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丨儒家如何認可人權與動物權

2021-01-16 RUC國學生

2020年11月6日,中國人民大學「日知」系列講座第十九期在國學館122舉行,同時於騰訊會議平臺線上直播。講座題目為《儒家如何認可人權與動物權——一個羅爾斯式的路徑》。本場講座由復旦大學哲學院白彤東教授主講,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湯元宋老師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溫海明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宋洪兵教授評論。

講座伊始,白彤東教授首先指出,自由和民主在自由民主體系裡是兩個獨立的概念,各有不同的歷史淵源。本次講座的主題為儒家如何跟廣義的自由、法治、人權、權利接軌,如何處理儒家與權利兼容性問題。

有觀點認為儒家是一種國家意識形態,與一個具體國家及其所處的具體時代密切相關。而白彤東教授認為儒家是一套哲學體系,可以根據時代變化進行新的演變,恰如柏拉圖的作品,雖有其具體的時代背景,卻因其超越古典時代、超越雅典人群、超越地中海地域的思想流傳至今。儒家也應當被視作這樣一套普世價值,而非具體歷史情境下的意識形態。在這基礎上,我們才能討論儒家如何與權利、自由和法治的觀念相容問題。

陳祖為教授與Justin Tiwald教授都就此問題進行過研究。陳祖為認為儒家無法與權利相容,原因有四:一、權利要求個體性,而儒家要求社會性;二、權利以自我為中心,儒家卻是利他主義的;三、權利要求人人平等,而儒家建立在等級制度的基礎上;四、權利訴諸法律,而儒家講求德治。

對此,以牟宗三為代表的海外新儒家試圖借用康德的個體自治觀念,解決儒家與權利的兼容問題。然而這一策略既違背了康德,也不符合儒家思想。再者,如果只有藉助康德才能接受人權觀念,儒家在人權問題上又有何價值可言?

羅爾斯晚期的多元主義思想對這一問題頗具啟發。自由意味著不可避免的思想多元性,那麼如果自由民主必須建立在一個形上學的基礎之上,自由民主體系的單一基礎便與其所帶來的思想多元性產生了矛盾。羅爾斯給出的路徑是重疊共識:自由民主應當是從形上學的中獨立出來的一套政治概念,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哲學體系都能認可的政治基礎,可以被不同信仰的人所接受。同樣,儒家也無需從自己的哲學體系中推導出「權利」的概念,只需要認可「權利」概念想要表達的內涵,與主流人權話語有足夠的重疊即可。

人權概念具有明顯的個人主義色彩,而儒家是社會性的,所以儒家不能在形而上的意義上認可個體權利。強調角色和社會關聯的儒家,只需有弱意義的個體概念,認為作為權利承載者的個體間能互相分開就足矣。

羅爾斯的策略可以讓儒家認可一些與權利類似的東西,比如責任。權、責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兒子有被父親撫養的權利,也即父親有撫養兒子的責任。也就是說,儒家可以通過責任的觀念認可很多權利的東西。

另一個策略是陳祖為和Justin Tiwald提出的「後備機制」。儒家以德治無訟為理想,卻從未否定法治存在。如果個體的道德不足,法治依然可以作為德治的後備機制,就如面對不給撫養費的父親,兒子依然可以提起訴訟,孔子在「正名」裡講「措人民手足」的還是刑罰。

第三個策略可以從儒家被認可權利的方式入手,把權利當成至善的必要條件。以言論自由為例,孟子:「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儒家對公開討論的認可不是出於價值判斷,而是為了實現「至善」,即良好的國家治理。言論自由之所以可用,是因為它與儒家的終極目標相關。

這三種策略雖然沒有使用個人主義的話語,卻在實踐層面實現儒家了對權利的認可。


白彤東教授進一步指出,儒家不但能認可基本人權,還能認可更具積極性的人權,如接受醫療、教育的權利,更進一步,還能拓展到所謂的動物權。

選擇討論動物權利不僅是因為以往的研究對這一課題鮮少涉足,更是因為一旦能證明以人情為中心的儒家也可以對動物權利做出正面的解釋,論證儒家對大多數權利的認可將變得非常有希望。

同人權的概念一樣,不需要在儒家中找出一套以動物為基礎的權利話語,只要能發現儒家認可了一些與動物權利主義者類似的行為,並對其作了正當化辯護,就可以論證儒家認可動物權利。《論語》「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與《孟子·梁惠王上》篇裡對齊宣王以羊代牛的例子都可以幫助完成這個論證。孟子的「惻隱之心」與張載的「民胞物與」都說明了以人為中心的儒家依然有人道地對待動物之說,儒家完全可以從人推出對動物的關心。

這一思路還可以應用於無生命物體。《孟子》中引孔子言:「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即使沒有真正殺人,用陶俑陪葬本身也是對惻隱之心的一個妨害,現代的暴力遊戲也是一樣的道理。

因為動物無法為自己要求權利,所以動物權利就轉移為人類的責任,這在儒家思想中體現為對動物的關懷總要服從於以人為中心的等級制度。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指出,我們對草木、牲畜與人都有愛,但可以用草木餵養牲畜,也可以殺牲畜供人食用或祭祀。在這樣一套以人為核心的等級秩序中,人凌駕於動物之上,寵物又凌駕於一般動物之上。這也符合儒家所說的「本立而道生」。

由左至右依次為:宋洪兵教授、白彤東教授、湯元宋老師、溫海明教授


最後,在評議環節中,白彤東教授與主持人及兩位評議人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相關焦點

  • 別被白左騙了,從來就沒有「動物權」這回事
    今天先來說說所謂的「動物權」。01 在現代社會,因為「人權」概念的逐步普及和廣為人知,公眾會自然而然的引申出,其他生命體,尤其是動物也應該具有類似於「人權」的「動物權」來主張動物的權益。 從動物保護的角度來說,這種推論我是樂見其成的。
  • 講座回顧 | 超分子化學,帶我們走近生命
    此次講座的主講人是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Jean-Marie Lehn教授 本次講座可謂是使整個華商校園都為之而沸騰那麼下面我們就一同來回顧本次講座吧     11月2日,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Jean-Marie Lehn教授應我校校長陳新滋院士邀請到訪華商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講座回顧 | 工程倫理的責任向度
    2019年4月5日,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恆力老師來到南京大學哲學系,以「工程倫理的責任向度」為題進行學術講座。講座由劉鵬副教授主持。我系周理乾老師、部分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學杜嚴勇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劉戰雄老師參加講座。
  • 世界人權日|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新華社日內瓦12月10日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特殊年份,人們對人權這一概念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回顧今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就疫情有關的人權問題發出的理性之聲,國際社會不但看到了中國在多項人權領域的巨大成就,也更加理解了中國人權觀念和主張背後「以人民為中心」的堅強支撐。今年4月9日,人權理事會與人權高專就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舉行非正式視頻對話會。這也是人權理事會首次討論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
  • 人權的普遍性與人權的特殊文化背景
    近年來,人們不僅對人權與社會的政治關係廣為關注,而且對人權與社會的經濟關係以及文化背景的關係的研究,也開始重視起來。這種研究,必將促進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  一、價值觀是民族文化傳統的核心  人權與文化傳統的關係是人權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人權的內容、形式及實現,既要受到文化傳統的制約,又要通過文化特點來體現。所以,研究人權與不同國家、民族文化傳統的關係是極為重要的。
  • 講座| 楊儒賓談「巫的工夫論」:如何從靈魂轉入心性
    又是如何塑造中國哲學精神傳統的?這些問題很難不令人產生遐思。2018年9月14日,中山大學禾田哲學「孔子之前的儒家精神史」系列講座第二講在哲學系錫昌堂103廳舉行。臺灣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以《飛翔的精神:巫的工夫論》為題,就上述問題做了精彩報告。講座由陳少明教授主持,周春健教授擔任評論人。
  • 各界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多維度勾勒人權發展圖譜
    》(簡稱「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10日在北京舉行,多位政界學界人士在會上回顧宣言發表歷史,總結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成就,探討在新時代為世界人權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多維度勾勒人權發展圖譜。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黃孟復表示,宣言作為第一個系統提出尊重和保護人權的國際文書,反映了世界人民根除戰爭、維護和平、促進發展、保護人權的強烈願望和迫切要求,為推動國際人權實踐和全球人權治理奠定了基礎,對維護、改善和發展世界各國的人權狀況發揮了積極作用。
  • 講座回顧:新高考下如何科學選專業?那老師給你答案
    昨日,新文達志願填報線上講座於聖誕節之際圓滿結束,學科規劃專家那春雷老師為家長同學們進行了志願填報乾貨分享,相信聽了講座的各位一定收穫滿滿!  新高考改革都有哪些內容?如何科學選專業?下面跟隨小編一起回顧下講座的內容吧!
  • 講座回顧 | 肖顯靜: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
    講座回顧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2019年4月4日上午9:30,華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肖顯靜老師應邀來到南京大學哲學系做了題為《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劉鵬副教授主持。
  • 會議|對話儒家與韋伯:儒家倫理抑制了資本主義發展嗎?
    在中國,這個論斷曾引發焦慮:既然儒家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這是否意味著只有拋棄儒家、引入韋伯所謂的新教精神,我們才能趕上現代世界理性化道路的末班車?它也招來質疑:先不談儒家能不能算作「儒教」,韋伯在論述儒家思想中大量論證細節本就有違史實,況且,莫非儒家不能和新教一樣自成一類現代化範疇麼?
  • 園博館科普講座丨園林科普探秘 帶你了解「北京本土植物」
    11月11日,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展「北京本土植物」科普講座,來自北京香山公園的劉瑩老師帶領現場小觀眾們認識北京城的本土植物,欣賞它們優美的「身姿」,了解各自的植物特性,在精彩的園林科普講座中重新認識古老的北京城。
  • 兩河流域「法律文明」丨法律制度維護「人權」,促進傳統工藝發展
    兩河流域雖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但兩河流域始終還是處於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中「人權」是最可貴的,在兩河流域中的中,特別強調了「人權」。人權發展是對兩河流域中的人民最大的尊重,《漢謨拉比法典》中有一條是關於收養制度的,收養制度是為了使那些沒有父母的孩子,可以有一個溫暖的家。
  • BIOI講座回顧│新手如何開始寫一篇SCI論文?
    HIGHLIGHT精彩回顧BIO Integration在1月13日推出「SCI論文寫作與投稿策略」講座,由執行主編蔡佩娥(Phei Er Saw)教授帶來精彩的SCI撰寫攻略(偷偷告訴你,現在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還能看回放!)
  • 講座回顧|大數據告訴我們2021年SAT會這樣考
    回復「1」領取BMC獨家SAT福利包 上周,我們邀請到BMC的SAT名師大白老師帶來了一場非常精彩的講座。講座中,大白老師介紹了2020年真題curve走勢、中國考生在不同試卷上的表現、北美和亞洲真題的區別、2021年考情預測等至關重要的點,小編今天就帶大家回顧講座精華。
  • 在崇尚叢林法則的當代社會,儒家思想是否已經過時了?
    儒家思想,曾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佔統治地位,其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則剛好與叢林法則相反。 換句話說,儒家思想裡的傳統美德和當代社會盛行的叢林法則是相悖的。若用儒家思想傳統美德教育孩子,那他將來踏入社會,叢林法則就會淘汰他。 若用叢林法則教育他,是否說明儒家思想已經過時了?
  • 唯一上過大學的猩猩:人類剝奪了人權還是侵犯了動物權?
    按照法律擬制的意義來看,即賦予了他們一定的人權。更何況上述(一)中上大學的大猩猩夏特克,順利畢業時照片被放置在畢業生一欄,其已經被人類接納並認可,被當作「人」來對待。
  • 講座回顧 | 聖誕夜,把紅與綠的故事講給你聽
    沒能來現場聆聽這場「大師課」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本篇精華回顧哦! 講座精華:張敢教授用一幅以紅色為主色的洞窟壁畫拉開了當天講座的帷幕,將大家帶回到了人類最早期認識和使用顏色的時代和地點:距今17000年的阿爾塔米拉洞窟(今西班牙)。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鐘聲)奉勸美國當局收起傲慢與偏見,切實正視、檢視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停止打著人權的幌子在世界上招搖生事,停止製造人權災難的霸權行徑,補上正確履行國際人權義務的必修課當美方一些人對他國人權事務指指點點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