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開實現了從靜態到動態的飛躍,逐漸從傳統庭審旁聽的「現場正義」,報紙廣播的「轉述正義」,到電視直播和網絡直播的「可視正義」
人民群眾最期待司法公開透明,中國法院正刷新司法公開歷史。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中國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書,以一串串翔實的數據,生動地展示了我國司法公開的巨大成就。
剛剛過去的一年,人民法院沿著黨的十八大以來鋪設的關於司法公開的制度軌道,深入推進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臺建設。白皮書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所有省份基本建成轄區統一的審判流程信息公開平臺,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總訪問量達87.85萬次,中國裁判文書網已公布裁判文書1448萬餘份……凡此種種,都為人民群眾帶來「看得見」的正義,拓展了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新媒體的出現與運用,為司法公開提供了新的平臺和工具。隨著最直觀、最動態的庭審視頻直播的鋪開,司法公開實現了從靜態到動態的飛躍,逐漸從傳統庭審旁聽的「現場正義」、報紙廣播的「轉述正義」,到電視直播和網絡直播的「可視正義」。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利用雲數據與微博等社交媒體,我國很多法院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了隨時隨地觀看庭審直播的「即視正義」。小小手機,三寸屏幕,即可打開司法公開的無限空間。
司法權作為一種國家定分止爭、實現社會正義的手段,公開透明是本質要求。但由於其專業化,往往也具有神秘主義的傾向,成為世界範圍內司法公信力普遍不高的一個因素。而中國的司法公開,正在為世界範圍內的司法公開擔當表率。白皮書顯示,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下,各級人民法院通過建設法院政務網站、法院微博微信、移動新聞客戶端、院長信箱等,打造了全方位、立體式的信息公開平臺。輿論普遍認為,中國法院正在通過一刀不剪的直播、完全透明的司法、身臨其境的庭審,創造觸手可及的正義。
信任源於了解,了解促進公信。實踐已經證明,司法公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司法公信,增強了司法權威。「十圍之木,始生如櫱」,司法公開始終在路上。也要看到,在司法人員素質、司法能力上,人民法院依然存在短板;司法腐敗時有發生、涉訴上訪壓力未消,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司法公信和司法權威仍然有待繼續提高。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按照中央部署,人民法院去年從司法責任制、法官員額制、跨區審理與巡迴法庭等多渠道入手,推進訴訟便民措施、保障律師權利、切實推進司法民主、重拳打擊「老賴」、防範外部幹預過問案件等舉措。這些努力與司法公開一起,形成系統合力,共同推動了新形勢下的司法改革。
「大道行思,取則行遠;上德若谷,不棄不休」。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公開平臺,人民法院不僅在防止司法腐敗、倒逼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權公信力上成就巨大,更使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了訴訟的便利,增強了對法院公正司法的信心,彰顯了中國司法的價值和德性。通過司法改革,實現司法能力與司法公開的齊頭並進,中國司法公開正積厚行遠。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0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