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鄧寧—克魯格心理效應嗎?

2021-01-21 股事兒札記

說一張有意思的圖,鄧寧—克魯格心理效應。之前很多大V轉發過張圖,並說了說自己在這張圖中的位置。

當然,你也可以對比看看你在這張圖中處在什麼位置。

第一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處在這個位置,也就是巨嬰的這個階段。這也是網上有很多鍵盤俠的原因。

武志紅老師曾在書中寫道,人生下來餓了哭就會有奶喝,想拿東西用手指一指家長就會幫著拿過來,有時候生氣什麼都不說用眼睛看一看,家長就知道趕緊上前去哄孩子,更甚至小孩子不小心被石頭絆倒了,家長在哄孩子的時候會說不是他的錯,是石頭的錯,還假裝打石頭。

基於種種原因在孩子內心中有一種自我暗示,我就是萬能的,世界要聽我的。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尤其是受到挫折之後,這種心理就會慢慢退去,成為一個正常的成年人。

但在武老師的書中提到很多成年人心理就只有七八歲,也就是巨嬰的這個階段。

處在這個階段的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一副所謂天生驕傲的樣子。在生活中我們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外能接觸到的其他行業很少,更別提去深入了解了。

所以對普通人而言,在本職工作之外的知識是極其匱乏的。

第二階段:知道自己不知道。

通常到這一階段是受到了挫折的教育,對生活或者工作有了重新的認識,直到達到了人生的最低點,重塑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當你的才華撐不起你的夢想的時候就要虛心學習。這時候的自己就該踏踏實實的學習,在自己的職業道路繼續學習也好,或者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反正就是充實自己。

當你跨過這一關就進入了第三階段,如果跨不過這一關搞不好人生就此沉淪了。

第三階段:知道自己知道。

到了這一階段基本上對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構就有了一定的基礎。當然還要繼續學習,邊學習邊總結經驗。知道自己學到什麼,知道自己學到的該怎麼用非常重要。

第四階段:不知道自己知道。

到了最後的這個階段,通過學習,自己所學專業的基本盤算是穩了。並持續不斷的輸出,也想了解新的知識。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輸出讓自己的知識體系更豐富。

總體上看,之所以很多人停留在第一階段是因為對自己對世界認識得不夠多,認識不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可能會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

而第二階段是最難跨越的,基於每個人自身的不同,有的人跨越過去了,有的人又退回到了第一階段,還有的人就此沉陷在第二階段。

相關焦點

  • 「迷之自信」的起源——「鄧寧-克魯格效應」詳解
    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有自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迷之自信」,這就是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更加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或者用另一種說法:落後使人驕傲,進步使人謙虛。「鄧寧-克魯格效應」起源1999年,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賈斯廷·克魯格做了一個實驗。
  • 投資中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鄧寧—克魯格效應 惠勒的故事驚動了康奈爾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戴維·鄧寧,他和他的研究生賈斯汀·克魯格隨後進行了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首先讓被試者們完成一套標準能力測試題目,然後讓其預測自己答對題目的數量,並預測相較於其他被試者,自己的能力排名情況(用百分位數表示)。
  • 什麼是達克效應?
    概念達克效應,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上世紀90年代由鄧寧和克魯格開展研究的心理學效應名稱,簡單描述即:完成特定領域的任務時個體對自己的能力作出不準確的評價的現象——能力低者會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顯著超過平均水平,能力高者會低估自己的能力。
  • 蘇格拉底的名言,你知道嗎?
    每個人都知道生活只要一簡單就快樂,但快樂的人總是寥寥無幾。現實生活中,誰又能抵得過物慾和利慾風暴的衝擊?蘇格拉底有過一個玉米地的故事。大概是說,如果你要徑直穿過一片玉米地,不能回頭,如何能挑選到最大的玉米?答案是,先走一半的路,只看不挑,接下來一半的路,就按照你前半程最大的玉米樣子挑選。趁年輕,想做什麼就去做吧,不試很多事情你是不會知道的。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 達克效應 通俗點解釋,就是謝博德博士說的:「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 你所不知道的克魯格國家公園
    人們熱愛克魯格的最主要原因是在這裡可以見到完全野生狀態的非洲五大獸,而且克魯格是南非驅車探訪動物們的最佳地點。但是關於克魯格,還有許多人們置身於其中所不能立刻了解的方面。  相比公園,克魯格國家公園更像是一個小國家。克魯格共佔地18989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的保護區之一。不僅如此,它比美國羅德島州、康乃狄克州和德拉瓦州三州的面積總和還要大。
  • 達克效應告訴你:為什麼投資理財要持續學習?
    聽到這裡,估計不少粉們會噗嗤一笑,真的有人這麼蠢嗎?可事實是,現實生活中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真不少。這個傳奇故事後來也引起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鄧寧的注意,他與研究生克魯格一起開始這個現象的研究。對此他們做了四個實驗,結果都震驚地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常常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 戀愛之前你需要知道的心理效應
    所以在開始戀愛之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有關戀愛方面的心理效應,可能會讓你對心動和愛情有更深的了解,有助於你更了解有關戀愛的心思。1、富蘭克林效應富蘭克林說過: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
  • 從達克效應說起,從懵懂無知到超群絕倫,智慧的三個階段
    達克效應,指越聰明的人反而覺得自己越愚蠢,越愚蠢的人反而會覺得自己越聰明。1999年,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在論文《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中做了一項研究:在一群大學生中,做不同的測試,然後讓他們做出自我評價。結果顯示,測試成績最差的那群人,反而認為自己名列前茅。
  • 搞笑諾貝爾獎:讓這個笨賊告訴你答案
    「世界上最笨的賊」引出的研究——達克效應惠勒沒有嗑藥,精神也正常,可為什麼會笨到這種程度呢?懷著對這個問題的好奇,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鄧寧和學生賈斯汀·克魯格開始了研究。這種過度自信、認識不到自己無知的認知偏差現象,被命名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達克效應」。如果能認識到自己的達克效應,我們就會變得更聰明,就會努力避免自大,也能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讓人生獲得成功。因為這一發現,鄧寧和克魯格被授予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
  • 10個神奇的人類心理效應 你都知道嗎?
    心理效應,是指大多數人在相同的情況下或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應的現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異性。1、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莎翁的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幾乎人盡皆知: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
  • 達克效應: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很可怕,而你我都有過!
    那達克效應和認知偏差有什麼關係呢?達克效應,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是認知偏差中的一種,而達克效應所帶來的後果往往是比較負面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達克效應是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礎上得出自己認為正確但其實是錯誤的結論,行為者無法正確認識到自己自身的不足,同時也無法辨別自身的錯誤行為。簡單說就無知加自大。人的自我認識可以分為四大階段。
  • 達克效應:揭示了「槓精」真實思維模式
    開始講「達克效應」之前,首先請您回答兩個問題:問題一:買iPhone就是不愛國了嗎?買華為就愛國了嗎?問題二:中醫,真的有用嗎?有人說中醫是巫術,你同意嗎?你試試文章結尾處,發表一下自己真實的看法,我說的是真實看法,不許違心,也順帶看看大家評論。是不是感覺有很多「槓精」跟自己抬槓?
  • 你知道聚光燈效應嗎?生活中的聚光燈效應你又知道哪些?
    我們先來看看聚光燈效應的定義,聚光燈效應,又稱焦點效應,是1999年季洛維奇和薩維斯基提出心理學名詞。有時候我們總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可是事後馬上就忘了。沒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的。
  • 打工人,你為什麼貧窮?諾獎得主用15年的研究告訴你4個真相!
    可是俞敏洪也曾有言:刷短視頻只會讓你的注意力變得不專注,只會讓你獲得碎片化的知識點,對於一個人的學習和成長並沒有什麼好處。一個人要突破底層的束縛,走向更高的階層,持續的精進和提升必不可少,可是一切的學習和提升都是反人性的,他需要你放下手機、拿起書本,朝著自己預定的目標持續前進。唯有這樣不斷地約束自己,才能不斷地突破自我的盲區,為自己創造一個打破壁壘的機會。
  • 你知道「恐怖谷效應」嗎?
    恐怖谷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事物與自然的、活生生的人或動物非常相似,但不完全相似的時候,它會在一些人中產生反感厭惡的情緒反應。仿真度很低,人們不怕,因為知道那是假的,仿真度高到一定程度,人們有時候就不確定真假,把真人當假人,把假人當真人,都會嚇到人。另外,源於一種威脅感。和人類如此相似卻非人類,會讓人覺得會遭到潛在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