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過後,大家預測自己的成績:
小張悲觀地說:準備不充分,沒發揮好,估計這次很慘。
小紅猶豫地說:不好說,希望老師給分松一點吧。
小明自信地說:完全沒問題,肯定過!
結果:小張95,小紅80,小明掛了。
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有自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迷之自信」,這就是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更加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或者用另一種說法:落後使人驕傲,進步使人謙虛。
「鄧寧-克魯格效應」起源
1999年,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賈斯廷·克魯格做了一個實驗。
首先,讓受試者評估自己能力水平,用百分比表示。比如:50%,就說明你自己的水平超過在場的50%的人。(方塊數據)
之後,使用專業測試評估受試者的邏輯推理能力。(圓圈數據)
最後,經過測試的受試者再次評估自己的排名。(三角數據)
得到結果為:
有如下幾個有趣的結論:
(1)真實水平最低的一組(平均水平只有10%),他們卻自認為比60%的人都要強。
(2)即使經過實際測試,水平最低的一組仍然覺得自己考得不錯。
(3)水平越高,越容易低估自己的排名。
在對閱讀、駕駛、下棋、語法等其他技能的測試中,也有類似的現象。
綜合多次試驗,鄧寧和克魯格得出結論:能力越差,越容易高估自己。
為什麼出現「鄧寧-克魯格效應」
(1)低能力者的雙重困境
「能力」有兩層含義:一是個體的表現,二是指個體對自己領域水平的認識。
能力低的個體缺乏一種元認知能力,也就是對自己的表現有能做出準確的評價的能力。
俗語中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指這種元認知能力。
(2)虛假一致性效應
能力最高的一組會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較低評價,同樣是一種認知偏差,叫做虛假一致性效應(False-consensus effect)。
能力高的人在能力測試上表現得不錯,就錯誤的估計其他人也是這樣的,而對自己能力突出的這一特徵並不敏感。
不過,有真本事的人,可以通過知道其他人的分數,來糾正自己的位置。
充滿萬難的成長之路
鄧寧-克魯格效應告訴了我們成長之路的艱難。
隨著本領的增長,一個人的自信會迅速升到高峰。然而,此刻卻也是最愚昧之時。
從無所不知的鍵盤俠、評論政治經濟的大叔,世間90%的人都被困在了這愚昧山峰之上。
如果你能肯再努力一步,跨過這道坎,你會迅速跌入絕望之谷。認為自己是個弱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
我們的求知過程如同在畫一個圈,圈裡面是你的知識量,圈外面是你的未知。你的知識越多,圈越大,同時你會碰到的未知就越多。
但此時,才是你蛻變的關鍵。
只要能持續積累,不斷練習,通過開悟之坡,我們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真正的高手。
如何成為高手,我推薦一個好的方法——刻意練習,具體可參見:
最強大的學習方法——「刻意練習」詳解
總結
(1)低能力者更自信,更高估自己,更容易迷之自信;
(2)能力分為兩種:個體表現,個體對本領域的認知;
(3)落後使人驕傲,進步使人謙虛。
正如哲學家羅素所言:
「這個世界的麻煩就是傻瓜非常自信,而智者總充滿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