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有時看到的「燈光」是星光、看到的「海洋」是陸地,有時對高度、速度、方向的感知都不正確。這種空間迷向效應,是導致飛機失事的一種常見因素。
感官上的經驗主義,無疑是造成空間迷向的重要原因。其實,一個人自出生起,經驗的累積與影響就伴隨一生。在面臨具體問題時,一些人越是經驗豐富,往往越篤信自己的判斷。戰國時期音樂家公明儀因彈琴贏得傾慕,自認為誰都愛聽他的曲子,便對著吃草的牛演奏古雅的樂曲,卻無法讓牛「動容」。對牛彈琴的故事說明,經驗既能提供有益的參考,同時也可能令人盲目;必須以警惕的目光審視經驗,避免墜入陷阱。
封閉保守,常與經驗主義相伴而生。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曾推薦蘇聯話劇《前線》,劇中的前線總指揮戈爾洛夫將軍和年輕軍長歐格涅夫令人印象深刻。當理念先進的歐格涅夫提出「今天沒有真正的無線電聯絡,就不能指揮作戰」時,戈爾洛夫卻不屑地表示「他懂什麼,我們打敗14個國家的時候,他還在桌子底下爬呢」,結果一敗塗地。習近平主席在一次重要會議上明確要求軍隊各級領導不要做蘇聯話劇《前線》中的戈爾洛夫。這樣的警示,既是在提醒人們留心固有經驗潛存的負面效應,也是在強調與時俱進、心態開放的重要意義。
推進改革創新,尤其應當避免陷入經驗的窠臼。改革最忌諱「守成」,創新最害怕「抱殘」,因循守舊、迷信經驗往往沒有出路。平心而論,經驗來自實踐,有益的總結可以讓人少走彎路。但是,如果一味迷信經驗、唯經驗是從,只能是亦步亦趨、自我設限,貽誤關鍵機遇。試想,在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如果還固守計劃經濟那一套老辦法,恐怕就不會有改革大潮的湧動,也不會迎來經濟特區的日新月異。今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管是制度創新還是政策落實,都亟待突破舊思維、替代舊方法。在科學評估經驗的基礎上力避經驗主義,改革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深化改革,關山萬重。攻克一個個關隘,尤其需要改革者注重精神思想方面的自覺。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進程中,遭遇的阻礙有時來自既得利益者,有時也源於改革施工者因空間迷向而形成的認知錯覺。現實中,爭當改革促進派與實幹家已成為社會共識,但在落實改革舉措、協調改革行動的實踐中,也難免被主觀經驗感受遮蔽雙眼。保持積極學習、奮力創新的姿態,及時更新觀念、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有效避免「穿著新鞋走老路、倒行逆施走退路、違背科學走彎路」。
克服空間迷向,飛行員的做法是「不相信感覺,要相信儀表」。在改革的具體實踐中,這也給人們以啟示。時刻對主觀經驗保持警醒,讓主觀遵從客觀實際,始終做到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心,我們就能遠離那些看不見的經驗主義陷阱,把改革的事業推向前進。
(歡迎投稿,信箱:rmrbltan@163.com)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08日 04 版)
(責編:王吉全、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