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文化「積微」方能「積勝」

2020-12-06 人民網

  導演李安曾這樣詮釋電影的真諦:電影兩個小時,觀眾就是在看自己,所以要拍跟我們的情懷、思緒有關係的東西,只要講到人心坎裡,就會得到回應。他還有這樣一句「名言」:「我笨,笨讓我慢下來,而電影需要慢心態」。「不怕沒廟,就怕沒道」,這番話啟人思考:凡事應追求內在,「從心而為」才能水到渠成。

  古人以煮藥譬喻讀書,先用猛火煮開、再「以慢火養之」,味道就會慢慢出來。文化建設,又何嘗不是如此。《荀子·勸學篇》中有句名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將其精神濃縮為兩個字「積微」。「盡小者大,積微成著」。他在《強國篇》中明確提出,「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強調政事教化需要積累微小的成果。這恰恰體現出,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內在規律。

  無數經驗告訴我們,最笨的方法往往也是最快的。微信朋友圈中流傳著這樣一道數學題:1.01的365次方約等於37.8,而0.99的365次方只約等於0.03,差距之大,令人咋舌。「日計不足,歲計有餘」,點滴努力的慢工,足能累積驚人的成績。近代學人楊樹達就曾將其書齋定名為「積微居」,在那裡,一張張學術資料卡片如百川匯海,最終融匯成為一部部傳世佳作。靜心做人、沉潛做事、久久為功,可說是最樸素的方法論。

  「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文化建設尤須注重滋養,警惕「揠苗助長」。如果不能避免急功近利,往往容易滋生「文化泡沫」。一些地方和部門喜歡「大手筆」,熱衷於搞「大動作」。種種「大思路」「大規劃」「大活動」,往往帶來的卻是「大圈地」「大翻版」「大折騰」。不少項目,徒有文化之名,既浪費了資源,也傷害了文化。市場上文化產品層出不窮、花樣繁多,不少含金量不高、摻水不少,以致紛繁如過眼煙雲,能經受時間檢驗留存下來的佳作不多。

  回望歷史星空,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博大精深,靠的是虛懷若谷、積澱深厚,背後更有一代代中華兒女積善累德、默默耕耘。文化宛如陽光雨露,能滋養心田,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反過來講,文化建設也須眼中有人,誠心經營。每個參與者都「走心」,才能讓文化發展與「以文化人」相互激蕩,使文化充滿靈韻。

  「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厚者流澤廣」……先賢留下的格言警句,催人奮發。從我做起,以「積微」的精神勉力向善,涓涓細流必將匯入文化的江海,積聚起磅礴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16日 04 版)

(責編:崔東、文松輝)

相關焦點

  • 善積微者能成著
    量變的意義不僅在於促成質變的結果,也在於「積微」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漫長艱辛,甚至孤獨煎熬,需要我們保持堅定的信心和足夠的耐心。但也正是這漫長的積澱和等待,奠定了成功的基礎,積攢了發展的後勁,是「成著」的必要條件。「微」與「著」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是相對而言的。在謀事創業中處理好「微」與「著」的關係,既要有「大處著眼」的格局,也要有「小處著手」的態度。
  • ...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
    【黃坤明人民日報撰文: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在人民日報撰文稱,發展文化產業,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是否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發展趨勢,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用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
    早年在部隊時,每當夕陽西下,在營區的角落邊、小路旁,常能看到官兵促膝談心。通過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有的消除了誤解,有的解開了思想上的「扣子」,有的增強了繼續前進的信心。這樣的談心,不僅起到了相互幫助的作用,也可以使幹部及時發現問題苗頭,增強工作的針對性。難怪一些老首長說:「把談心這個方法用好了,能起到政治教育達不到的效果。」   談心交心,心心相印。
  • 不能勝寸心 安能勝蒼穹
    不能勝寸心 安能勝蒼穹 廉潔統戰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動機也分內和外
    相較報酬、晉升和榮譽,興趣、意願與擔當更能讓人有成就感。所以《禮記》裡會說,「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韓愈也講,「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對人類行為驅動力的研究顯示,在人類本能的生物性驅動力和追求獎勵、逃避懲罰的第二驅動力之外,還存在著第三種驅動力,那就是主導生活、讓生活更有意義的深層期望。生命不是撥一下動一下的算盤珠子,點亮興趣的燈塔,張揚使命的風帆,一個人就可以不待揚鞭自奮蹄。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 :用心呵護自然之美
    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三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會上的致辭,洋溢著熱愛自然的情懷,傳遞著綠色發展的理念,讓世人深刻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生天地間,我們應當珍視賴以生存的空氣、水源、土壤,善待草木山川、鳥獸蟲魚,與自然和諧共處。   用心呵護自然之美,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人類衣食來源皆賴自然所賜。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用什麼堵住「逆淘汰」的黑洞
    上個月,《人民論壇》雜誌和人民網進行的一項大型調查顯示,有53.5%的受訪者認為「逆淘汰」就在身邊。空談的淘汰實幹的,投機的淘汰忠誠的,優秀的反被拙劣的擠掉,「逆淘汰」的惡劣之處就在於,它如黑洞一般將優秀人才埋沒掉,卻把庸才劣才送上了雲端。埋頭苦幹、廉潔奉公的幹部上不去,善於投機鑽營的人反倒如魚得水,對此,幹部群眾充滿痛恨與無奈。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守正」與「出新」
    「守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司馬遷在《史記·禮書》中講:「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乃是針砭時弊,強調要恪守正道。「正」者,大道也。既包含道德操守,又包含客觀規律,還包含正確理論。從哲學上講,它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一切被實踐所證明了的正確東西,以及從無數次成功失敗中得出的寶貴經驗,都謂之為「正道」。   「出新」,則是創新、變化。
  • 獨葉難成帚 齊心方能勝
    菲律賓外交部長洛欽、衛生部長杜凱等到機場送行,感謝中國在菲方危難之際提供巨大援助,感謝醫療專家組辛勤工作。在菲期間,專家們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馬不停蹄地奔赴菲衛生部、熱帶疾病研究所、肺病醫院、中華崇仁醫院等抗疫一線進行考察和交流,並面向菲社會各界舉辦多場視頻講座,受到熱烈歡迎。正如菲律賓諺語所說:「獨葉難成帚,齊心方能勝。」
  • 人民論壇網評 | 讀懂中國戰「疫」答卷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14億中華兒女攜手相助、同舟共濟、勇於擔當、共克時堅,積合力以致勝、匯眾智而成功,形成抗擊疫情的磅礴偉力。14億中國人民都是抗擊疫情的偉大戰士,交出了優異的「中國答卷」。這是「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中國答卷」。「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築牢愛國的「雙螺旋結構」
    脫離險境的人們感慨,無論置身何處,都能切實體會到做一個中國人的尊嚴和驕傲,「國家給了我們一張無價的船票」。   不久前,「哈佛女孩」許吉如的一段演講,再次觸動「中國心」。她說,今天的中國賦予所有與之相關的人一張「中國牌」,「那個產品叫中國,我們都是代言人」。   如果說「歸航」象徵了一個國家對國民的義務,那麼,「代言」則喻示了當今時代公民責任的無處不在。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公轉」「自轉」如何一起轉
    從媒體上關注兩會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常常能看到「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協調推進」之類的說法。這其中,包含了對整體和局部、集體和個體等關係的思考。   不禁想起這樣一幅漫畫:同樣的建設工地,同樣是揮汗如雨,有的馬達轟鳴、機器飛旋,有的卻亂作一團、機器紋絲不動。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為官擇人」與「為人擇官」
    在「為人擇官」的邏輯下,以私人情義侵蝕公共資源,以圈子文化取代公平正義,最終必然墜入用人腐敗的泥淖。一些腐敗分子在用人上搞小圈子,以私相授受而始、以先後落馬而終,人前「同氣連枝」、獄中「同病相憐」,不能不令人警醒。   面對任人唯親的歪風,有人形象地諷之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 人民日報國際論壇:絲綢之路經濟帶承載美好夢想
    我相信,等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成為現實,烏魯木齊人民將自然成為連結中國和其他伊斯蘭國家的橋梁。   在烏魯木齊,我見識了「傳媒業的成功」。漫步在烏魯木齊的市場和商店,能看到土耳其電視劇《壯麗世紀》中兩位主角許蕾姆和蘇萊曼的海報,也能聽到土耳其歌手塔爾康的歌曲。   在烏魯木齊的高校裡,儘管教授、科學家之間的語言、宗教、文化背景不盡相同,但他們互相尊重。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警惕「空間迷向」
    對牛彈琴的故事說明,經驗既能提供有益的參考,同時也可能令人盲目;必須以警惕的目光審視經驗,避免墜入陷阱。   封閉保守,常與經驗主義相伴而生。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曾推薦蘇聯話劇《前線》,劇中的前線總指揮戈爾洛夫將軍和年輕軍長歐格涅夫令人印象深刻。
  • 2017,跟著人民日報開啟「時間哲學」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欄目從1月3日起推出「二〇一七,從時間中尋找答案」系列文章,號召大家提振「一日不為、三日不安」的責任心,激發「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學會從時間中解放自己,敢於並善於向時間要效率,在深化改革、普惠民生的道路上爭分奪秒、一路向前。
  • 人民論壇:「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航天科技日新月異,無疑是我國科技創新日益深化的一個生動縮影,也映照著全社會的創新動力更趨強勁。「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開通,5G基站數量超過60萬個……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國科技創新捷報頻傳。
  • 攀登品牌研究的高峰——趙加積近三十年中國品牌探索之路
    在中國五花八門,難有準確概念,一位企業家求助他,能不能給出一個簡單明了的說法,為此趙加積創新提出了品牌概念:「一個烙印、兩種工具、三個層次、四根支柱」。一個烙印是附加值符號。兩種工具是溝通和營銷。三個層次是識別系統、形象和個性。四根支柱是差異性、相關性、尊重度和認知度。
  • 人民日報國際論壇:書寫互助合作新篇章
    原標題:人民日報國際論壇:書寫互助合作新篇章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生活和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各國有必要緊跟變化,審時度勢,深刻認識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在中國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效時,中方多次向我們致信介紹疫情防控經驗做法。在共同抗疫的過程中,意中兩國關係得到進一步升華。
  • 首屆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2018年9月14日,由華夏文化促進會主辦、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協辦的「首屆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論壇」在北京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名專家、企業家、文化學者共聚一堂(其中有四百餘名專家、學者、教授),縱論華夏5000年優秀文化,共商華夏文脈傳承與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