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鋼健教授:英語源於中國,人民日報:哪來的「迷之自信」

2020-12-05 觀妙識微

"英語起源於中國",湖南大學法學院院長,杜鋼建教授在北京演講時說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此話一出,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不僅僅是因為這位教授的社會身份,還有他的一番言論,如果分開來講,可能人們只會覺得這是隨口的玩笑,但如果加上一個「為人師表」的詞,那麼整場演講的意義都變得十分匪夷所思。人民日報評論其哪來的「迷之自信」。

人類文明的發展必須要有文字與語言、否則任何文明的發展都無法長久,更不可能最終走向輝煌。比如中國的《史記》、國外的《聖經》與《古蘭經》,雖然性質與存在的意義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並且延續至今。

語言的魅力是口口相傳,而文字的魅力在於它能同時被當作記錄和閱讀的載體。

這位杜鋼建教授也是從這一點上進行的論證分析,在他看來,《山海經》中的英國英山人,就是後來的英國人。不僅如此,類似於古希臘,古羅馬,也都是中國夏朝,太康失國後,大量百姓陸陸續續開始遷徙,然後在不同的地方落地紮根,慢慢就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文化的國家。

這樣有理有據的分析,如果不了解歷史,很多人估計都會覺得非常有道理,然而歷史不是胡說,它不同於我們看的戲曲和小說,字裡行間的一撇一捺都要有真實的考察結果進行驗證。

那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不僅僅單純地靠史書為證,還要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各種推演,再用出土的文物來進行驗證,每一個步驟看似寥寥幾個字,但真正是做到了一字千金的作用。

因為文字可以記錄事實,同樣也會寫下謊言,如果單憑一本古書就能推測出歷史,那我們是該相信《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呢?這兩本同樣都是講三國時期的古書,一本演義,是以一定歷史或傳說為基礎,增添一些細節,用章回體寫成的小說;一本志,是用以記事的文章和書籍。

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而這位杜鋼建教授事後也發言解釋過,「我之所以稱其為大湘西地區,因為上古時期大西南地區的一些主要國家的國都至今還在今湖南地區」在他看來,當今社會很多國家的起源都來自湖南地區。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科學依據不說,甚至還完全罔顧了真實歷史。

學術新星:杜鋼建教授和他的「著作」

但也這樣一位杜鋼建教授,不僅是當代中國著名法學家,而且還是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將儒學的道德理想轉化為政治法律理論,把會通兼容的東西文化,轉換成弘揚自由、人權、民主、憲政精神的學說。

在2003年被評為"中國2003年十大意見領袖"之一,碩果纍纍,壓枝可摘,真可謂是中國學術界的一顆明星。

不過更讓人震撼的是杜鋼建教授2018年出版的《文明源頭與世界大同》。之所以稱之震撼,就源於他在書中明確宣稱,歐洲主要民族都起源於中國。

甚至於韓國人和日本人,以及東南亞人和美洲人也起源於我們的泱泱華夏,甚至是起源於我國大西南,更貼切點來講是起源於湘西南。並且在書中的目錄《白人也源於中國》、《西王母與埃及歷史文化》等等各種直白標題,真可謂是荒謬之餘,勇氣可嘉。

這樣的言論,在學術淵博的教授口中一說出來,一時間學界震驚,輿論奔走相告。可想而知,如果這一重大論斷屬實,將深刻改變人類歷史的認知,甚至當時有人還推出一句名言,「外國人發明了一切,我們發明了外國人」。

當然,儘管杜鋼建教授的論斷令人不敢置信,但還是有人很認真地指出一系列不管是人類膚色種類、還是語言學的質疑。

不過能說出這樣的言論,但我們也要明白一點,教授做的是法學,發表出版的這本書卻是從語言學以及人類學角度來分析,並佐證「人類起源於中國,起源湘西南」。除了在北京的演講,說「英國人,甚至於西方主要民族的起源,都在在中國」,事後更是發文堅持自己的看法,說的頭頭是道,好像確有其事一樣。

不過法學家個個都能言善辯,再加上儒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正統,各種詭辯扯理自然是層出不窮,甚至教授還可以直接說,「質疑新儒學代表人物,就是挑戰傳統文化」這樣的言論,我們或許都無從反駁,但不管是詭辯也好,還是正兒八經地胡說八道也罷,任何理論如果沒有實物進行佐證,那都是空談。

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杜鋼建教授的觀點卻非常簡單,根據西方的神話故事,再加上西方國家大多都是移民文化,並且都是從東方來的文化,在當時的西方國家的認知中,最東邊就是印度。他認為,中國在印度東邊,所以就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英國起源於中國,西方主要民族和文明也來自中國。

對於人類起源,杜鋼建教授是強行把一些看似相關,實則並無因果的事情聯繫到一起,並且這些它們是否真實存在都無法拿出有用的證據。他很乾脆地直接將「可能」認定為「絕對」,不僅做的是管中窺豹的事,講的也是一葉知秋的事。這樣的推測,毫無邏輯。

就比如「人類起源於非洲」這句話,它可不僅僅只是被考古學和人類學所證明的常識,就像前面所說的一樣,歷史需要它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地下出土文物調查來支撐,不是拿著一本傳說中不知道刪減多少次的《山海經》,斬釘截鐵地告訴別人「英語起源於中國」。

中國的歷史確實悠久,從夏朝前期開始算,差不多五千年。但公元前3200多年的古埃及,卻有著比中國還早的文字記載。兩河文明的發源也比中國的夏朝要早。並且也有更加能佐證的文物以及遺址出土,遠勝過文字上的三言兩語。

也許杜鋼建教授研究法學是有一手的,可以說他有大量文章榜上有名,但從未真正接觸過人類學和語言學有關文獻,就輕易跨界發表此類言論,不僅是對他自己社會地位的不負責,也是對社會的不負責。

佛教有五戒,即一不飲酒,二不殺生,三不偷盜,四不妄語,五不邪淫。在陽間胡言的人,死後會去拔舌地獄,按照《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描述,「其苦萬狀」。

學術討論無禁區,但也不是讓人為了譁眾取寵而盲目質疑和做出完全罔顧了真實歷史的言論。對具體的學術問題,開拓創新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新知求密,舊學深沉。

正確的邏輯觀與精神的缺失

僅從西方神話的隻言片語中,一路推斷出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最後還解釋湘西有個英縣做強調,只為了說明「英國起源中國」。甚至還在學術不精的情況下,強行情懷來湊。

杜鋼建教授稱,「過去百年間,中國人失去了文化自信,唯西方馬首是瞻。如今,我們要重拾文化自信,所以『西方中心論』是完全錯誤的。整個西方文明,包括人種、『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觀念和大部分科學技術,都起源於東方。」

不僅大打民族感情牌,「重拾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還試圖用詭辯的方式,扭曲他人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這樣的所作所為,完全違背了一個教書育人的,祖國園丁的形象。

可是這樣荒誕的言論的出現,以及部分群眾的維護,不正也反應出了現在社會上普遍出現的問題,良好的受教育面引導正確的邏輯觀,和律己嚴謹的精神價值觀。

杜鋼建教授這樣荒謬的言論,已經違背了律己嚴謹的精神價值觀,已經背叛了作為一個高等受教育者該有的自覺和反省;那些在下面擁護著他的那些人們,不正也缺失了部分正確的邏輯觀念,缺少正確判斷是非的能力,又或者是眼光?

所幸的是,儘管杜鋼建教授的「學術成果」有多驚世駭俗,最後還是變成了荒誕不經的「現代神話」。還好不管有多少人相信這樣荒誕離奇的事情,最後還是會被導向正確的道路上。遇到事情的第一反應不是隨波逐流,而是探尋真相後給自己正確的回答。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英語起源於中國,哪來的「迷之自信」?
    在全球文化深度互動對話的今天,仍有人把中國作為其他文明的起源,把世界文明成就附會於中國的創造。這折射著一種盲目的自大。我們堅定文化自信,需要的是清醒的文化自信,而不是自說自話的「迷之自信」。 yellow來源於「葉落」,shop來源於「商鋪」……這不是網絡段子,也不是英語單詞的特殊記憶法。
  • 英語起源於中國?還有人拿這些當佐證,怎麼說呢……
    在全球文化深度互動對話的今天,仍有人把中國作為其他文明的起源,把世界文明成就附會於中國的創造。這折射著一種盲目的自大。我們堅定文化自信,需要的是清醒的文化自信,而不是自說自話的「迷之自信」。yellow來源於「葉落」,shop來源於「商鋪」……這不是網絡段子,也不是英語單詞的特殊記憶法。
  • 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 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記 者:翟老師,英語真的起源於我們古華夏麼?這讓人聽起來真有點不可思議,因為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啊。翟桂鋆:是的,英語真的起源於我們古華夏。以前我們國內教學英語的許多人發現可以用所謂「聯想」記憶法來學英語。其實這就是英語與漢語的「表意」與「含義」相通相近。
  • 「源於」與「緣於」的區別-中新網
    「源於」與「緣於」的區別 2013年05月29日 16: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   問:在用漢語寫文章時,我常常分不清楚該用「源於」還是「緣於」,請您說說這兩個詞語用法的不同。
  • 印度普遍認為他們比中國發達,他們的自信是哪裡來的呢?
    了解印度的人,或者去過印度旅遊的人,應該都知道印度人是迷之自信的。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比他們發達。說到中國的時候,他們總是會提及,若是再過一些年,印度不發展中國就快趕上他們印度了。 換一句話來說,他們大部分人都是感覺中國不如印度發達的,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們對自身認識的不足呢?
  • 印度「迷之自信」,印度人提問:為什麼印度比中國更發達?
    這則提問來自於美國知乎quora,問題是印度人所提,裡面吸引了一堆印度人來「一本正經」的來證明這個觀點!真的是「蜜汁自信」,對於印度人的「自信」我一點都不意外!在知乎quora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你查找:印度能打敗哪個國家?答案讓你出乎意料,細細觀察列舉出來的問題,你就會發現,印度已經在知乎quora中,和全世界的國家都幹了一仗!
  • 「迷之自信」的起源——「鄧寧-克魯格效應」詳解
    小明自信地說:完全沒問題,肯定過!結果:小張95,小紅80,小明掛了。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有自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迷之自信」,這就是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更加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或者用另一種說法:落後使人驕傲,進步使人謙虛。
  • 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之根(思想縱橫)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蘊涵並彰顯此「三度」,所以成為理論自信之根。  我國傳統文人常用「腹有詩書氣自華」顯示自信。從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的關係看,「腹有詩書」是基礎,「氣自華」或「『論』自華」是自信的結果和表現。文化範圍像大海那樣寬廣,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等。中國人愛喝茶,俄國人喜飲酒,美國人放不下槍,諸如此類,統屬文化。
  • 賈伯斯自帶「現實扭曲力場」,模仿者卻只學到了「迷之自信」
    編者按:很多創始人在經歷了早期的成功之後,往往會陷入一種「迷之自信」的境地。甚至有人會覺得自己擁有了和「賈伯斯」一樣的「現實扭曲力場」的能力。但大多數情況下,這往往會破壞或毀掉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公司。日前,NFX 的管理合伙人Pete Flint在NFX的官方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迷之自信」的危害以及怎樣避開「迷之自信」陷阱。
  • 深度測評:在線英語口語培訓APP,到底哪款能讓自信說英語?
    原標題:​ 深度測評:在線英語口語培訓APP,到底哪款能讓自信說英語? 雖然網絡上有很多可以進行在線英語口語培訓的APP,但我們在進行在線英語口語培訓時,還是要找已經運營一段時間的在線英語口語培訓APP,畢竟這些APP在功能和效果上都比較有保障,所以這裡主要測試三款主流在線英語口語培訓APP,分別是開言英語、英語流利說和有道口語,這三款在線英語口語培訓APP相對都是很受歡迎的。
  • 葛洪魂魄學破譯疾病之迷 · 老中醫破譯修身正心之道
    通俗來講,聖人之道,即為天道,源於天人合一之本源,源於正心、德心,是最高頻率的能量。這股來自本源正心的最高頻率的能量,會使身體的潛能不斷地得到開發,人的精、氣會隨著心神頻率共同揚升。這種因心靈退化而「失憶」導致的本能「丟失」現象,且在肉身上沒有物質化顯現的「未病之疾」,即為「未病」。未病是聖人本心生了病,有了貪嗔痴慢、愛恨情仇等低頻人心意識,迷失本心,成為了患有「失憶症」的凡夫俗子,忘記「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去哪」。
  • 人民日報:英語學習,莫迷失於「瘋狂」
    近日,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引發公眾對於英語學習的討論。   學好英語,是很多家長和孩子的共識,然而卻有不少人步入誤區。如何平衡英語在日常學習中的比重?學習英語的意義何在?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學生、家長、老師乃至全社會共同思考。
  • 中國的英語教育是否真的有問題?一場由鄭強教授引起的廣泛討論!
    文/說談鄭強教授的原話是:「外語耗竭了我們多少中國青年學生寶貴的時光,這20年來,我們過度地誇大了外語在中國孩子成長教育當中的分量,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鄭強教授針砭時弊,很多人把它當作當相聲,有人說鄭強教授是在譁眾取寵,有很多所有的知識分子看不起他,覺得一個教授不應該是滿嘴的粗鄙之言,但他為中國西部教育做了多大的貢獻,不可否認,鄭強教授有的時候的確有點極端,但是他的講座總是振聾發聵!
  • 一個又一個奇蹟讓我們更自信(解碼幸福中國·為什麼我們對未來充滿...
    編者的話近年來,一些國際機構和智庫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人對未來更自信更樂觀。支撐這一調查結果的,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使得中國人民的精神狀態積極向上、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警惕「空間迷向」
    這種空間迷向效應,是導致飛機失事的一種常見因素。   感官上的經驗主義,無疑是造成空間迷向的重要原因。其實,一個人自出生起,經驗的累積與影響就伴隨一生。在面臨具體問題時,一些人越是經驗豐富,往往越篤信自己的判斷。戰國時期音樂家公明儀因彈琴贏得傾慕,自認為誰都愛聽他的曲子,便對著吃草的牛演奏古雅的樂曲,卻無法讓牛「動容」。
  • 韓國教授抗議 「韓國泡菜源於中國」表述,百度百科回應
    韓國教授抗議 「韓國泡菜源於中國」表述,百度百科回應 時間:2020年12月09日 07:52:45&nbsp中財網   12月8日,韓國一名教授向百科百科抗議稱,其「泡菜」詞條中「韓國泡菜源於中國」的表述屬於「錯誤」。為此,百度百科詞條中「韓國泡菜源於中國」的描述已經被刪除。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何洪兵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論斷,而且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切實的感受。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強起來」概括了今天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風貌:社會生產顯著提升,生產能力的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更加發展,更加自信。社會生產生活這些「質」的提升必然從整體上決定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
  • 身臨其境感受英語魅力,51Talk小學員英倫之行收穫自信與成長
    近日,「中華少年說」8強選手英國遊學之行圓滿結束。此趟行程中,小選手們在51Talk的帶領下領略到了英國的多元和優雅,進一步感受到了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所帶來的不同民族、不同國界人民間文化與情感的共融。
  • 趣味英語之中國元素
    3.政治經濟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已經是發展中國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然而與此同時,從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被打破以後,也出現了相應的政治經濟術語,有褒有貶。西方媒體越來越多地用這個新詞來稱呼中國航天員。中國網民世界上最多的國家,他們的網絡流行語被譯為英語後,已成為常用的表達方式。
  • 人民日報:大聲說出我們的中文名字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國家高度重視對外交流,英語教育也開始得非常早。很多英語老師,都要給孩子們起個「洋氣」的英文名字。一群黃皮膚黑頭髮的小不點,就搖身一變成了「Jack」「Danny」「Emily」。我也有這樣一個英文名,從小到大,需要用英語交流時我都叫做「Anna」。   但來到美國後,在皮博迪學院上的第一節課就有意外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