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之自信」的起源——「鄧寧-克魯格效應」詳解

2021-01-21 方圈說科技

期末考試過後,大家預測自己的成績:

小張悲觀地說:準備不充分,沒發揮好,估計這次很慘。

小紅猶豫地說:不好說,希望老師給分松一點吧。

小明自信地說:完全沒問題,肯定過!

結果:小張95,小紅80,小明掛了。

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有自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迷之自信」,這就是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更加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或者用另一種說法:落後使人驕傲,進步使人謙虛。

「鄧寧-克魯格效應」起源

1999年,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賈斯廷·克魯格做了一個實驗。

首先,讓受試者評估自己能力水平,用百分比表示。比如:50%,就說明你自己的水平超過在場的50%的人。(方塊數據)

之後,使用專業測試評估受試者的邏輯推理能力。(圓圈數據)

最後,經過測試的受試者再次評估自己的排名。(三角數據)

得到結果為:

有如下幾個有趣的結論:

(1)真實水平最低的一組(平均水平只有10%),他們卻自認為比60%的人都要強。

(2)即使經過實際測試,水平最低的一組仍然覺得自己考得不錯。

(3)水平越高,越容易低估自己的排名。

在對閱讀、駕駛、下棋、語法等其他技能的測試中,也有類似的現象。

綜合多次試驗,鄧寧和克魯格得出結論:能力越差,越容易高估自己。

為什麼出現「鄧寧-克魯格效應」

(1)低能力者的雙重困境

「能力」有兩層含義:一是個體的表現,二是指個體對自己領域水平的認識。

能力低的個體缺乏一種元認知能力,也就是對自己的表現有能做出準確的評價的能力。

俗語中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指這種元認知能力。

(2)虛假一致性效應

能力最高的一組會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較低評價,同樣是一種認知偏差,叫做虛假一致性效應(False-consensus effect)。

能力高的人在能力測試上表現得不錯,就錯誤的估計其他人也是這樣的,而對自己能力突出的這一特徵並不敏感。

不過,有真本事的人,可以通過知道其他人的分數,來糾正自己的位置。

充滿萬難的成長之路

鄧寧-克魯格效應告訴了我們成長之路的艱難。

隨著本領的增長,一個人的自信會迅速升到高峰。然而,此刻卻也是最愚昧之時。

從無所不知的鍵盤俠、評論政治經濟的大叔,世間90%的人都被困在了這愚昧山峰之上。

如果你能肯再努力一步,跨過這道坎,你會迅速跌入絕望之谷。認為自己是個弱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

我們的求知過程如同在畫一個圈,圈裡面是你的知識量,圈外面是你的未知。你的知識越多,圈越大,同時你會碰到的未知就越多。

但此時,才是你蛻變的關鍵。

只要能持續積累,不斷練習,通過開悟之坡,我們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真正的高手。

如何成為高手,我推薦一個好的方法——刻意練習,具體可參見:

最強大的學習方法——「刻意練習」詳解

總結

(1)低能力者更自信,更高估自己,更容易迷之自信;

(2)能力分為兩種:個體表現,個體對本領域的認知;

(3)落後使人驕傲,進步使人謙虛。

正如哲學家羅素所言:

「這個世界的麻煩就是傻瓜非常自信,而智者總充滿疑慮」。

相關焦點

  • 投資中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正好這個故事也印證了這樣一句話:越不懂,越自信。 鄧寧—克魯格效應 惠勒的故事驚動了康奈爾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戴維
  • 你知道鄧寧—克魯格心理效應嗎?
    說一張有意思的圖,鄧寧—克魯格心理效應。之前很多大V轉發過張圖,並說了說自己在這張圖中的位置。當然,你也可以對比看看你在這張圖中處在什麼位置。第一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處在這個位置,也就是巨嬰的這個階段。
  • 【投資悅讀】投資為什麼很難進步——越不懂 越自信
    丨鄧寧-克魯格效應但是為什麼股市,還有許多其他行業,比如創業,大部分人最終的結局都是失敗的呢,這個原因就是越不懂,越自信。前段日子在《精英日課》聽到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效應,叫 「鄧寧-克魯格效應,可能這個詞我們大部分人都沒聽過,但這個道理我們肯定早有體會先給大家講個故事。你聽沒聽說過檸檬汁可以做隱形墨水?這是真的。就是用檸檬汁寫在白紙上的字,幹了以後就看不見了。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蠢越是有著迷之自信?
    像這位有著迷之自信的大哥的例子,在日常中其實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在網絡上噴天懟地的各路大神:一、迷之自信就是蠢到不知道自己蠢為什麼人們會高估自己?在心理學上有個叫達克效應可以解釋。關於一個人的能力水平和自信程度的關係,我們可以看下面這張圖:在這張圖上,可以看到,當一個人掌握了一小部分知識的的時候,自信達到了一個高峰,這個高峰叫「愚昧之山」。大部分人其實都處在愚昧之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達爾文說的「無知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產生自信」。
  • 什麼是達克效應?
    概念達克效應,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上世紀90年代由鄧寧和克魯格開展研究的心理學效應名稱,簡單描述即:完成特定領域的任務時個體對自己的能力作出不準確的評價的現象——能力低者會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顯著超過平均水平,能力高者會低估自己的能力。
  • 從達克效應說起,從懵懂無知到超群絕倫,智慧的三個階段
    達克效應,指越聰明的人反而覺得自己越愚蠢,越愚蠢的人反而會覺得自己越聰明。1999年,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在論文《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中做了一項研究:在一群大學生中,做不同的測試,然後讓他們做出自我評價。結果顯示,測試成績最差的那群人,反而認為自己名列前茅。
  • 達克效應告訴你:為什麼投資理財要持續學習?
    其實這講述的都是心理學中的一種現象:達克效應。什麼意思呢?人們在缺乏足夠積累、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常常會表現出過度自信、高估自己。但是隨著經歷的豐富和重新定位之後,人們才會對自己的能力有較為準確的認識。「達克效應」的起源而這個效應是如何研究得出的呢?這要從一則小故事說起。
  • 英語起源於中國,哪來的「迷之自信」?
    在全球文化深度互動對話的今天,仍有人把中國作為其他文明的起源,把世界文明成就附會於中國的創造。這折射著一種盲目的自大。我們堅定文化自信,需要的是清醒的文化自信,而不是自說自話的「迷之自信」。 yellow來源於「葉落」,shop來源於「商鋪」……這不是網絡段子,也不是英語單詞的特殊記憶法。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 達克效應 通俗點解釋,就是謝博德博士說的:「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 杜鋼健教授:英語源於中國,人民日報:哪來的「迷之自信」
    人民日報評論其哪來的「迷之自信」。人類文明的發展必須要有文字與語言、否則任何文明的發展都無法長久,更不可能最終走向輝煌。比如中國的《史記》、國外的《聖經》與《古蘭經》,雖然性質與存在的意義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並且延續至今。
  • 賈伯斯自帶「現實扭曲力場」,模仿者卻只學到了「迷之自信」
    編者按:很多創始人在經歷了早期的成功之後,往往會陷入一種「迷之自信」的境地。甚至有人會覺得自己擁有了和「賈伯斯」一樣的「現實扭曲力場」的能力。但大多數情況下,這往往會破壞或毀掉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公司。日前,NFX 的管理合伙人Pete Flint在NFX的官方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迷之自信」的危害以及怎樣避開「迷之自信」陷阱。
  • 迷之自信,新速騰15萬配1.2T,19萬還裝乾式雙離合?
    科學家發現,能力不足的人往往會高估自己,低估對手,他們把這種無知卻又充滿迷之自信的行為成為「達克效應」。達克效應的第一層反應為「你不知道你不知道」,這時的表現為狂妄和輕佻。而看了全新速騰的上市發布會,這個定價不正是達克效應的體現嗎?
  • 達克效應: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很可怕,而你我都有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達克效應。(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聊達克效應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了解一下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者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主要由於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認知偏差其實非常普遍,甚至有一些認知偏差被廣為接受。
  • 你所不知道的克魯格國家公園
    人們熱愛克魯格的最主要原因是在這裡可以見到完全野生狀態的非洲五大獸,而且克魯格是南非驅車探訪動物們的最佳地點。但是關於克魯格,還有許多人們置身於其中所不能立刻了解的方面。  相比公園,克魯格國家公園更像是一個小國家。克魯格共佔地18989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的保護區之一。不僅如此,它比美國羅德島州、康乃狄克州和德拉瓦州三州的面積總和還要大。
  • 達克效應:揭示了「槓精」真實思維模式
    達克效應:越無知,越自負!揭露人性最愚昧的一面剛才談到,每個人都是「坐井觀天」的小青蛙,但是青蛙與青蛙之間,依然有很多不同之處,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達克效應」(鄧寧-克魯格效應)。首先看看百度百科的定義: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