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獲批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2021-01-09 中國人權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關於成立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的通知,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順利入選,這充分肯定了吉林大學在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積累和成果,表明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在工作和發展上步入了新的階段。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前身為1987年成立的吉林大學法學院法律系權利研究所,秉承吉林大學權利研究30餘年的學術積澱、20餘年的培訓經驗和跨學科的研究風格,形成了「理論基礎深厚,工作與時俱進」「整合多方資源,蘊含強健能力」「立足學科交叉,結合理論實踐」「堅持全球視野,著眼中國問題」的優勢特色。現階段,依託於吉林大學法學院,同時充分利用吉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較為全面的優勢,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踐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學科跨區域相協作的原則,吸納整合了吉林大學校內、校外的相關優秀師資和科研力量,全面總結、系統分析中國人權事業的理論創建和實踐經驗,嚴肅審視、審慎思考世界各國人權領域的艱辛探索、曲折道路和基本共識,為推進反思和批判現有人權理論、總結中國特色人權理論、建構新時代中國人權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而不斷努力。2019年5月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權研究會會長向巴平措對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進行了實地調研和考察,充分肯定了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的發展、成果及規劃。

經過不懈努力,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形成了將理論研究、人才培養、資政建言、社會服務、文化交流融為一體的教學與科研平臺。

在人員配置方面,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目前以20餘名堅實精幹的專職、兼職研究人員為核心,研究人員以教授(或同等職稱)為主,其中包括多位資深教授、長江學者、青年長江學者。根據研究的領域和方向,研究人員精誠合作、有機聯結,共形成11個高水平人權研究團隊,涵蓋法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

在科研成果方面,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先後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課題48項、中央或國家有關部門交辦或委託項目10項、吉林省社科基金及其他省級項目11項;在《中國社會科學》等CSSCI刊物和《人權》等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0餘篇,在《人民日報》《學習時報》等高影響力報刊刊登文章40餘篇,並有80餘部專著及譯著;中心研究人員獲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高水平國家級、省部級獎項20餘次。

在資政建言方面,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先後有10餘件成果被國家級黨政機關採納,20餘件成果被省部地方黨政機關採納,並多次參加國家級別諮詢會、聽證會或直接參與「政府白皮書」在內的國家級文件起草、政策評估,報送40餘期政策內刊(如內參、專報、要報、摘報等),出版或發布了40餘份調查報告。相關成果也獲得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的學術訪談。

在國內外學術交流方面,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辦、承辦了30餘次國內學術會議;並與牛津大學等20餘所國外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主辦、承辦、參與了20餘次重大國際會議,其中包括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亞太法協大會、中歐人權研討會等國際性或地區性組織的會議。

在人才培養等方面,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成果豐碩。近年來有百餘名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以人權為主題、或涉及人權領域。在學術競賽方面,指導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獲2018年「第十六屆理律杯全國高校模擬法庭競賽」季軍,2019年「第十三屆中國大陸地區紅十字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競賽」季軍、辯方最佳訴狀第一名,2019年「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國內賽」總成績第一名、最佳庭辯獎第一名、最佳檢方律師第一名、最佳政府律師書狀獎第三名,2019年「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海牙決賽」季軍等優異成績。

在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遴選評審期間,吉林大學高度重視,並給予全力支持,專門組織代表團赴北京,全程參與遴選評審。代表團由吉林大學黨委書記、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姜治瑩教授和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張文顯教授帶隊,吉林大學副校長蔡立東教授,吉林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周春國研究員,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法學院院長何志鵬教授,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劉紅臻副教授,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劉雪斌副教授,吉林大學法學院行政辦公室主任楊猛,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法學院博士研究生魏曉旭、趙健舟等人為代表團成員。代表團充分展示了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近年來取得的優異成果,並就吉林大學人權學科發展、中心建設等問題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深入交換了意見。

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後,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擬進一步整合吉林大學的校內、校外資源,協同合作,發揮跨學科、跨專業的優勢,將理論與實踐深度結合,努力在未來五年期間內,形成中國人權思想理論的智庫、中國人權教育培訓的基地、中國人權信息資料的中心、中國人權經驗的交流平臺。在具體規劃方面,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將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中心治理結構、充實和強化中心工作的戰略高度和全局意識;結合國家需要和社會現實,選取人權研究領域的若干熱點和重點問題作為主攻方向,確立系統的理論研究規劃;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強化人權教育培養、人權師資培訓、人權社會培訓等;根據東北地區的具體情況和我國的總體戰略安排,為社會提供人權領域的服務與諮詢;在中國人權研究會的支持下,基於現有資源和良好學術交流環境,廣泛開展人權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有信心、有能力實現新的提升和發展,深耕理論,緊跟前沿,求實創新、勵志圖強,從而更好服務於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來源:吉林大學法學院

相關焦點

  • 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通知,批准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等六家機構成為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由中宣部、教育部共建,旨在推進並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服務於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 重磅,又一批新基地名單公布,本次僅有華科、吉大等六所高校入圍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自2011年設立,該基地的設立旨在推進並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服務於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教育部和中宣部近日公布了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名單——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西北政法大學、中南大學、東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這六所高校入選。
  • 中國人權事業生生不息_要聞_新聞_中國政府網
    兩年多來,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徵程中,本期行動計劃各項目標任務得到較好落實,大部分量化指標已完成一半甚至更高,反映了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平穩有序、生生不息的良好狀態。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汪習根認為,作為我國第二期人權行動計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呈現出諸多新亮點。
  • 吉林大學2021年新年賀詞
    全面啟動和推進「十四五」規劃編制,統籌推進綜合改革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我們突出質量導向,加強學科內涵建設,核心任務穩步推進,學科整體實力持續提升。我們聯合省內單位共建的吉林應用數學中心,成為首批獲得支持建設的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這是依託我校建設的第二個國家級數學中心。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獲批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成立吉林大學勞動關係研究院,專注理論引領和人才培養。
  • 加強團結合作 尊重保障人權——「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
    自5月上旬以來,由中國人權研究會指導、國內外多家人權研究機構主辦的「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國際視頻研討會陸續舉行。研討會目前已舉辦7場,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南非、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等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數百名專家參加。
  • 西南政法大學:喜訊!
    我校「人權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院」「中國東協法律研究中心」入選新型重點智庫名單,「中國特色金融法治智庫」入選新型培育智庫名單。據悉,此次首批重慶市新型智庫共22個,其中重點智庫11個、培育智庫11個。
  • 人權的普遍性與人權的特殊文化背景
    近年來,人們不僅對人權與社會的政治關係廣為關注,而且對人權與社會的經濟關係以及文化背景的關係的研究,也開始重視起來。這種研究,必將促進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  一、價值觀是民族文化傳統的核心  人權與文化傳統的關係是人權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人權的內容、形式及實現,既要受到文化傳統的制約,又要通過文化特點來體現。所以,研究人權與不同國家、民族文化傳統的關係是極為重要的。
  • 人權專家訪談:普及人權知識首先從公務員開始
    第一個知道什麼是人權;第二個知道尊重群眾的人權;第三個知道維護自己的人權。這兩種人權教育現在都要加強,但是更重要的是對公務員的人權教育。  政府沒有權利進行強行拆遷。因為拆遷者可能是政府或與其相關單位,而拆遷者和被拆遷者權利是平等的,如果人家不拆遷只有把他告到法院,法院判決之後才能採取強制措施。強制拆遷必須通過法律程序。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鐘聲)奉勸美國當局收起傲慢與偏見,切實正視、檢視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停止打著人權的幌子在世界上招搖生事,停止製造人權災難的霸權行徑,補上正確履行國際人權義務的必修課當美方一些人對他國人權事務指指點點時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鐘聲)
    奉勸美國當局收起傲慢與偏見,切實正視、檢視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停止打著人權的幌子在世界上招搖生事,停止製造人權災難的霸權行徑,補上正確履行國際人權義務的必修課當美方一些人對他國人權事務指指點點時,人們不禁要問,「美式人權」究竟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 標註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中國刻度」——寫在首屆「南南人權論壇...
    、孫奕、丁小溪  「南南國家之間應以同舟共濟、權責共擔、互相幫助、合作共贏的精神,堅持以團結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努力實現更加充分的人權保障。」  農村貧困人口越來越少,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百姓錢袋子越來越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300多元;人民安全感不斷提升,法律法規持續完善構築起權利保障的堅實屏障;環保督查越來越嚴,生態保護力度空前……  「五年來,中國在經濟、社會、法治、文化、生態、教育等各個領域實現快速發展,顯示了中共領導人在推動人權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高超的執政能力。」
  • 卜衛: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
    本文筆者試圖探討人權框架背後的人權話語建構及其實踐,以及跨文化傳播的障礙,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關普及人權教育及傳播的建議。筆者曾參與了90年代由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組織的《兒童權利公約》的媒體培訓活動,當時我們面臨著一個極大的質疑是:「打孩子是一種教育過程,這是中國國情,你們不要用美國的標準來要求我們……」我們知道,美國是極少數沒有批准兒童權利公約的國家之一,而中國政府恰恰參加了《兒童權利公約》的起草工作。對外傳播人權,我們則面臨著冷戰思維模式、以及對中國發展存有刻板印象的挑戰。
  • 59所本科院校入選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近日,教育部官方網站發布《教育部關於公布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名單的通知》,公布了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名單。此次共有1095所學校入選,其中,本科院校59所。據悉,國防教育特色學校遴選,旨在推進學校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學校國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推動學校創造性地開展國防教育,鼓勵創新發展,探索典型經驗,突出區域特色,發揮特色學校在學校國防教育中的示範作用;加快國防教育與學校教育教學融合,形成豐富多樣的教育形式和教學方法;引導學校加強國防教育,帶動各地全面提升學校國防教育工作水平;對經遴選認定的學校,由教育部命名為「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 講座回顧丨儒家如何認可人權與動物權
    2020年11月6日,中國人民大學「日知」系列講座第十九期在國學館122舉行,同時於騰訊會議平臺線上直播。講座題目為《儒家如何認可人權與動物權——一個羅爾斯式的路徑》。本場講座由復旦大學哲學院白彤東教授主講,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湯元宋老師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溫海明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宋洪兵教授評論。
  • 四川大學全國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實踐教學與研究中心落戶武侯區
    四川大學全國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實踐教學與研究中心落戶武侯區 時間:2017-10-19 15:22:39 來源:中國網 編輯:諸澤海
  • 山東大學法學院概況
    2006年11月,法學院新教學樓舉行奠基儀式,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朱正昌、山東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國家森、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法學院院長梁慧星為新樓開工執鍁培土。2006年,我院法理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民商法學被評為山東省重點學科,其中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為強化建設重點學科,憲政與政治文明研究基地、法學方法研究基地被評為山東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世界人權日|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新華社日內瓦12月10日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特殊年份,人們對人權這一概念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回顧今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就疫情有關的人權問題發出的理性之聲,國際社會不但看到了中國在多項人權領域的巨大成就,也更加理解了中國人權觀念和主張背後「以人民為中心」的堅強支撐。今年4月9日,人權理事會與人權高專就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舉行非正式視頻對話會。這也是人權理事會首次討論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
  • 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獲批蘇州
    人民網北京1月15日電 近日,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和國家藥監局聯合印發了《關於認定第四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通知》,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正式獲批成為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突顯其在血液病領域的國家一流水平和雄厚實力。這是我國首次在血液病領域設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其中有兩場記者會特別值得關注,一個是由無國界人權觀察團主辦的「體檢當權者」,另一個是由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告別中天!訣別新聞自由」。這兩場記者會要對話的對象都是民進黨當局。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圖為蔡英文與陳菊為「人權委員會」揭牌。臺監察機構的「人權委員會」也在12月10日舉辦「人權阿普貴(Upgrade)」的活動,不僅有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和臺監察機構負責人兼「人權會主委」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然而,頗為諷刺的是,開播超過26年的臺灣中天新聞臺因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不準換照,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駁回假處分申請,將於12日零時停播,形同被民進黨當局暴力關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