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權日"中國與世界人權體系銜接充分和緊密

2021-01-21 中國網

 

(資料圖片)

今年42歲的安平站在地處京郊的蟒山頂上,深吸了幾口清涼的山風,爾後說道:「在這兒住了三天,人感覺年輕了好幾歲。」

安平是北京市一家國企的中層幹部,這是他5年來第一次給自己放假。以往,無論是周末還是長假,他大部分是在加班中度過,以顯示自己的模範帶頭作用。「我以我的付出為社會創造了財富,理應享有一段徹底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他說。

像安平這樣理直氣壯地申請並要求休假的做法,正在得到越來越多中國人的認同。安平說,這種現象在他的同事和朋友中非常普遍,在他們眼中,休假也是人權的一項內容。根據中國法律,工薪階層依法享有周末雙休日和「五一」、「國慶」、春節3個長假,總計114天休息日。

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雲虎認為:「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理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人權其實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個層面上,中國正在與世界接軌,並將通過自己的努力,與世界一同前行。」

1950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12月10日定為「世界人權日」,以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通過首份人權領域的專門宣言性文書《世界人權宣言》。

董雲虎說,宣言表達的人權理念,宣示了所有國家、所有人民都要努力追求的目標,為推動世界人權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使人權理念深入人心,使人權概念更為豐富。

他指出,在過去很長時期內,中國為保護和促進人權做了很多事情,缺憾之處是沒有從人權角度思考和總結所做的工作,「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的最大進步,在於把作為現代文明的成果和各國追求的共同目標的人權,納入了黨和國家執政的主流理念,其影響已經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得到顯現。」

近年來,中國在積極發展國內人權事業的同時,越來越重視與國際社會合作,開展人權對話與交流,表達中國人權主張,與國際社會一起推動世界範圍內人權保護與發展的進程。改革開放後,中國充分參與了聯合國框架下的人權活動,積極批准、加入相關人權公約,參與相關文書的討論和制定,並履行已籤公約規定的義務。截至目前,中國已籤署了22個有關人權的國際公約,籤署文件的總數超過美國。

但專家同時表示,按照有關人權問題的一些國際公約的標準衡量,中國還要在私生活保護權、經濟自決權及其他一些方面進一步加強工作。

董雲虎說,中國與國際人權體系的銜接越來越充分和緊密,是中國努力吸收世界優秀政治文明成果的結果。他說,中國的人權正處在一個發展和改善的過程中,與中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基本相適應;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人權領域一定會實現更大的進步。

2005年11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與來訪的美國總統布希共同會見記者時表示,新中國成立幾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人權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歷史性進步,中國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今後,我們將繼續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根據中國人民的意願,不斷建設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不斷提高中國人民享受人權的水平。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王振川也曾表示,在中國,侵犯人權犯罪還未得到根本遏制,特別是司法人員刑訊逼供、基層幹部非法拘禁案件仍有發生,一些案件後果非常嚴重、影響十分惡劣。對侵犯人權犯罪必須要堅持嚴查嚴懲的方針,絲毫不能放鬆。

德國駐華大使史丹澤說,他所居住的北京市朝陽區法院每天受理7起案件。「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利。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可以看到中國在改革開放和人權事業上做出了多大的努力,取得了多少實質性的進展。」

2004年3月,中國在修憲時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對此,德國聯邦制度研究所所長漢斯·彼得·施耐德認為此舉進步巨大:「這是把世界人權的主張內化為中國的法律……中國人民非常幸運。」

(記者魏武、吳晶)

 

相關焦點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臺監察機構的「人權委員會」也在12月10日舉辦「人權阿普貴(Upgrade)」的活動,不僅有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和臺監察機構負責人兼「人權會主委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圖為蔡英文與陳菊為「人權委員會」揭牌。臺監察機構的「人權委員會」也在12月10日舉辦「人權阿普貴(Upgrade)」的活動,不僅有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和臺監察機構負責人兼「人權會主委」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然而,頗為諷刺的是,開播超過26年的臺灣中天新聞臺因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不準換照,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駁回假處分申請,將於12日零時停播,形同被民進黨當局暴力關掉了。
  • 世界人權日|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新華社日內瓦12月10日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特殊年份,人們對人權這一概念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回顧今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就疫情有關的人權問題發出的理性之聲,國際社會不但看到了中國在多項人權領域的巨大成就,也更加理解了中國人權觀念和主張背後「以人民為中心」的堅強支撐。今年4月9日,人權理事會與人權高專就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舉行非正式視頻對話會。這也是人權理事會首次討論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
  • 中國人權事業生生不息_要聞_新聞_中國政府網
    12月23日,《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中期評估總結會議在京舉行。兩年多來,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徵程中,本期行動計劃各項目標任務得到較好落實,大部分量化指標已完成一半甚至更高,反映了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平穩有序、生生不息的良好狀態。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汪習根認為,作為我國第二期人權行動計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呈現出諸多新亮點。
  • 各界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多維度勾勒人權發展圖譜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黃鈺欽)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簡稱「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10日在北京舉行,多位政界學界人士在會上回顧宣言發表歷史,總結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成就,探討在新時代為世界人權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多維度勾勒人權發展圖譜。
  • 標註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中國刻度」——寫在首屆「南南人權論壇...
    標註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中國刻度」——寫在首屆「南南人權論壇」閉幕之際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題:標註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中國刻度」——寫在首屆「南南人權論壇」閉幕之際  新華社記者 黃小希
  • 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
    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並發表了《世界人權宣言》。
  • 法治、發展和人權——中國道路的三個基本維度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發生如此廣泛、深刻和迅速的變化。今日的中國,有三條主線或者稱為三個基本維度,就是法治、發展和人權。它們互相制約,相輔相成,同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一個以人為本、全面、平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架構。  一、法治  法治是現代社會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1950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
  • 人權的普遍性與人權的特殊文化背景
    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常務理事,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馮卓然  [內容提要]  人權與文化傳統的關係是人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的特殊性和差異性,不僅同他們各自的特殊經歷相聯繫,也同他們所處的特殊環境相聯繫,還同他們在特殊經歷、特殊環境中的歷史創造活動相聯繫。
  •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獲批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關於成立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的通知,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順利入選,這充分肯定了吉林大學在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積累和成果,表明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在工作和發展上步入了新的階段。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
    ,人們不禁要問,「美式人權」究竟給世界帶來了什麼?透視當今世界鑿鑿在冊的嚴重人道主義災難,能夠看到美國人權紀錄上的諸多劣跡,那是美方動輒發動戰爭、幹涉他國內政行徑帶來的惡果。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發表《2019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再一次用無可辯駁的事實昭告世界,美國不僅國內人權問題纏身,而且肆意踐踏他國人權,更以人權之名行霸權之實,製造了大量人權災難。美方窮兵黷武,是持續動蕩和嚴重人道主義災難的製造者。
  • 卜衛: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
    英國批判語言學家Norman Fairclough用「話語」指稱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的使用[1],並試圖將語言使用當作社會實踐的一種形式,指出這種形式會對世界產生作用:它有助於再造社會本身,包括社會身份、社會關係、知識體系和信仰體系等,也有助於改變社會;即「話語不僅是表現世界的實踐,而且在意義方面說明世界、組成世界、建構世界」[2]。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小康是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目標。2018年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的賀信中,創造性地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的重要論斷,首次指明了人民幸福生活的人權意蘊。
  • 澳人權問題專家:澳大利亞無權就人權問題指責中國
    參考消息網12月19日報導12月15日,澳大利亞政治評論家、人權問題專家克雷格·巴恩斯(Greg Barns)在香港《南華早報》發表《澳大利亞無權就人權問題指責中國》的文章。巴恩斯曾是澳大利亞權利組織負責人。文章指出,澳大利亞將自己描繪成「人性燈塔」是徹頭徹尾的虛偽行徑。為佐證觀點,文章列出三方面事實:一、澳大利亞政府在近海設置拘留場所。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鐘聲)
    奉勸美國當局收起傲慢與偏見,切實正視、檢視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停止打著人權的幌子在世界上招搖生事,停止製造人權災難的霸權行徑,補上正確履行國際人權義務的必修課當美方一些人對他國人權事務指指點點時,人們不禁要問,「美式人權」究竟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 一場疫情翻身仗讓世界見識中國的力量,彰顯中國式人權與自由價值
    在世界範圍的防疫抗疫活動中發揮著積極的主導作用。充分展現出一個有擔當的大國風範。讓世界見識了一場真正的中國力量。在這裡我們不禁要為我們強大的祖國和優秀的人民喝彩!這一切都讓我們由衷的自豪與感懷。讓我們以作為一名中國人引以為傲,加深了我們對民族文化與社會制度的自信與自豪。
  • 美強行關押大量移民兒童,華春瑩提醒:明天是世界人權日……
    華春瑩:明天是世界人權日,我們希望美方能夠以此為契機,履行人權承諾,切實保障各群體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真正為本國和國際人權事業發展做些實事。2019年12月9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以下為部分實錄。
  • 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 諾貝爾逝世
    新華網北京12月9日電 歷史上的今天:12月10日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    1896年12月10日,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諾貝爾獎金的創立人諾貝爾逝世,享年63歲。他設立了後來成為國際最高榮譽的獎金諾貝爾獎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政府首次頒發諾貝爾獎。
  • 羅豪才:科技改變了地球村的生態環境和人權狀況
    第五屆北京人權論壇12日在北京開幕。中國人權研究會會長羅豪才在開幕式致辭時指出,以科技進步引領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改變了地球村的生態環境和人權狀況。羅豪才指出,目前人類面臨著環境、能源、資源、人口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必須依靠科技進步。
  • 中國發布報告回擊美國人權指責 直擊美國痛處
    【環球軍事報導】「美國國務院於當地時間6月25日再次發布『國別人權報告』,對世界許多國家人權狀況評頭論足,而偏偏對自己糟糕的人權紀錄,毫無反省改進之意。」26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2014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回擊美國前日對中國人權狀況指手畫腳,表示以「人權衛士」自居的美國在2014年舊有人權問題未見改善,新的人權問題又層出不窮,而且肆無忌憚地侵犯他國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