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 楊聖坤: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2021-01-07 人民網

原標題: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的「加強人權司法保障」,為人權司法保障工作做出了部署、指明了方向,意義重大,令人振奮。
 

  人權司法保障意義重大
 

  人權的司法保障主要指的是,在司法活動中,執法司法機關根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依法保障案件當事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有的權利,維護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加強人權的司法保障具有如下重要的意義。

  貫徹黨的執政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黨執政為民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構建和完善司法制度時,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尊重和保障人權。近年來,我國的人權司法保障取得了不斷進步,但與人民群眾的司法期待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相繼曝光的冤假錯案中侵犯人權的現象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損害了司法權威。要在司法中貫徹好黨的執政為民宗旨,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須要加強人權的司法保障,進一步監督和制約公權力。

  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加強人權的司法保障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議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當前,司法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問題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員作風不正、辦案不廉,辦金錢案、關係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等等。」因此,必須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司法是維護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與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等重要權利密切相關,只有在司法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每一項訴訟權利和合法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才能提升司法公信力和親和力,為依法治國的順利推進打下堅實基礎。

  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務。作為國家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制度對人權的保障程度,也體現了國家政治文明的發展水平。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要在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中加強人權的司法保障,將人權保障與法治建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司法制度在保障人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對人權保障進行制度強化,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程度。
 

  人權司法保障的新要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範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汙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汙染了水源。」《決定》提出加強人權司法保障,是以司法公正的實現為引領的,並對訴訟過程中的權利保障、訴訟終結後的權益實現等提出了具體的新要求。

  第一,《決定》提出:「強化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申請權、申訴權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等法律原則的法律制度。完善對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偵查手段的司法監督,加強對刑訊逼供和非法取證的源頭預防,健全冤假錯案有效防範、及時糾正機制。」

  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的權利得不到尊重和保障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權利的落實和實現,是司法文明進步的體現,對於司法機關查清案件事實、全面審視案件、防止冤假錯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訴訟制度又是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申請權、申訴權等權利實現的保障和渠道。

  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儘管對這幾個法律原則司法人員都知道,但是當面對「命案必破」的邏輯時,當面對情緒激動的被害人家屬時,當面對洶湧而來的輿論壓力時,司法機關會不會「帶病」提起公訴,會不會「咬牙」支持公訴?這一切都要看司法人員是不是將這些理念通過制度而內化於心,有沒有對人權的真正尊重,是不是審慎作出對限制人身自由的決定,能不能堅決杜絕刑訊逼供和非法取證,有沒有憑良心去辦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堅守職業良知、執法為民,教育引導廣大幹警自覺用職業道德約束自己,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樹立懲惡揚善、執法如山的浩然正氣。要信仰法治、堅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的執法者,站穩腳跟,挺直脊梁,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鐵面無私,秉公執法。要靠制度來保障,在執法辦案各個環節都設置隔離牆、通上高壓線,誰違反制度就要給予最嚴厲的處罰,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決定》提出:「切實解決執行難,制定強制執行法,規範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加快建立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威懾和懲戒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勝訴當事人及時實現權益。」

  公眾對司法不公的感受,除了審判不公之外,還包括執行難,畢竟,「贏了官司贏不了錢」比輸了官司的結果好不到哪裡去;執行不了的判決只是一張空頭支票。執行難這一長期困擾中國司法的棘手難題,不僅使勝訴人的權益無法得到落實,而且還消解了司法公正的真正實現,瓦解司法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一旦執行難的現象成為司法常態,部分債權人就勢必要使用非法的手段來討回債權。長此以往,司法範圍內的麻煩就會延伸到社會,給社會環境和經濟秩序帶來更大的麻煩。從這個角度看,解決執行難的問題遠不僅是司法的問題,它更應該是改善社會管理和優化市場規制的突破口。為了切實解決這一問題,《決定》從兩個方面提出改革部署,一是制定強制執行法,使強制執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並對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進行規範。二是加快建立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威懾和懲戒法律制度。要對付惡意逃債的被執行人,罰款、限制高消費以及將失信被執行人列入「黑名單」之類的經濟性懲罰都顯得太薄弱了。且不說懲罰落實的概率很低,即使這些懲罰全部落實,然後加總,也難抵逃債收益的千百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將失信被執行人進行信用威懾和懲戒就變得不可或缺,使得失信被執行人因失去信用而在生產生活方面變得步履維艱,承受極高的代價。總之,加大執行的力度就能提升判決的公信力,人們尊重判決就會尊重法院和法官,判決對法律負責,執行對判決負責。

  第三,《決定》提出「落實終審和訴訟終結制度,實行訴訪分離,保障當事人依法行使申訴權利。對不服司法機關生效裁判、決定的申訴,逐步實行由律師代理制度。對聘不起律師的申訴人,納入法律援助範圍。」

  我們既要尊重法律,尊重法院,尊重判決,又要注意保障在判決中處於不利地位的當事人的正當權益和訴求,以切實的行動讓公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習近平總書記於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要做好這一點,就要處理好訴與訪的關係,訴訪分離,在二者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既要落實訴訟終結制度,防止以訪纏訴,又要保障當事人依法行使申訴權利,避免以訴壓訪。同時,要重視律師在保障依法申訴中的重要作用。
 

  落實人權司法保障新要求
 

  要落實好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人權司法保障的新要求,需要充分發揮好司法機關在人權的司法保障中的應有作用。司法機關必須要樹立正確執法理念,讓正義不遲到;嚴格把握證據審查,讓正義不打折;保障合法訴訟利益,讓正義不失衡。

  樹立正確執法理念,讓正義不遲到。一些冤假錯案歷經數年審理多次開庭,儘管可能被告人被依法宣告無罪,但這種遲來的正義所造成的危害卻是深遠的。造成冤假錯案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根源在於根深蒂固的執法理念,因為理念帶有根本性、長遠性和深刻性。客觀地說,現在還有一部分司法人員仍然固守著「疑罪從有」、「疑罪從輕」或者「疑罪從掛」的執法理念,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平衡訴訟中的各方利益,達到所謂的「案結事了」,維護所謂的「和諧穩定」。對此,司法機關應堅決摒棄上述錯誤的執法理念,樹立理性、平和、文明、規範的執法理念,牢固樹立人權意識、程序意識、證據意識、時效意識、監督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從源頭上做到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並重、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並重、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並重。

  嚴格把握證據審查,讓正義不打折。證據是訴訟的靈魂。證據的「成色」如何將直接影響到案件的處理結果,影響到人權保障能否落實。司法人員應嚴格按照新刑事訴訟法的要求,對案件證據嚴格把關,轉變證據審查模式,由過分重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向重視客觀性證據轉變,全面、客觀、細緻地審查證據。在審查卷宗的同時,必須訊問犯罪嫌疑人,必須核實關鍵證人證言,必須聽取辯護人意見,努力形成以客觀性、直接性證據為主的證據審查體系。依靠證據來嚴格把握對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偵查手段的司法監督。同時,嚴格落實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於在偵查、審查逮捕、審查起訴、審判等各個訴訟階段發現有非法取證嫌疑的,應要求偵查人員依法作出解釋,並通過調取同步錄音錄像、查閱體檢證明等方式進行核實。對於關鍵證據有爭議的,應當推動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對以刑訊逼供、暴力、威脅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言詞證據,堅決予以排除。

  保障合法訴訟利益,讓正義不失衡。一方面,強化訴訟過程中的權利保障。在訴訟過程中,建立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申請權、申訴權的保障性制度,建立訴訟利益的制度性表達渠道,以權利制約權力。另一方面,保障訴訟終結後的權益實現。既要通過加大強制執行的力度,加快建立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威懾和懲戒法律制度,來依法保障勝訴當事人及時實現權益,又要保障當事人對不服司法機關生效裁判、決定,依法行使申訴的權利,還要重視並發揮律師代理在保障申訴權依法正確行使中的作用,對沒有能力聘請律師的申訴人,應納入法律援助範圍,逐步將申訴納入法治軌道,逐漸扭轉「信訪不信法」的局面。

  (作者單位:張曉玲,中共中央黨校人權研究中心;楊聖坤,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
 

相關焦點

  • 加強團結合作 尊重保障人權——「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
    自5月上旬以來,由中國人權研究會指導、國內外多家人權研究機構主辦的「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國際視頻研討會陸續舉行。研討會目前已舉辦7場,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南非、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等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數百名專家參加。
  • 中國人權事業生生不息_要聞_新聞_中國政府網
    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新時期的特點,深入貫徹了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中有關人權保障的精神。第二,保障範圍更加廣泛,提出的要求更具體。第三,加強人權保障重點領域的立法,尤其社會保障、養老保險、就業等民生方面的立法,且實施步驟更加務實有效。他認為,以法治政府建設、司法改革來促進人權保障也是本期人權行動計劃的重要變化。
  • 刑訴改革: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
    此次修改的一大特點是更加明確司法的人權保障職能,加強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訴訟權益的保障。首次確立了「疑罪從無」原則,規定對於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應當作出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這一原則否定了「疑罪從輕」「疑罪從有」的做法,體現了無罪推定的法律精神,是我國刑事司法理念的巨大進步。  第三次是2012年刑事訴訟法的「大改」。
  • 媒體盤點刑訴法修正十大亮點:尊重和保障人權
    突出保障基本人權   「尊重和保障人權」首次寫入總則,平衡公權私權   辜勝阻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修正案草案吸收了前一階段社會各界提出的部分意見建議,做出了適當的調整和補充,其中「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入法引人注目。
  • 【中英文對照】《中國司法領域人權保障的新進展》白皮書
    三、努力提高人權司法保障執行力III.依法懲處腐敗犯罪和職務犯罪,為人權保障創造良好的政治和法治環境。2015年,各級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職務犯罪案件40834件54249人。2013年至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先後4次共計發布33起環境資源典型案例,保障環境資源法律的全面、正確、統一施行,推動生態環境司法治理。Hear cases involving the environment or resource use to protect citizens' environmental rights.
  • 刑訴法修正案:嚴格審議法條細節保障人權
    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對草案條款「字斟句酌」,提出了各自修改意見建議,以期這部法律更加完善,能夠充分體現「保障人權」的立法理念。「可以」改為「應當」直接賦予權利修正案草案中對諸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婦女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等幾種情形,規定「可以取保候審」和「可以監視居住」。
  • 人權專家訪談:普及人權知識首先從公務員開始
    你剛才舉的例子是丈夫多次虐待妻子,本身是侵犯人權,侵犯了人身權、人格尊嚴權,妻子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訴諸公安機關,訴諸行政機構,訴諸司法機構。這些機構未解決,有一些屬於失誤,有一些屬於失職,如果打得很厲害應該幹預,不採取措施是失職。
  • "世界人權日"中國與世界人權體系銜接充分和緊密
    1950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12月10日定為「世界人權日」,以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通過首份人權領域的專門宣言性文書《世界人權宣言》。董雲虎說,宣言表達的人權理念,宣示了所有國家、所有人民都要努力追求的目標,為推動世界人權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使人權理念深入人心,使人權概念更為豐富。
  • 法治、發展和人權——中國道路的三個基本維度
    以憲法為基礎,我國人權保障法律體系的建設已獲得長足進步。立法成就為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立法工作及其進展有一個明確的價值目標,或者說核心驅動,即尊重和保障人權。  2007年3月16日,歷經八次審議、社會廣泛參與制定的《物權法》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高票通過。這部法律直接涉及公民的財產權利,調整的對象是物權,保障的卻是人權。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不得不站出來,共同針對當前臺灣的人權狀態進行聲討。然而,如今的他們卻被迫要揪心的問:今天的當權者究竟是人權的推手,還是殺手?這令人痛心的人權民主大倒退,孰令致之?標榜「人權」的民進黨當局,罔顧臺灣民眾的食安與健康、徹底摧毀臺灣的新聞自由,所作所為明顯違反了多項《世界人權宣言》的規範。例如第25條的食安和第19條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保障。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圖為蔡英文與陳菊為「人權委員會」揭牌。臺監察機構的「人權委員會」也在12月10日舉辦「人權阿普貴(Upgrade)」的活動,不僅有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和臺監察機構負責人兼「人權會主委」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然而,頗為諷刺的是,開播超過26年的臺灣中天新聞臺因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不準換照,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駁回假處分申請,將於12日零時停播,形同被民進黨當局暴力關掉了。
  • 靳良志:淺論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
    刑事訴訟中人權保障的不可或缺,具體體現在立法、司法機關不能為了適應國家形勢的需要而隨意變更或廢止刑事訴訟基本人權。因此,不能因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取消人權,不能因訴訟效率的需要而取消人權。雖然現代刑事訴訟既要追求公正的實現,也要講求訴訟效率,但提高效率並不意味著可以恣意損害人權。現代各國為了提高訴訟效率,節約司法資源通常採用的是各種簡易程序的辦法。
  • 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通知,批准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等六家機構成為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由中宣部、教育部共建,旨在推進並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服務於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 山東加強制度建設 推進幹涉司法鑑定活動全面留痕
    司法鑑定制度是解決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幫助司法機關查明案件事實的司法保障制度。依法保障司法鑑定人獨立、客觀、規範開展鑑定工作,對於保障訴訟活動順利進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人均預期壽命,最能反映一國人權保障水平。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居於發展中國家前列,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社會保障能力是衡量一國人權狀況的重要指標。中國已建立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目前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近13億。中國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權利、享有公共文化服務權利,以及特殊群體權利等方面,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 卜衛: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
    根據上述國際文書,我國也制定或修改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如《殘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禁止童工規定》、《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和《中國婦女發展綱要》等等。這些國際文書和國內相應的法律法規共同形成了人權框架。
  • 各界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多維度勾勒人權發展圖譜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進一步指出,《世界人權宣言》是國際人權發展的重要分水嶺,標誌著人權由地域性概念轉變為全球性概念。  「此前的人權概念帶有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歷史局限。宣言的歷史貢獻在於對這種地域性的人權概念進行了多元文化的洗禮,使人權概念脫胎換骨。」他評價指出。
  • 標註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中國刻度」——寫在首屆「南南人權論壇...
    、孫奕、丁小溪  「南南國家之間應以同舟共濟、權責共擔、互相幫助、合作共贏的精神,堅持以團結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努力實現更加充分的人權保障。」  首屆「南南人權論壇」的舉辦,將南南合作推向新境界。在南南合作的框架內探討人權發展,交流有利於保障人權的技術、方法和經驗,順應世界潮流,契合發展要求,對於深化和拓展南南合作,促進發展中國家人權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論壇閉幕式上,蒲隆地總統首席新聞顧問威利·尼亞米特韋宣讀了首屆「南南人權論壇」《北京宣言》。
  • 泰安中院:加強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 助力優化營商環境
    近年來,泰安中院牢固樹立「保護智慧財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的理念,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為企業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營商環境。2020年以來,泰安中院共審結智慧財產權案件248件,一起案件入選全省法院2020年度優化營商環境十大典型案例。
  • 中央政法委、退役軍人事務部等6部門出臺意見加強退役軍人司法救助...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記者梅世雄)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退役軍人事務部6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加強退役軍人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見》,對做好司法過程中困難退役軍人救助工作作出安排、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