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關於機器人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有不少機器人研究員傾向於研究開發仿真機器人,甚至是仿人機器人,想要把機器人做得像「真人」一樣。
1969年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提出假設:
當機器人與人類相像超過95%的時候,由於機器人與人類在外表﹑動作上都相當相似,所以人類亦會對機器人產生正面的情感。
直至到了一個特定程度,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之反感。
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讓整個機器人顯得非常僵硬恐怖,讓人有面對行屍走肉的感覺。
人形玩具或機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們越有好感,但當超過一個臨界點時,這種好感度會突然降低,越像人越反感恐懼,直至谷底,稱之為恐怖谷。
可是,當機器人的外表和動作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情感反應亦會變回正面,貼近人類與人類之間的移情作用。
恐怖谷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事物與自然的、活生生的人或動物非常相似,但不完全相似的時候,它會在一些人中產生反感厭惡的情緒反應。
恐怖谷效應可以用於解釋我們在仿真機器人和電腦特效CGI中常見的,非常像真人但又總覺得哪裡不對勁、使人感到反感不適的現象。
有人對恐怖谷效應產生原因的解釋是:
這是源於高仿真形態下真假的不確定帶來的不安。
仿真度很低,人們不怕,因為知道那是假的,仿真度高到一定程度,人們有時候就不確定真假,把真人當假人,把假人當真人,都會嚇到人。
另外,源於一種威脅感。和人類如此相似卻非人類,會讓人覺得會遭到潛在的威脅。
也有人嘗試用進化心理學的言語來解釋恐怖谷效應:
首先,處於恐怖谷的實體已足夠地擬人,能被視為人類物種的一員。
根據進化心理學的理論,經過數百萬年的物競天擇,沒有被大自然淘汰的現存人類腦部中有一種邏輯偏袒性,提供一種高度能力去感應並且排斥那些反映遺傳性疾病或缺乏健康的整體外表上微觀或宏觀人類畸型。
因此無意之中(也可以有意地,假如觀察者明確地對此作出思考),那些反常的類人實體在人類基因庫中會產生潛在衝擊,響起觀察者的警告。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人類總很難覺得進行性接觸的類人實體十分有魅力。
也有人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
有些機械人科學家曾重重地批評恐怖谷理論,指出森昌弘圖表中最右邊的部分毫無根據,因為至二十一世紀初的技術只能做到擬人性不高的機械人。
曾製造仿真女友機械頭顱,美國機械人研究者David Hanson說,恐怖谷的概念「完完全全地是一個偽科學,但人們卻待之以科學」。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人類-機械人互動研究者Sara Kiesler質疑恐怖谷的科學地位,提出「我們有證據顯示出它是對的,也有證據顯示它是錯的」。
他們提出的反對意見的重點是:
·由於對人的視覺產生恐懼,導致人可能會出現消極情緒。
·對科技的不完善所導致的不安全因素。
在了解完這些之後,你是怎麼看待這個既有人同意,又有人反對的「恐怖谷效應」呢?
----END
湖南師大心靈成長導師團隊
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管理員刪除。教授領銜
知名專家主力
心理學研究生後盾
學習、分享、成長、應用
涉及心理諮詢師成長系列督導培訓及實操技能培訓、心理諮詢、親子教育、婚戀成長、團體心理輔導、企業EAP、高考減壓、情緒管理、壓力管理、智力開發、潛能開發、職業生涯規劃、學習心理輔導、社會公益、講座報告等團隊合作
請聯繫團隊秘書長【龍翔】:1538807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