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玩壞的「恐怖谷效應」

2020-12-05 哈尼次元說

一則「美國製造機器人妻子」的消息一度在國內引發熱論。在長約一分鐘的視頻中,這位「女性機器人」宣稱自己已經通過了圖靈測試,並且可以作為助理完成大部分生活工作。

出於對現有技術的懷疑,哈尼沒有相信這條消息,同樣,這則消息被官方迅速證偽。不過,哈尼相信,隨著仿生機器人技術的迅速發展,這樣的機器人必將成為現實。

以女性機器人作為主角的動漫作品

五十年前,針對機器人的外形與人類外形愈發接近的現象,日本仿生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了「恐怖谷假說」:當仿生機器人的外表極其接近人形,但又有著略微的差別時,這種微乎其微的差別會被無限放大,如同面對行屍走肉,使人產生厭惡或是恐懼的心態。

正因如此,許多科學家在研究製造機器人的過程中,為了避免「恐怖谷效應」,會將機器人的外表進行柔和化處理。

恐怖谷效應是否真的存在,如今眾說紛紜。古代的雕塑藝術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西方的人物雕刻作品享譽世界,我國的秦兵馬俑同樣震撼人心。我們進入商場必然會看到並排擺放的塑膠人形模特,並不認為其可怖,宅男們的手辦被他們視作珍寶,閒暇時間常常拿出來把玩一番。在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中,恐怖谷效應似乎並不存在。

生前以醜陋著稱的巴爾扎克雕像
秦陵兵馬俑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的恐怖谷效應,其實不外乎兩個原因。

其一:當我們在視覺上感知到了不正常個體時,就會做出本能的迴避反應,這種反應從人類的長期進化而來,恐高症和密集恐懼症等等同樣來源於此。

其二:我們會產生一種認知失調的心理,當我們預期仿真機器人應該像機器人一樣但實際上卻像人類一樣做著各種表情時,我們就會感受到心情變得矛盾或是混亂,如果在認知上不能馬上解決這種矛盾,就會催生不安恐懼等心理。

換句話說,我們觀察死物未必恐懼,觀察活人卻有可能驚恐。我們在購買手辦時心情愉悅,在視頻中看到顏藝表演時也許會被嚇得迅速換臺。如今的恐怖谷效應已經從機器人領域向外延伸,成為了恐怖類視覺藝術的重要一環。

世界名畫:我妻由乃

《最終鬼畜藍藍路》作為我國「鬼畜」類作品的啟蒙之作而廣為人知,扭曲的人物表情使人感受到一種恐怖的滑稽感,一度爆火的"雞你太美」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最終鬼畜藍藍路

動漫領域對於恐怖谷效應同樣應用已久,著名的動漫作品《惡之華》熟練運用了這種風格,電影《行屍走肉》中的喪屍曾把哈尼嚇得睡不著覺,如果我們看過《進擊的巨人》,想必對於其中的"奇行種"印象頗深。從拼夕夕上買到的「邪神手辦」,我覺得你只想把它扔進垃圾桶。

邪神手辦

對於人類而言,值得恐懼的不是恐懼本身,而是未知。昔日神秘無比的「恐怖谷效應」,如今成為了我們用於娛樂的一個手段,可以說是已經被我們玩壞掉了。世界上依然有著太多的未知等待我們探尋,所以,千萬不要停下來啊!

這裡是哈尼次元說,期待大家的關注與指教,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研究院 | 恐怖谷效應
    解釋恐怖谷現象成因的角度各異,但是大致都可以劃歸入兩個陣營。第一個陣營認為恐怖谷效應是我們長期進化的產物,是對於從視覺上感知到的不正常個體的本能迴避反應,以此來保護自己。2009年,普林斯頓大學的阿西夫·葛贊法實驗室用長尾獼猴進行了一個實驗,試圖揭示恐怖谷是否是人類所獨有的,從而探討其是否是進化的產物。他們在實驗中給猴子呈現了不仿真、仿真和真實的三種不同仿真程度猴臉影像,記錄猴子觀看這些影像的次數和時間,結果發現猴子們對於中間的仿真猴臉的注視次數和注視時間最短,出現了恐怖谷現象。
  • 現實的擬人事物會有恐怖谷效應,為什麼看動畫卻沒有恐怖谷效應?
    為什麼我們看動畫的時候沒有恐怖谷效果?事實上,早在森政弘提出恐怖谷理論之前,弗洛伊德就曾發表過一篇名為《恐怖谷》的論文,詳細闡述了這種心理現象的成因。這是一種心理學,後來被森政弘應用到機器人的研究中,成為非常著名的理論。現在恐怖谷的理論不再局限於機器人學和心理學研究,而是已經應用到社會學、傳播學、數字藝術等領域。
  • 你知道「恐怖谷效應」嗎?
    恐怖谷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事物與自然的、活生生的人或動物非常相似,但不完全相似的時候,它會在一些人中產生反感厭惡的情緒反應。恐怖谷效應可以用於解釋我們在仿真機器人和電腦特效CGI中常見的,非常像真人但又總覺得哪裡不對勁、使人感到反感不適的現象。有人對恐怖谷效應產生原因的解釋是: 這是源於高仿真形態下真假的不確定帶來的不安。
  • 《阿麗塔:戰鬥天使》與恐怖谷效應,為啥阿麗塔的大眼睛有點恐怖
    不過不少人看完了以後確會吐槽:感覺女主的大眼睛有點恐怖。為什麼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有這種感受呢?日漫中非常受歡迎的「大眼睛」,為什麼一轉眼就成了讓人感到不適的地方,甚至覺得有點恐怖呢?這就要從心理學中的恐怖谷效應說起了。(1)什麼是恐怖谷呢?
  • 你可聽過恐怖谷效應,為何恐怖谷理論對奧特曼不適用,你認同嗎?
    你可聽過恐怖谷效應,為何恐怖谷理論對奧特曼不適用,你認同嗎?出現這種現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像《精靈寶可夢》,《蠟筆小新》,甚至是《貓和老鼠》這樣的卡通形象,都有各種各樣的都市傳說,因此奧特曼系列有許多的爭論,以及跳脫出劇情之外的故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其中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恐怖谷效應了,可能對於有的朋友來說,恐怖谷效應,或者說恐怖谷理論,還不是很熟悉,在這裡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進一步了解
  • 人工智慧之恐怖谷效應,智慧機器人是否應該擬人化?
    智慧機器人領域或者說人工智慧領域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恐怖谷效應。這個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理論,其實是人類心理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一種直觀體現,表現的是人類內心深處對於人工智慧或者高度擬人化機器人的一種恐懼心理。
  • 夜深了,千萬不要盯著娃娃看丨恐怖谷效應
    導演有意將這些角色,設計成「與人相似、卻又不完全類人」的樣子,把觀眾帶到「恐怖谷效應」之中。壹恐怖谷效應:似人非人,最恐怖所謂「恐怖谷效應」,由時年 43 歲的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在 1970 年首先提出。
  • 「恐怖谷」究竟有多恐怖?
    這便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恐怖谷效應」。所謂恐怖谷效應,是指當我們看到逼真度近似人類、卻又不是人類的實體時所產生的情緒反應,是由日本機器人科學家森政弘於1970年提出的一種假說。那麼,恐怖谷效應切實存在的證據何在?人型機器人又有哪些特質會引發我們如此強烈的不適感呢?自1970年以來,上至哲學、心理學層面,下至機器人應用領域,各路專家紛紛從不同角度對恐怖谷效應展開了探索。而對恐怖谷的研究成為主流則是從2005年開始的。
  • 奧特曼與恐怖谷:你認為奧特曼適用於恐怖谷理論嗎?為何說不一樣
    奧特曼與恐怖谷:你認為奧特曼適用於恐怖谷理論嗎?為何說不一樣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篇關於奧特曼與恐怖谷理論的文章,說真的,這種說法還是非常新穎的,因此在這裡也簡單的介紹一下恐怖谷理論,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進一步擴充,所謂的恐怖谷理論,其實就是日本機器人大師森政弘於1970年提出來的一種理論,所指的其實就是我們人類對於機器人,以及許多非人類形象的一種假設,說的直白一點,就是說當一個機器人,如果它的動作和形象與人類接近的時候
  • 這是一種「恐怖谷」效應
    「恐怖谷」效應是指,當機器人越來越接近人類的時候,我們對它們的好感也會因此提升根據恐怖谷效應,志願者通常會比較喜歡那些更像人的候選者,但這種趨勢在遇到「人造人」時中斷了。類似的「恐怖谷」趨勢也出現在參與者更想從哪些機器人手上得到禮物的判斷中。 大腦掃描顯示,參與價值判斷的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MPFC)的活動反映了人們的「恐怖谷」反應。
  • 是時候了解恐怖谷效應了!| 日本觀察
    第一次正式將「恐怖谷效應」這個理念引用在學術文章中是在
  • 《阿麗塔》:恐怖谷是個什麼谷?
    電影裡的阿麗塔形象運用了 CG (計算機動畫)+動作捕捉特效製作,是一個完全虛擬的真人形象,但是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完全感受不到虛擬形象帶來的不適感,影片上映後不少影評人驚呼,無法跨越的恐怖谷被跨越了!恐怖谷是個什麼谷?為什麼跨越它如此令人激動,難道它比東非大裂谷還要大?恐怖谷其實是一個心理學理論,最早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
  • 何謂「恐怖谷效應」?同樣是和人類似,為何不適用於奧特曼?
    可是對於他的評價,其中也是有諸多的一個爭議的,而最為人們所關注的就是「恐怖谷效應」,大家對於這個效應有印象嗎?要說他的出現還真是要比這部動畫還要早,在大致1919年的時候,弗洛伊德就已經是發文闡述了這樣的一種觀念的。
  • 機器人太像人,也會令人不適……科學家探究「恐怖谷效應」的秘密
    「恐怖谷」效應「恐怖谷」理論就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提出。該假設認為,人形玩具或機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們越有好感,但當超過一個臨界點時,這種好感度會突然降低,越像人越令人反感恐懼。這種效應真實存在。但關於其產生的原因確實眾說紛紜。
  • 恐怖谷理論解釋,人類產生恐懼的真正原因
    這樣做究竟是好是壞呢?人類會對機器人產生積極的情感,是因為機器人在外表和動作上與人類相似。在剛開始與機器人接觸時不會有太多的牴觸,但是隨著機器人與人類的相似程度達到一個特定的點時,人們對它們的反應會突然變得極其負面和厭惡反感。
  • 恐怖谷理論為何飽受爭議?
    >可如果是下方這個小孩子,就會讓人感覺到親切與善意,從而對她有喜愛的情感,這正是脫離了恐怖谷,到達了正常的視覺感受:正如下面這個比較抽象可觀的圖表,而橙黃色區域就是「恐怖谷」:達到恐怖谷的機器人或動漫人物都會使人恐懼與不安,可一旦到達了「健康人」的區域,那種厭惡的感覺就會消失。
  • 「我好害怕」,8歲女孩被洋娃娃嚇到嘔吐,家長買玩具應注意恐怖谷
    恐怖谷效應告訴家長買玩具要謹慎玩具通常會擬人化,為的是讓孩子把玩具當成玩伴,產生移情效果。但如果玩具、娃娃過於逼真,會產生"恐怖谷效應",造成孩子對娃娃的厭惡,重則發生心理問題。什麼是恐怖谷?恐怖谷效應 (Uncanny Valley)不是一個峽谷,是1970年日本機器人研究者Mori提出的,意思是,當人造人形物體,和人類越來越像時,有一個觸發點,會讓人產生極大的厭惡情緒,但如果相似度在提高,則會讓人的情感跨越厭惡情緒,產生喜悅。
  • 獲奧斯卡的皮克斯、卡梅隆也曾頭疼恐怖谷?研究發現大腦另有乾坤
    其實,這和「恐怖谷效應」有很大關係。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並非所有像人的物體都會讓人感覺怪異,也就是說這種感覺因人而異。研究還發現了有助於解釋恐怖谷效應的大腦內部機制,這可能幫助類人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減少使用者的不安。
  • 科普視頻:恐怖谷是個什麼谷?
    人類在面對與自己相似的機器時,會產生一種有趣的心理反應,叫做——恐怖谷。本期節目中,我們將與大家聊一聊:恐怖谷是個什麼谷看完視頻之後,你清楚到底什麼是恐怖谷了嗎?如果告訴你,視頻中的主持人是一個AI機器人,你又會有什麼感受呢?歡迎把你的感受分享在我們的留言板。
  • 《態度娃娃》:帶上面具的娃娃,小心已經陷入「恐怖谷效應」
    盲目的追星會導致自己深陷「明星效應」,一直模仿著自己的偶像,只看見偶像光鮮亮麗的一面,而不去想為何偶像會成為偶像,每個人在世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模仿的永遠比不過真的。1、我們應該打破常規認識的「恐怖谷效應」恐怖谷效應在認知方式的解釋中,被定義為一種認知不確定。這種不確定,源於類別界限的模糊。當一個事物無法輕易被放在「人」或「機器」的類別時,就會讓人產生認知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