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正式將「恐怖谷效應」這個理念引用在學術文章中是在1970年。
原因是日本的機器人研究員Masahiro Mori發現,當我們製造出的機器人在外觀上越來越接近人類的時候,人類對於他們的好感是在穩步上升的。但是當機器人太接近人類時,超越某一點時,人類對於這種機器人的好感就陡然下滑,甚至能夠達到恐懼的程度。
這種心理現象很有意思,因為在當時所有人基本都認為這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直接認為人類對於一個物品或者生物的好感和是否外觀接近人類是成正比的,太接近人類時讓人類陡然覺得恐懼的轉折點就是「恐怖谷」。
由於這個函數圖像形似一個山谷,且處於谷底的的好感度最低,所以人們稱之為「恐怖谷」。
日本作為第一個首先將「恐怖谷效應」正式確定的國家,那麼對於「恐怖谷」的運用也是爐火純青。
日本恐怖片為何那麼恐怖?
其實日本的恐怖大師是對人類的「恐懼心理」拿捏的十分到位,其中不乏「恐怖谷」的使用。
例如我們近些年所熟知的一種日本亞文化,被稱之為「精神汙染」。
如果是淺顯的理解的話,大致可以理解為「聲光電用一種十分不規則而又詭異的方式轟炸你的感官」,讓你感受到恐怖,但是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如果是這種說法,那許多先鋒派的電子音樂節也符合。
究其「精神汙染」的根本在於「恐怖谷效應」。
我們來研究一下B站的「萬惡之源」之首「創價學會視頻」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佔據主要畫面的一張人臉,你首先會感受到「莫名的恐懼感」,等恐懼散去,你會發現僅僅是這張人臉的眼睛和嘴巴做了一個簡單的九十度轉向。
仔細想想也並沒有多麼恐怖。
「萬惡之源」中的「究極藍藍路」和「日本麥當勞宣傳視頻鬼畜」也是同理
乍一看上面這兩個圖片,你會發現僅僅是對我們熟知的麥當勞叔叔面部做了一個扭曲效果,小孩子的臉也是同理,然後都加上了異乎常理的藍色,或者說是做了一個「反轉色」。
做出了這樣一些微小的改變就能讓普通人立即陷入「莫名的恐懼中」,這個就是日本的「恐怖谷效應」的實際運用。
日本有一種說法把這種奇怪的感覺歸功於「認知失調」。
這種說法認為人類最恐懼的不是恐懼本身,相反的,人類對於人類所恐懼的事物能夠做出快速反應並且加以預防,例如我們知道獅子會吃人,熊會殺人,但是我們在電視上或者圖片裡看見這兩種動物並不會產生恐懼感。
放上圖片感受一下。
這種說法認為人類最恐懼的是「未知區域」
例如大到宇宙的黑洞,小到凌晨幽暗的沒有一點光亮的過道,這也是人為何怕黑的原因,其實怕的並不是「黑」本身,而是不知道黑暗中藏著人類不能通過肉眼觀察到的「未知區域」。
日本人甚至搬出了「進化心理學」來解釋「恐怖谷效應」
現存的人類基本全都是「智人」這一支進化而來的,而許多人類的近親例如「尼安德特人」早就滅絕了。
假想一個場景,「智人」和「尼安德特人」進行滅族滅種的地盤爭奪,擁有「恐怖谷」基因的一支就更有存活的把握。
擁有這種基因的人能夠迅速對同類裡患有惡性疾病和異族人種做出快速「恐懼」的反應,然後迅速想出處理辦法。
當然,反過來想,「智人」的大腦最內層杏仁核的區域是負責「恐懼」的。
但擁有「恐怖谷」基因的人類種族應該不止我們「智人」一支。
而正因為這個基因的存在,「智人」這一支才會堅決地滅絕自己的近親物種,因為他們對「智人」的恐懼可能也和「智人」對他們一樣。
麥克多曼試圖使用「恐懼管理理論」來驗證日本的「進化心理學」說法。
「恐懼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人腦中關於「死亡」的概念。
這個理論認為「恐怖谷」是最容易觸動人腦中或者說是「智人」腦中遠古的基因中刻下的「死亡」的概念。
想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有些驚奇,原來「恐怖谷」的基因早在幾百萬年前就已經深深植根在我們祖先的體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