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國]公正司法(上)

2021-01-08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8月2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抉擇,不斷開闢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論和實踐新境界,顯著增強了我們黨運用法律手段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我們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我們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錚錚誓言,也是衡量司法工作成敗的關鍵標尺。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的改革均以此為目標,各項司法工作都為此而努力,一場司法領域觸及靈魂的自我革命就此拉開大幕。

  司法責任制改革,以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完善司法責任制、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和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通過四項改革確立新的體制機制,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截至目前,全國共遴選進入員額的法官12萬多名、檢察官9萬多名,優質司法資源配置到了辦案一線,為落實司法責任制打下了堅實基礎。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人民法院法官李成玲,作為青海省第一批考入員額的90後法官,感受到了司法責任制改革所帶來的壓力。

  李成玲表示,「之前有些自己拿不準的案子,可能就想先這麼寫,寫完以後反正有庭長、院長把關,但現在每一份裁判文書,包括撰寫時要去收集大量資料,慎重地考慮裁判結果,無數遍地要進行核稿,所以法官責任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司法責任制的落實,權力和責任相統一,倒逼法官檢察官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辦案由「過得去」向「過得硬」轉變。2016年在立案數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全國法院一審服判息訴率達89.2%,審判質量明顯提高。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此項改革目的是促使辦案人員樹立辦案必須經得起法律檢驗的理念,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檢驗,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分析,審判為中心,實際是突出司法權威,確保審判程序的合法化、正當化,防止非法證據進入最後的裁判結果的重要的訴訟制度改革。這個訴訟制度改革對於防範冤假錯案,對於排除非法證據,對於確立審判的高標準,都會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強化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申請權、申訴權的制度保障。司法部副部長熊選國分析,保障律師執業權利水平如何,不僅關係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有效的維護,更是關係到律師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的發揮,關係到國家的法律能否得到準確實施,是一個國家民主法治的重要標誌。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汙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汙染了水源。」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培根這段話,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刻。

  習近平:不要說有了冤假錯案,我們現在糾錯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傷害和衝擊,而要看到我們已經給人家帶來了什麼樣的傷害和影響,對我們整個的執法公信力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和影響。我們做糾錯的工作,就是亡羊補牢的工作。

  陳滿案、呼格案、聶樹斌案……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機關先後糾正了一系列重大錯案。人民群眾從一次次防範和糾正冤假錯案的舉動中,感受到黨中央對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堅定決心,感知到司法在改革中邁向公平公正的堅實腳步。

  宣判聶樹斌無罪的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迴法庭庭長胡云騰分析,重大的案件都由巡迴法庭來審理,能夠排除可能發生的地方因素的幹擾,對提高司法公信力,保證黨中央提出的公正司法,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2016年底,經中央批准,繼在深圳、瀋陽設立巡迴法庭之後,最高人民法院在南京、鄭州、重慶、西安增設了4個巡迴法庭,實現了巡迴法庭合理布局。群眾稱之為「家門口的最高人民法院」。

  2017年7月10日,全國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在貴陽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全國政法機關要按照黨中央要求,堅定不移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相關焦點

  • 《法治中國》第四集《公正司法》(上)完整版
    【序】【解說詞】獬豸,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能辨是非曲直,自古以來被人們視為公正的象徵,代表了人們對公平正義的嚮往。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奮鬥歷程中,始終致力於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 指導性案例:公正司法的指南針
    在指導性案例的指引下,檢察官孜孜以求,以一件件高質效案件,為人民至上、司法公正寫下生動而溫暖的註腳。 新時期檢察指導性案例的發布主題覆蓋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十大業務」, 愈發注重彰顯檢察工作新理念。 指導性案例直觀地闡釋司法政策、法律規定的精神和內涵,用恰當精準的筆墨展示檢察環節履職情況,形成了中國特色檢察工作的生動印記。
  • 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法治中國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統一的有機體,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綜合體,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法善治狀態。建設法治中國,是新時代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奮鬥目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
  • 【熱點檢訊】檢察日報評論員文章:堅持客觀公正立場引領社會法治進步
    堅持客觀公正立場引領社會法治進步——二論學習貫徹第十五次全國檢察工作會議精神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
  • 法治法治法治,法治究竟能做什麼?
    在剛剛閉幕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那麼,在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法治究竟能做什麼呢?
  • 打造法治中國亮麗名片(全面依法治國新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法治中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上闊步前行。
  • 王利明:釐清「法治」的基本內涵
    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利明教授近日撰文指出,黨的十八大報告多次提到了「法治」,對於什麼是法治,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說明和界定。法治是一個多義的概念,意義取捨不當將直接導致方向性的錯誤。法治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五個方面: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權保障、司法公正、依法行政。
  • 智慧司法與法治中國:發達的網絡社會應匹配發達的社會治理
    6月27日,「智慧司法與法治中國」2020年高端論壇召開。與會的專家學者、司法實務界專業人士以及網際網路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平臺治理與數字權利保障、智慧司法與數字法治等主題展開討論,共同推進「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戰略下的法治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 ...法治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對政法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引發熱烈...
    要堅決推進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能力,在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擔當作為,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四川省渠縣人民法院院長董小飛說。   以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   第一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國人民警察致以誠摯的慰問。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司法應用與制度保障
    司法如何面對倫理道德或價值信仰,是中國法治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難點和焦點問題。20世紀末以來的中國司法改革措施增進了司法系統回應社會轉型問題的能力,也重新定位了中國法院的角色,但越來越多的「轟動性」案件以及由此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對司法的公信力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
  •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時間表」、「路線圖」_新聞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即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的推進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要分清輕重緩急,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綱舉目張。全面依法治國涉及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等各領域,必須要有一個工作的重點和中心,這個重點和中心就是各項工作的「總抓手」,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 審判研究 ▏法治營商環境司法評估的體系建構及現實進路 ——以...
    ⑴其中,反映法治營商環境的「執行合同」指標位居世界前列,「保護中小投資者」指標大幅提升,而這兩項指標均與審判執行工作密切相關,從一個側面說明「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一個地方的司法裁判是否公開公正,立案執行是否便捷高效,對於優化營商環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如此,最高人民法院《五五改革綱要》明確提出「探索構建符合我國國情、又接軌國際標準的法治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並在全國法院逐步推廣實施。
  • 「理通三迤」奮力開啟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建設新徵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將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開創了全面依法治國新局面,為在新的起點上建設法治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 張曉玲 楊聖坤: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加強人權的司法保障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議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當前,司法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問題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員作風不正、辦案不廉,辦金錢案、關係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等等。」
  • 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為在新的起點上建設法治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必須把全面依法治國擺在全局性、戰略性、基礎性、保障性位置,向著全面建成法治中國不斷前進。
  • 法官拒絕「打招呼」遭同鄉殺害:化法袍染血之慟為守護公正司法之力
    周春梅法官的血不會白流,她的離去將成為一個標誌性事件,法治中國對司法領域的各種勾兌一定會零容忍。而像向某這樣企圖以「潛規則」圖謀枉法的人,註定會成為遭公眾唾棄的「過街老鼠」。來源:1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新華觀點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易豔剛2021開年,我們失去了一位優秀的法官。
  •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際出發,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解決法治領域突出問題為著力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蘭州渭源路街道人大工委組織開展人大代表體驗司法零距離感受法治...
    為了開好 " 兩會 ",渭源路街道人大工委帶領人大代表小組成員深入城關區人民法院開展主題為 " 體驗司法零距離 感受法治初心 " 的會前視察調研,體驗學習有關法院審理執法流程,感受法治初心。庭審秩序井然,規範流暢,通過與多名法官半天的共事交流,參與旁聽的人大代表王旭東表示,親身參與庭審,不僅增進了對法院工作和審判流程的了解,還切實感受到了司法的公正和權威。首次以代表身份走進法院,體驗法務工作者日常,是一次特殊的經歷。在下午召開的座談會上,各位代表就半天的體驗收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之前不太了解,總感覺法院比較『神秘』。
  • 駱駝城司法所「八進」開展《民法典》法治宣傳
    同時組織領導進行《民法典》知識測試,切實提高幹部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推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二進村社,群眾喜學法。打造普法講堂,聯合各村開展《民法典》專題宣傳活動,由司法所工作人員到各村宣講教學,藉助典型案例、群眾身邊日常小事糾紛等,化繁瑣枯燥的法律理論為生動形象的「活例子」,促進村民對法典的理解,養成群眾自覺守法的意識。同時依託法治宣傳欄等場所張貼民法典宣傳海報以及網格普法宣傳員的走訪推廣,擴大民法典宣傳輻射面和影響力。
  • 關於黨中央的這份未來法治中國建設路線圖,法學大咖怎麼看?
    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法治中國建設專門規劃「由黨中央直接制定並實施法治中國建設規劃,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系統謀劃和部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在黨和國家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建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