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人民論壇:警惕「空間迷向」

2020-12-03 人民網

  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有時看到的「燈光」是星光、看到的「海洋」是陸地,有時對高度、速度、方向的感知都不正確。這種空間迷向效應,是導致飛機失事的一種常見因素。

  感官上的經驗主義,無疑是造成空間迷向的重要原因。其實,一個人自出生起,經驗的累積與影響就伴隨一生。在面臨具體問題時,一些人越是經驗豐富,往往越篤信自己的判斷。戰國時期音樂家公明儀因彈琴贏得傾慕,自認為誰都愛聽他的曲子,便對著吃草的牛演奏古雅的樂曲,卻無法讓牛「動容」。對牛彈琴的故事說明,經驗既能提供有益的參考,同時也可能令人盲目;必須以警惕的目光審視經驗,避免墜入陷阱。

  封閉保守,常與經驗主義相伴而生。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曾推薦蘇聯話劇《前線》,劇中的前線總指揮戈爾洛夫將軍和年輕軍長歐格涅夫令人印象深刻。當理念先進的歐格涅夫提出「今天沒有真正的無線電聯絡,就不能指揮作戰」時,戈爾洛夫卻不屑地表示「他懂什麼,我們打敗14個國家的時候,他還在桌子底下爬呢」,結果一敗塗地。習近平主席在一次重要會議上明確要求軍隊各級領導不要做蘇聯話劇《前線》中的戈爾洛夫。這樣的警示,既是在提醒人們留心固有經驗潛存的負面效應,也是在強調與時俱進、心態開放的重要意義。

  推進改革創新,尤其應當避免陷入經驗的窠臼。改革最忌諱「守成」,創新最害怕「抱殘」,因循守舊、迷信經驗往往沒有出路。平心而論,經驗來自實踐,有益的總結可以讓人少走彎路。但是,如果一味迷信經驗、唯經驗是從,只能是亦步亦趨、自我設限,貽誤關鍵機遇。試想,在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如果還固守計劃經濟那一套老辦法,恐怕就不會有改革大潮的湧動,也不會迎來經濟特區的日新月異。今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管是制度創新還是政策落實,都亟待突破舊思維、替代舊方法。在科學評估經驗的基礎上力避經驗主義,改革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深化改革,關山萬重。攻克一個個關隘,尤其需要改革者注重精神思想方面的自覺。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進程中,遭遇的阻礙有時來自既得利益者,有時也源於改革施工者因空間迷向而形成的認知錯覺。現實中,爭當改革促進派與實幹家已成為社會共識,但在落實改革舉措、協調改革行動的實踐中,也難免被主觀經驗感受遮蔽雙眼。保持積極學習、奮力創新的姿態,及時更新觀念、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有效避免「穿著新鞋走老路、倒行逆施走退路、違背科學走彎路」。

  克服空間迷向,飛行員的做法是「不相信感覺,要相信儀表」。在改革的具體實踐中,這也給人們以啟示。時刻對主觀經驗保持警醒,讓主觀遵從客觀實際,始終做到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心,我們就能遠離那些看不見的經驗主義陷阱,把改革的事業推向前進。

  (歡迎投稿,信箱:rmrbltan@163.com)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08日 04 版)

(責編:王吉全、王倩)

相關焦點

  • 2017,跟著人民日報開啟「時間哲學」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欄目從1月3日起推出「二〇一七,從時間中尋找答案」系列文章,號召大家提振「一日不為、三日不安」的責任心,激發「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學會從時間中解放自己,敢於並善於向時間要效率,在深化改革、普惠民生的道路上爭分奪秒、一路向前。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用什麼堵住「逆淘汰」的黑洞
    上個月,《人民論壇》雜誌和人民網進行的一項大型調查顯示,有53.5%的受訪者認為「逆淘汰」就在身邊。空談的淘汰實幹的,投機的淘汰忠誠的,優秀的反被拙劣的擠掉,「逆淘汰」的惡劣之處就在於,它如黑洞一般將優秀人才埋沒掉,卻把庸才劣才送上了雲端。埋頭苦幹、廉潔奉公的幹部上不去,善於投機鑽營的人反倒如魚得水,對此,幹部群眾充滿痛恨與無奈。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文化「積微」方能「積勝」
    文化建設尤須注重滋養,警惕「揠苗助長」。如果不能避免急功近利,往往容易滋生「文化泡沫」。一些地方和部門喜歡「大手筆」,熱衷於搞「大動作」。種種「大思路」「大規劃」「大活動」,往往帶來的卻是「大圈地」「大翻版」「大折騰」。不少項目,徒有文化之名,既浪費了資源,也傷害了文化。市場上文化產品層出不窮、花樣繁多,不少含金量不高、摻水不少,以致紛繁如過眼煙雲,能經受時間檢驗留存下來的佳作不多。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動機也分內和外
    有的幹部放鬆了對一條煙、一桌酒的警惕,繼而掉入不法商人的圍獵網,等回過神來卻悔之已晚。這些現象雖然是極端情形,卻也提醒我們,被外部動機所左右,往往會適得其反,只有擦亮慧眼、砥礪定力才能駕馭得當。   在很大程度上說,內部動機才是滋潤生命之樹的清泉。相較報酬、晉升和榮譽,興趣、意願與擔當更能讓人有成就感。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 :用心呵護自然之美
    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三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會上的致辭,洋溢著熱愛自然的情懷,傳遞著綠色發展的理念,讓世人深刻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生天地間,我們應當珍視賴以生存的空氣、水源、土壤,善待草木山川、鳥獸蟲魚,與自然和諧共處。   用心呵護自然之美,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人類衣食來源皆賴自然所賜。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尊重「復旦投毒案」獨立審判空間
    原標題:尊重「復旦投毒案」獨立審判空間(人民時評)   一方面,法院應尊重公眾知情權;另一方面,公眾和輿論應理解、尊重法院的獨立審判空間,以有節制的報導、理性的評說,營造理性的輿論環境   13個小時的庭審;控辯雙方從上午持續到子夜的激辯;上訴人對一審認定犯罪事實的質疑——12月8日,備受矚目的復旦投毒案二審,再度激蕩輿論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築牢愛國的「雙螺旋結構」
    恰如兩面互鑑的鏡子,國家與國民在相互映射中,構成了一個無限廣闊的空間。   從北京奧運開幕式的「笑臉牆」,到時代廣場上的中國形象片,「笑」也成了今天中國人最美的表情。30多年來,中國累計減少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接下來幾年,讓另外5000多萬人走出貧困,仍是國家念茲在茲的目標。有人還觀察到,不管是開G20峰會,還是推進航天計劃,中國最關心的還是「能給小明帶來什麼」——小明者,普通人也。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守正」與「出新」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28日 04 版) (責編:王倩、文松輝)
  • 人民日報國際論壇:書寫互助合作新篇章
    原標題:人民日報國際論壇:書寫互助合作新篇章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生活和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各國有必要緊跟變化,審時度勢,深刻認識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在中國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效時,中方多次向我們致信介紹疫情防控經驗做法。在共同抗疫的過程中,意中兩國關係得到進一步升華。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中國司法在公開中積厚行遠
    司法公開實現了從靜態到動態的飛躍,逐漸從傳統庭審旁聽的「現場正義」,報紙廣播的「轉述正義」,到電視直播和網絡直播的「可視正義」      人民群眾最期待司法公開透明,中國法院正刷新司法公開歷史。白皮書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所有省份基本建成轄區統一的審判流程信息公開平臺,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總訪問量達87.85萬次,中國裁判文書網已公布裁判文書1448萬餘份……凡此種種,都為人民群眾帶來「看得見」的正義,拓展了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新媒體的出現與運用,為司法公開提供了新的平臺和工具。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為官擇人」與「為人擇官」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8日 04 版)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用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
    一位「老延安」回延安時,曾激動地對著窯洞向同行者發問:「你看,它像不像同心同德的『同』字?」那橢圓的洞口,那橫楣,那方窗,的確神似。而中國革命的勝利,不正是同心同德、團結奮鬥的結果嗎?   「諒解、支援和友誼比什麼都重要。」同志之間經常開展談心活動,不僅可以敞開心扉、「打開窗戶說亮話」,促進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而且有利於及時克服缺點和不足。
  • 人民日報科技大觀:警惕地球「發熱多汗」
    我們應該高度警惕地球已經表現出來的「併發症」,做好防災減災和氣候變化應對工作。   (作者單位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8日 22 版) (責編:王仁宏、王倩)
  • 向人民日報學寫高考作文!滿分作文無非就是這4點
    近幾年高中生寫作文一定要關注最新實時熱點素材,尤其是重點關注《人民日報》為主的一些官媒等,他們不僅及時報導大事件、針砭時弊,而且嬉笑怒罵、貼近生活,真正成為傳播正能量、引領輿論、體貼百姓的好媒體,時評文章自然被高考命題組關注。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公轉」「自轉」如何一起轉
    這裡好有一比:圍著中心轉,服務大局幹,有如「公轉」;自我為中心,眼睛向內看,如同「自轉」。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不同程度存在將「公轉」與「自轉」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的現象。有的認為全局、大局只是「上面的事」,只顧盤算自己的「小九九」;有的覺得與其圍著別人轉,不如自己「撈著幹」更實惠;還有的把「公轉」看成「為他人作嫁衣裳」,「自轉」才能取得高回報高收益。
  •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法輪功」邪教的新罪證
    新華網北京7月8日電 人民日報7月9日評論員文章:「法輪功」邪教的新罪證  境外「法輪功」邪教組織冒天下之不大韙,攻擊我鑫諾衛星,這一踐踏國際法則和公共道德的嚴重違法事件,世所罕見。它再次暴露了「法輪功」組織反人類、反科學、反社會的邪教本質。  人類社會已進入資訊時代。信息傳遞的通暢和安全是維繫人類社會正常運行和發展的基本保障。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給銀髮低頭族更多關愛
    近年來,間或曝出的諸如「八旬老翁長時間玩網遊,突發腦梗住院」「婆婆迷追劇在家不做飯」等新聞令人唏噓,引人深思。   網絡在老年人生活中的「越位」,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會和子女對老年人關愛的「缺位」。許多老年人退休後,生活的重心逐漸從工作轉移到家庭生活中,空閒時間多、獨處時間長。
  • 人民論壇漫評 | 中國經濟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蓄勢待發  人民論壇漫評 | 「地攤經濟」背後的民生關懷  人民論壇漫評 | 夜經濟讓城市煥發新活力  人民論壇漫評 | 讓「垃圾分類」成為一種習慣  人民論壇漫評 | 中歐班列:「一帶一路」上的「快遞員」  人民論壇漫評 | 「618」激發新一輪消費熱情和潛力  人民論壇漫評 | 讓「地攤經濟」在煙火中釋放活力
  •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0-2021)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11月28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2020-2021)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劉偉,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徵,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席主席楊瑞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日前,隨著醫療隊到來、道路搶通、通信恢復,乃至救援從縣城向鄉鎮延伸,蘆山地震中那些令人牽掛的「生命孤島」陸續走出險境,人們稍微鬆了口氣。從危難到重生,抗震救災中的「孤島現象」讓人感慨不已。   災難是一面鏡子。大江大海,大風大浪,一枝一葉的浮沉,往往映照一個時代的精神。地震猝臨,山河破損,轉瞬之間,家園頓成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