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論壇2016年會上,Hanson Robotics首席科學家Ben Goertzel曾為大家帶來了其最新研發的人型機器人。
現場觀眾裡有人興致勃勃,有人敬而遠之,甚至有人皺眉直呼「太嚇人了」。這便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恐怖谷效應」。
所謂恐怖谷效應,是指當我們看到逼真度近似人類、卻又不是人類的實體時所產生的情緒反應,是由日本機器人科學家森政弘於1970年提出的一種假說。
森政弘認為,隨著科技發展,由於機器人越來越像人類,比起非人型的機器人也就越來越容易被人類接受。然而物極必反。當機器人太像人類,但又不是人類時,就會使人在心理上產生出不適感。如果機器人與人的近似度繼續提高,變得和人類幾乎毫無分別的時候,這種情緒上的不適又會消失,人類又轉而對機器人持積極態度。機器的類人程度和人類情緒反應之間的這種明顯曲線變化,就叫作「恐怖谷(uncanny valley)」。
恐怖谷效應可以指代任何與人類外表高度近似的東西,最常見例子是人型機器人、電腦遊戲角色和真人化的玩偶。
然而,並非所有人形機器人都是詭異的,每人對詭異的接受程度也不盡相同。那麼,恐怖谷效應切實存在的證據何在?人型機器人又有哪些特質會引發我們如此強烈的不適感呢?
自1970年以來,上至哲學、心理學層面,下至機器人應用領域,各路專家紛紛從不同角度對恐怖谷效應展開了探索。而對恐怖谷的研究成為主流則是從2005年開始的。當時,正在大阪大學工作的機器人科學家Karl MacDorman與日本同事Takashi Minato出於興趣,共同將35年前森政弘以日語寫就的論文《恐怖谷》翻譯成了英語。從此,對恐怖谷效應的研究如雨後春筍一般應運而生。僅2015年便有500多篇關於恐怖谷的學術論文,而2004年僅有35篇。
儘管恐怖谷效應說起來簡單,在很多情況下直觀感覺起來似乎也是正確的,但研究這樣一個循環又主觀的概念卻是出人意料地無比艱難。部分學者,例如芬蘭科學家Jari Kätsyri及其團隊,在經過大量研究分析後,甚至質疑恐怖谷是否存在。
直到2015年11月,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學家Maya Mathur和David Reichling在研究了80個真實生活中的機器人後,發現了恐怖谷效應的存在。他們的研究數據清晰地吻合了森政弘在最初的論文中所預言的起伏曲線。
現在,剩下的難點就是如何解釋恐怖谷效應的成因了。目前,對於這一成因有多種多樣的解釋,得到最多認可的是其中的三種理論。
第一,介於非人類與人類邊緣的存在,試圖打破界限,穿越邊緣時,可能會引發恐怖谷效應。達特茅斯學院心理及腦科學研究員Christine Looser和Thalia Wheatley 對假人模特的臉進行逐漸變形,直到變為真實人類的臉。在這一過程中,她們發現當假人的臉開始看起來像真人時,恐怖谷效應就會出現。
第二,恐怖谷存在的關鍵轉折點在於我們是否相信那些類人的個體有和人類一樣的思想。哈佛已故心理學教授Daniel Wegner 與神經科學家Kurt Gray通過研究發現,人們只有在認定人型機器人有和人類一樣的感知與思考能力時,才會產生不安的情緒,那些沒有思維能力的機器人並不會讓人類害怕。
第三,當機器人的外表與行為出現不匹配時,會引發恐怖谷效應。博爾頓大學的Angela Tinwell研究了許多種類的不匹配,包括語言同步、語速及表情等。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她觀察到,非人類個體在被噪音驚擾時,臉下部流露出的驚訝表情在人類看來尤為詭異,因為這種行為會讓人直接聯想到具有心理特徵的人類。還有專家表示,最詭異的組合莫過於快樂的臉配上驚恐或憤怒的眼神,因為這暗示著該非人類個體或許在試圖壓抑某種不快的情緒。
在恐怖谷研究理論中,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永遠能夠區分出真實的人類和類人機器人。機器人在各方面越來越接近人類,人類對機器人的洞察力也將變得越來越敏銳,總是會看出哪裡不對勁。
現今的機器人還遠未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我們終將意識到,恐怖谷效應正是人造人發展階段中必然產生的一種人為現象。既存之,則安之。我們大可以放下心來,慢慢享受這種「詭異」的感受,直到有朝一日恐怖谷不復存在。
資料來源:The Conversation、BBC Future、Slate、New Scientist
編譯:未來論壇 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