究發現直到今天才獲得諾獎,或許是姍姍來遲。而對一項科學發現來說,40多年來人們所目睹的其對於人類巨大的貢獻,恰恰更證明了這項科學成果的牢固,因而對屠呦呦本人和她的科研夥伴們來說,並不嫌遲。更何況,實驗室裡千迴百轉後柳暗花明的那一刻驚喜和滿足,應該會比不曾奢求的榮譽更永恆一些。

在2011年拿到號稱「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時,屠呦呦和屠呦呦現象就已引人矚目。作為中國大陸第一位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結多年以來國人的「諾獎情結」之時,人們仍然感覺幸福來得有點突然,來不及品味。有人開玩笑說,以後萬能心靈雞湯句式「中國人為什麼拿不了諾貝爾科學獎」將不復存在。除此之外,這個「幸福」的確還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願,是中國本土科研體系所培養的獲諾貝爾科學獎第一人,她的獲獎可以增強我們這個時代科學家們的自信心。在40多年前相對簡陋的科研條件下,和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獻很少的科研人員就能夠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創突破,40多年來,人才的積累厚度、科研條件的優越程度、全球交流合作的深度廣度,以及對創新的熱愛程度,都在不斷水漲船高。正如李克強總理在賀電中所言,屠呦呦獲獎,正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中國科學界水平在許多領域已經趕超甚至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屠呦呦」。

同時,屠呦呦在青蒿素工作上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青睞,也會幫助人們意識到,無論是諾貝爾獎,還是SCI論文,或是《科學》《自然》等看著高大上的國際刊物,也都只是評價手段而已,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有足夠信心堅持自己的方向,沒必要妄自菲薄。有些人還在堅持「諾貝爾科學獎這次有沒有照顧中國人」的疑問,這種缺乏信心的表現已經不合時宜——科學大獎並不會照顧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夠的資格,自然就會被關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國大陸科學家的諾貝爾獎首破紀錄,也是對那些希望畢其功於一役的速成論者的提醒。科學有自己的科學規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無法嚴格地用投入去預測產出,不是簡單地資源疊加就能創造出新事物,也很難按部就班達到預定的目標。有人為屠呦呦抱不平,這位諾獎得主居然是一位「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歷,無院士頭銜,無留洋經歷。但這很可能只是個例——第二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可能不會「三無」,但也很難說一定就是院士。我們沒有必要因此給一位科學家本人貼上或許她並不情願的標籤,也並不合適通過這樣一個標籤來透視整個學術界。

但「三無」之於屠呦呦因為諾獎而再次放大後,倒是提醒我們,真正重要的是讓科學回歸科學,讓熱愛科學的人更容易碰觸到科學的進口。科學的通途可能有很多走法,無論有什麼樣的頭銜和身份,無論是在哪裡,只要是做科學的人,就是一位科學家,無關其他。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鍾情於科學的人並不想著拿獎,也許一輩子都不會有驚豔的成果,他們只是用畢生精力,在科學的某個關口書寫了四個大字:「此路不通!」

對這些科學家來說,更靈活、更多元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更加至關重要。日本的諾貝爾科學獎的很多獲獎者,都屬於來自民間機構和企業的科學家。在美國,像微軟這樣的大公司,都集聚了一批有才華的科學家從事基礎研究。實際上,對於科學和技術的創新體制機制認識是在不斷刷新和提高的。最近剛剛出臺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也可以看到這種政策和導向落實落地的跡象:「研究制定科研機構創新績效評價辦法,……突出中長期目標導向,評價重點從研究成果數量轉向研究質量、原創價值和實際貢獻」,類似的舉措將讓有志於獻身科學的人坐下來,讓被浮躁之風侵染的學術界靜下來。

整個世界都在感謝青蒿素和科學。中國科學家也要感謝屠呦呦先生,諾獎的這層窗戶紙終於被捅破:無論是中國人沒能力拿諾貝爾科學獎,還是沒能拿,都已經不再是一樁心魔。

相關焦點

  • 感念「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痛憶饒毅競選院士失敗九年
    不過,偶然翻微博,發現「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升至熱搜第3。在老將心中,屠呦呦評不評上院士,還真不算是個事。不過,有些人能擊敗饒毅評上院士,有些院士幹的那些價值扭曲、侮辱生命的醜行,在我心才是最為不平之事。希望這篇文章,能讓真正的科研者心安,讓虛偽的假道學臉紅!用心之作,誠摯自薦,願君精讀。
  • [人民日報]屠呦呦讓我們自信更自省
    諾獎既是對這一成就的褒獎,更是對科學家們智慧與心血的回報。而實驗室裡千迴百轉後柳暗花明那一刻的驚喜和滿足,或許也會比不曾奢求的榮譽更恆久。  作為中國大陸第一位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結了多年以來國人的「諾獎情結」。回頭再看,這一情結的熨平,還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獲諾獎 打了中國院士制度的臉?
    這是第一次在中國本土做出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打破了我國多年來自然科學「零諾獎」記錄。此重磅消息一出,不多久就佔領了朋友圈的「頭條」。屠呦呦獲獎是中醫的勝利?「三無科學家」獲獎是是打了中國院士制度的臉?各種評論接踵而至。
  • 誰在為屠呦呦獲諾獎而犯酸
    原標題:誰在為屠呦呦獲諾獎而犯酸  沒有徵得基層同意,沒有一層層上報,甚至連國家科委、衛計委可能都不知道,諾獎便把載入史冊的科學最高榮譽授給了中國人屠呦呦——一個連院士都不是、論文都沒幾篇的中國老太太。這讓中國人倍感榮耀與驚喜的同時,也讓一些中國人感到了難堪。
  • 《人民日報》連評「三個意識」說明什麼
    《人民日報》3月20日、21日、22日連續刊發評論員文章,告誡各級官員增強三項意識。文章將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提出的三個意識,做以詳細解讀,細緻闡述了「憂患意識」、「公僕意識」、「節儉意識」的具體內容,強調各級幹部要增強三個意識,團結帶領人民不斷奪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勝利。
  • 人民日報快評:求知求美 樂享生活
    文化場館活力湧動,在多樣化展示、個性化體驗中,優秀文化資源大放異彩,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3日 12 版)
  • 人民日報評科研人員收入:理應體現他們的價值
    【人民日報評科研人員收入:理應體現他們的價值】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默默耕耘,作出了重大貢獻。科研是重要的智力勞動,可以創造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科研人員收入理應體現其價值。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落到實處,要讓科研人員智力、體力的付出得到合理回報。
  • 屠呦呦獲諾獎:西晉葛洪的處方給了我靈感
    李政道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6年出生於中國上海。1946年,李政道到美國留學,被譽為「神童博士」。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錢永健 諾貝爾化學獎  1952年生於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 《詩經》才是屠呦呦獲諾獎真正的預言帝: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屠呦呦憑藉藥品青蒿素的研究,成為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人,這一消息讓全中國的媒體都轟動了。屠呦呦出生於浙江寧波,她獲獎後,浙江本地媒體顯得要更為激動一些。近日,杭州媒體《都市快報》揭開了屠呦呦平生中的一些軼事。「呦呦」這個名字朗朗上口,引發了不少讀者的疑問,這名字到底語出何處?
  • 【科技日報】科技界舉辦座談會祝賀屠呦呦獲諾獎
    她說諾獎「是我們國家的榮譽,是當年大家集體共同工作的同志們的榮譽」。  尚勇說,「屠先生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充分證明了中國科學家有登頂世界科學高峰的能力。」我們國家有很多的課題帶有強烈的原創性的色彩,有我們的民族傳統,有我們在理論和方法上的獨到之處。這些科研課題既面向了世界科學前沿,又面向了國家需求,更面向了人民的需要。
  • 第三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獲獎人員公告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發布第三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獲獎人員公告。環境領域30位候選人獲評第三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其中金獎10名,優秀獎20名。
  • 屠呦呦獲諾獎:給中醫發展打了「強心劑」?
    近年來,由於西醫的迅速發展,中醫逐漸邊緣化,這是客觀事實,而「青蒿」以及「青蒿素」為中國贏得了首個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之後,讓許多支持中醫的人信心滿滿地藉此機會大談這對中醫發展的意義,認為諾獎為中醫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其實這是誤解。
  • 翼龍貸憑藉卓越表現獲評「社會責任榜樣獎」
    近日,翼龍貸憑藉在精準扶貧、支持「三農」經濟、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卓越表現,獲評「2019北京金融業十大品牌——社會責任榜樣獎」。
  • 歷史上的今天 屠呦呦獲諾獎
    Campbell,Satoshi ōmura二人因發現治療蛔蟲寄生蟲感染的新療法,屠呦呦(Youyou Tu)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三人共同獲得該獎。
  •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匯聚力量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
    提升策源之力,要求科研管理部門有策源的膽略和智慧,既要防止亦步亦趨、崇洋媚外,也要防止盲目自信、夜郎自大,避免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提升策源之力,要求我們準確把握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善於審時度勢進行策源布局。同時,要在學術界推動形成獨樹一幟、兼容並包的學風,不斷增強我國基礎研究在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影響力。   作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學術成果的輻射要有融通之力。
  • 高能所溫良劍獲評IUPAP青年科學家獎
    高能所溫良劍獲評IUPAP青年科學家獎 2016-08-12 高能物理研究所 【字體:    8月10日,在芝加哥舉行的第38屆國際高能物理大會上,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簡稱IUPAP)正式頒發了2016年度粒子物理與場論委員會(C11)青年科學家獎。
  • 杜鋼健教授:英語源於中國,人民日報:哪來的「迷之自信」
    人民日報評論其哪來的「迷之自信」。人類文明的發展必須要有文字與語言、否則任何文明的發展都無法長久,更不可能最終走向輝煌。比如中國的《史記》、國外的《聖經》與《古蘭經》,雖然性質與存在的意義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並且延續至今。
  • 屠呦呦獲諾獎帶給我們的啟示
    屠呦呦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首位中國得主。她獲得諾貝爾獎帶給我們多重啟示。立足客觀、全面的角度,我們看待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才不會跑偏。首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中西醫完美結合的成果。一直以來,國內外關於中西醫的爭論持續不斷,容易犯厚此薄彼的錯誤。事實上,中西醫都是人類的文明成果,對人類健康的貢獻都是有目共睹的。
  • 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之根(思想縱橫)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蘊涵並彰顯此「三度」,所以成為理論自信之根。  我國傳統文人常用「腹有詩書氣自華」顯示自信。從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的關係看,「腹有詩書」是基礎,「氣自華」或「『論』自華」是自信的結果和表現。文化範圍像大海那樣寬廣,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等。中國人愛喝茶,俄國人喜飲酒,美國人放不下槍,諸如此類,統屬文化。
  • 人民日報微博評最高法回應崔永元質疑:在互動中抵達真相
    人民日報微博評最高法回應崔永元質疑:在互動中抵達真相 時間:2018-12-30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