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谷理論於1970年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的,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機器人,洋娃娃等和人類的相似度:如果和人類相差甚遠,我們會覺得它可愛,或者一些正面的情感;如果它和人類的相似度極其相似,我們會對它產生負面情感,甚至感到恐懼;若相似度持續上升,我們會重新產生正面情感,甚至會有人與人之間的移情作用。
例如這個娃娃,很容易看出這是普通的布娃娃,所以我們會覺得它是可愛、漂亮的女孩:
或者這張圖片,雖說也是個玩具娃娃,但她的眼神略有不同,更像是人類的神情,我們就會略微有點不舒服:
但如下機器人,若不是看見她的電線與零件,根本辨別不出她是個機器人,如果直視時間長會覺得恐怖與不安:
可如果是下方這個小孩子,就會讓人感覺到親切與善意,從而對她有喜愛的情感,這正是脫離了恐怖谷,到達了正常的視覺感受:
正如下面這個比較抽象可觀的圖表,而橙黃色區域就是「恐怖谷」:
達到恐怖谷的機器人或動漫人物都會使人恐懼與不安,可一旦到達了「健康人」的區域,那種厭惡的感覺就會消失。
在影視劇中很多的人物都掉進了「恐怖谷」。如果處理不好就會使人們厭惡該影片,導致收視率降低,比如《玩具總動員》中的胡迪:
這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恐怖谷案例,特別是作為動畫電影來說,其受眾是兒童,如果恐怖谷效應太過強烈,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但處理好的也有不少,比如著名歌劇《貓》,把貓們的心理與它們世界演繹的淋漓盡致:
還有科幻大片——《阿凡達》,影片確實不錯,特效也十分符合大片的風格,視覺效果也有衝擊力,但仔細看看阿凡達,確實有一點恐懼啊。所以特別是在製作動畫電影時,需要儘量避免跌進恐怖谷陷阱。
雖然「恐怖谷理論」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反對聲音,總體來說有兩點,第一,認為該理論是偽科學,有證據證明其正確性,也同樣有證據證明其錯誤性。第二,認為該理論的主體應是「人類」,而非「機械人」,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化也同樣符合該理論,故諷刺其片面性。
其實無論恐怖谷理論能否在科學界立足,但大多數人已經認同了它的存在,畢竟很多事情也可以用該理論來解釋,更為日常的就是我們的照片,很多人如果一直盯著照片看,就會發現恐懼油然而生,這就是掉進了「恐怖谷」,照片就是和人類相似的極高的「機械人」,因為照片也是不可以動的,這就與照片本人區分開來,使人產生反感情緒。
恐怖谷理論就是這樣,使人們掉進了一種莫名的恐懼深淵,但同時也為我們解決了很多以前無法說明的現象,也是人類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從而可以避免一些不良的影響。
以上是本人個人想法,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不同意見呢?評論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