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llow來源於「葉落」?shop來源於「商鋪」?
在全球文化深度互動對話的今天,仍有人把中國作為其他文明的起源,把世界文明成就附會於中國的創造。這折射著一種盲目的自大。我們堅定文化自信,需要的是清醒的文化自信,而不是自說自話的「迷之自信」。
yellow來源於「葉落」,shop來源於「商鋪」……這不是網絡段子,也不是英語單詞的特殊記憶法。在最近成立的所謂「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進會」上,有人把這些材料作為「英語起源於漢語」這一結論的佐證。
近年來,類似的驚人之語並不少見,比如:世界文明的源頭在湘西,伊甸園在四川,顓頊就是耶穌,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甚至整個西方文明都是虛構的「偽史」……有的在網上傳播,有的則進入課堂,讓人驚掉下巴。
這些「毀三觀」的理論,有的出自「民科」「民哲」,有的則出自接受過正規學術訓練的專家學者。細究此類言辭,雖有嚴肅的探討,但多數還是無中生有的附會之談。
言之成理的前提是言之有據。走出蒙昧時代,藉助科技的力量和新鮮的史料,很多曾經的常識遭到顛覆。歷史考證發現古國交往的蛛絲馬跡,考古資料不斷拓展著人類文明的上限,基因比對分析出人類祖先的活動軌跡……
學術的每一點進展必須依託於過硬的證據。古今中外,「治學嚴謹」始終是對學者能力和操守的基本評判標準;而考據訓詁的傳統方法與現代學術的科學精神本質上也是一致的。現代學術研究為創新營造了廣闊的空間,但也對研究方法和理論工具的科學性提出了更高標準。
揆諸這些理論,或是在旅遊式的「田野調查」中偶有所得,或是通過個例生拉硬拽、臆造聯繫,或者通過千字短文得出宏大結論,結論往往站不住腳。有人曾把這樣的研究比喻為,力圖通過雜糅各種知識來催生化學反應,但費盡心機仍然只是一杯互不相連的混合物。
有學者曾說,學術研究「說有易,說無難」,正是因為「有」可以天馬行空,「無」卻容易被例證實實在在地「打臉」。而反過來看,越是大膽的「假設」,也就越需要嚴謹且嚴肅、充分且科學的「求證」,否則就只是沙上建塔,只要一個反例就能推到。這不僅會貽笑大方,更會給人類的知識中摻入沙子。
人類文明的共性因素,是跨文化研究的基礎。同時,文化是流動的,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在跨文化傳播中,不同文化要素在全球範圍內遷移、擴散與交互,彼此吸引、角逐與重塑,形成了萬紫千紅的文化圖景。可以說,任何文化都是融合的結果,歷史上的華夏文明也的確與外來文化產生過千絲萬縷的聯繫。
但文化同樣具有空間性,不同社群與自然地理條件的長期互動,形成了形態各異的「人文地圖」。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這些個性因素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這就需要研究者在跨文化研究中多一分謹慎的求證,少一些想當然的定論。
很難想像,在林則徐、魏源等人「開眼看世界」近兩個世紀後,在全球文化深度互動對話的今天,仍有人把中國作為其他文明的起源,把世界文明成就附會於中國的創造。這折射著一種盲目的自大。學者費孝通說過,「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文化研究學派學者霍爾也曾提出,通過反思自身的文化價值,實現由民族中心主義向文化價值平等的方向轉變。
一個在文化上成熟而自信的民族,必然是在文化溝通中追求兼容並包、交流互鑑的民族。中國文化一向以包容開放、和而不同著稱。近來熱播的網絡劇《長安十二時辰》,就反映了唐朝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在交融中走向巔峰的側影。片面強調民族文化的優越性,有悖於中華文明的傳統,甚至有可能成為文化「高級黑」。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我們堅定文化自信,需要的是清醒的文化自信,而不是自說自話的「迷之自信」。對我們而言,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足以令後人自豪,何必臆造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桂冠?對他人而言,尊重其他文明,欣賞所有文明之美,才能準確標註中華文明在世界格局、歷史潮流中的方位,讓文化的繁榮發展助力民族的偉大復興。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ID:rmrbpl)/榮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