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著名出版機構,百餘年來始終堅持「守正出新」。重要的基本古籍,即使內容再專,市場再小,也要堅持出版,此為「守正」。同時,挖掘典籍中的精華,讓大眾通過不同的載體和方式共享傳統智慧,比如大膽放下繁體豎排的身段,採用新式標點、簡體橫排,既讓經典的面目親切可愛,又不減古籍整理的嚴謹態度,此為「出新」。
「守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司馬遷在《史記·禮書》中講:「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乃是針砭時弊,強調要恪守正道。「正」者,大道也。既包含道德操守,又包含客觀規律,還包含正確理論。從哲學上講,它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一切被實踐所證明了的正確東西,以及從無數次成功失敗中得出的寶貴經驗,都謂之為「正道」。
「出新」,則是創新、變化。哲學家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呂氏春秋》中也說:「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有位著名企業家暢談成功的秘訣也是一句話:「擁抱變化。」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守正不是守成,不是冥頑不化。古往今來,適者生存。在不斷變革的社會背景下,必須審時度勢,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抱殘守缺,刻舟求劍,不思變化,只會越來越被動,越來越落後。
大道至簡,大道相通。守正與出新是辯證的統一,也適用於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進步發展。
「守正」是根基。我們需要與時俱進,不斷順應時代變革,但前提是把握事物本質、遵循客觀規律。「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就黨和國家的發展,十分明晰地闡明了我們的堅守和根本。這就是「守正」。一些根本性的東西拋棄了,或變得似是而非,隨之而來的往往不會是我們嚮往的自由和幸福,而是混亂和災難。一些國家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原因很多,但在守正與出新中迷茫,盲目求變而失去根基,是其重要原因。
「出新」是希望。當年列寧把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會主義革命只有在經濟發達的西方幾個國家同時發生才能取得勝利的「同時勝利論」,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在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國家首先取得勝利的「一國勝利論」,這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出新」。這樣的「出新」帶來了十月革命,也帶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世界和中國都發生了重大變革。今天,時代變化和我國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的想像。「面對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馬克思主義也面臨著進一步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我們必須大步向前,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才能在變化的節律中不失方寸。
中華民族從文明古國一路發展,歷經數千年而不墜,正是因為兼顧了守正與出新的哲學,兩者相互搭配而持盈保泰。一味教條,陷於僵化,不懂得變革,就會被時代拋棄;一味求變,事事盲動,就會打破矛盾的統一,違背事物發展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背叛根本,不忘初心,當變則變,變則通矣。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28日 04 版)
(責編:王倩、文松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