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媒體上關注兩會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常常能看到「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協調推進」之類的說法。這其中,包含了對整體和局部、集體和個體等關係的思考。
不禁想起這樣一幅漫畫:同樣的建設工地,同樣是揮汗如雨,有的馬達轟鳴、機器飛旋,有的卻亂作一團、機器紋絲不動。乍看不禁納悶,細看方知緣由:工人們雖都在用力,但有一組指揮有序、氣順勁足,另一組卻各自為政、雜亂無章,其結果自然相去甚遠。漫畫中所表現的尷尬,或許有藝術的虛構,但現實生活中,「各吹各號,各唱各調」的現象,卻並不少見。
這裡好有一比:圍著中心轉,服務大局幹,有如「公轉」;自我為中心,眼睛向內看,如同「自轉」。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不同程度存在將「公轉」與「自轉」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的現象。有的認為全局、大局只是「上面的事」,只顧盤算自己的「小九九」;有的覺得與其圍著別人轉,不如自己「撈著幹」更實惠;還有的把「公轉」看成「為他人作嫁衣裳」,「自轉」才能取得高回報高收益。凡此種種,於大局不利,對事業有害。
其實,「自轉」與「公轉」並不矛盾,高效的「公轉」往往建立在良好的「自轉」之上,正是因為一個個精彩的「自轉」,成就了有如大合唱一般的雄渾「公轉」。比如,有的地方和部門將中央的方針政策同自身實際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彰顯特色,幹出了一番上上下下都滿意的成績。可見,做好工作、推進事業,既需要識大體、顧大局的「公轉」,又需要有針對、合實際的「自轉」。
「如果集體的成員把集體的前景看作個人的前景,集體愈大,個人也就愈美,愈高尚。」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名言,今天依然很有道理。試想:一個地方、單位或是部門,如果總是站在部門利益的角度,整天只想著小團體的利益,片面強調本地區、本部門工作的「特殊性」,甚至希望全局利益服從自己的局部利益,只會給我們的發展造成損害,最終局部利益也難保。如果我們的各級黨員幹部習慣於畫地為牢,跳不出那一片小天地、小圈圈,又怎樣去把握全局,創造經得起實踐、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業績?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在事物的發展中,全局起著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它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因此,全局高於局部。全局理順了,從根本上說有利於局部。這正如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所言:「事物整體的力量比任何單獨的個人的力量更強大,正如我們的共同因素比我們自己的志趣更強大一樣。」
道理並不難懂,關鍵在於付諸實踐。如何真正做到胸懷大局,擺正位置,在「謀一域」時更多更好地「謀全局」?如何在全局與局部、集體與個人、長遠與眼前發生矛盾乃至碰撞時,統籌協調好「公轉」與「自轉」,從而讓「共同因素」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上下同欲者勝」,發展過程中,既要照顧局部、保障個體,也要服從和服務於大局,「公轉」「自轉」相互配合、同舟共濟,才能「轉」得順、「轉」得好。簡言之,圍著中心轉,就能轉出巨大向心力;聚在一塊幹,必將聚合強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