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尚叢林法則的當代社會,儒家思想是否已經過時了?

2020-12-05 西蒙分享

叢林法則是自然界裡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規律法則。

自然界中的資源有限,只有強者才能獲得最多。

這也是人類社會要遵守的生存法則。

大到國家間、政權間的競爭,小到企業間、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都要遵循叢林法則。

中國也毫不例外。

小樹憤怒地盯著大樹:「你已經足夠強大,為什麼還要限制我的生長?」大樹漠然地看了它一眼,冷淡地說:「對於我來說,你的生長永遠是個威脅。

這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徵。」

自然界中存在叢林法則是必然的。無處不在。

因為,整個自然界的生存資源在總數上是有限的,為了生存和繁衍後代,自然就會出現有我沒你、有你沒我的競爭,實力不夠的生物只好被淘汰,成為生物鏈上上一級生物口中餐。

俗話「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就是對這一現象最通俗的描述。

儒家思想,曾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佔統治地位,其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則剛好與叢林法則相反。

換句話說,儒家思想裡的傳統美德和當代社會盛行的叢林法則是相悖的。

不知道大家在現實中是否經常遇到這樣的困惑和問題。

比如教育孩子,是告訴他遵從傳統美德,還是要遵守叢林法則呢?

相信許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若用儒家思想傳統美德教育孩子,那他將來踏入社會,叢林法則就會淘汰他。

若用叢林法則教育他,是否說明儒家思想已經過時了?

個人認為,叢林法則不應完全適用於人類社會,因為畢竟人類社會不同於無序競爭的原始叢林,人類社會是智慧生物構成。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與人之間不會一直停留在弱肉強食狀態,強權就是真理在人類社會是行不通的,即使暫時存在也是不能長久的,因為人類不同於低等生物,人類強者或者弱者也都是暫時性狀態,人與人之間也應該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權享有天賦的人權。

而人類在自然界,作為食物鏈頂端的智慧生命,更加不可以完全遵照叢林法則,因為從地球生態上來看如果完全按照叢林法則發展行事,那麼人類為了自身的發展可以無限攫取地球資源,那麼這樣最終會毀滅自然界,進而反過來會影響到人類自身生存,也就是叢林法則會毀了人類自己!

相關焦點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自然觀上,儒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些思想與西方文化強調徵服自然、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觀念形成鮮明對照。   儒家歷來反對濫用資源。
  • 儒家經典思想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衝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儒家中庸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和重要性必將日益顯現出來,這一點已經有所表現。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連續性的文化,也是中國眾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價值的核心精神和觀念。
  • 儒家哲學思想與中醫學的關係
    但經孔子整理的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卻是儒家的經典,後世也以孔子為儒家宗師。儒家在漢初之前只是諸子百家中之一,並不佔統治地位。漢初統治者的治世哲學崇尚黃老哲學,信奉自然無為,這和秦朝暴政有一定的關係,漢高祖劉邦說,天下苦秦久已,故漢初統治者以道家老子的無為哲學治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散養天下子民,無為而治。
  • 超越「叢林法則」
    這般的想像,自然讓我們想起非常熟悉的「叢林法則」。 叢林法則是自然界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則。蒼茫大地,植物在向上爭奪陽光,在向下爭奪肥料;動物在爭搶地盤,在爭搶食物。 在《戀戀深圳》裡,我們分明看到叢林法則的影子,更看出對這個法則的反動。有主動進行心靈修煉的,有被動逃遁避世的,有隨波逐流的。不論哪種方式,都說明社會和叢林法則之間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 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有管總的道理,沒有通用所有的法則。叢林法則之外,應該有新的法則。 果不其然,有個「天空法則」在流傳。
  • 張志恆:為什麼中國社會迷信「叢林法則」?
    共識網讀者張志恆先生,從人類社會文化的角度試圖解釋這樣的爭論,在他看來「叢林法則」和「文化秩序」的兩股力量的博弈成就了人類社會。而現代社會中「叢林法則」的力量日漸式微,人為的「有序」狀態則引領人類社會從「野蠻」走向「文明」。中國百年來的動蕩的原因多在於迷信「叢林法則」。
  • 這是一個叢林法則的社會嗎?「本該如此」嗎?
    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當吉卜林提出「叢林法則」這個詞的時候,他把這當成是大自然的基本面貌:自然規律淘汰年老體弱患病傷殘的生物,留下強壯聰明的繼續進化,萬物因此繁衍至今。不幸的是,現實中自然界的運行並非如此。自然選擇的標準是成功地繁衍後代,通向這一標準的渠道數不勝數,遠不止單純的「強壯」和「聰明」。
  • 《動物世界》你該知道的人性和獸性,社會道德和叢林法則
    人是一種「高級動物」,人類用自身進化來的「人性」戰勝了「獸性」,所以造就了社會道德,但是叢林中的生存法則並沒有消失,只是被隱藏、壓制、掩蓋,並且成為人性中的「惡」永遠存在,但是獸性的存在又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它是道德之下的底層邏輯。
  • 耶穌改變是叢林法則,建立的是公義和憐憫的社會
    顯然,畢士大池子並不符合上帝的公正,我不知道這個池子的設置是否是猶太人的以訛傳訛,還是確實有這樣的神奇效果。但看到如此多的病人躺在這裡,等待池子水動的那一刻,我還是覺得這種醫治的虛假。當然,按照舊約的邏輯,上帝願意恩待誰就恩待誰,因此,祂願意恩待第一個下去的人也未嘗不可。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從拼多多看人類社會中亙古不變的叢林法則
    劉慈欣在《三體:黑暗森林》中揭露了赤裸裸的叢林生存法則。當不同文明間如此,不同人類群體間亦是如此。 我消滅你,與你何幹。當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加速發展,人類難免不會走向大劉筆下貧富階級懸殊的時代。作家尤瓦爾·赫拉利早就做了判斷,人類社會從饑荒、瘟疫、戰爭過渡到了充裕、健康、和平的文明年代。從狩獵採集文明時代對生存的憂慮抗爭,過渡到如何打發無聊漫長的時間。這些繁衍生息進化的人類,其祖先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們對抗惡劣自然環境、兇猛野獸以及其他族群,換來的是喪失鬥志與缺乏憂患意識的現代人。
  • 為什麼老莊思想深受中國老百姓的推崇,而儒家被詬病
    莊子塑像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古代思想家早已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精神寶庫和完善的思想體系,我們所遇到的困惑,老祖宗們也一樣遇到過,只不過具體的社會因素和所呈現出的應景不同罷了。幾千年的風雲變幻,物換星移,人們內心渴望自由的那種需求始終沒停止過。
  • 當代女性十分排斥的觀念,但是這也是客觀存在的思想和道德
    今天寫這個題目,主要是想來聊一聊古代儒家思想和古代的道德倫理規範。但是古代的某些觀念對當代女性有一定的影響,並且在當代來說更多的把它上升到女權層面,還存在有人扭曲了女權的含義!說實話的,我對這種人是十分的氣憤的。但是遺憾的是,我也沒有辦法去改變太多。好了,話不多說,今天我來說說當時古代的情況,也講講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 還是「叢林法則」?
    無論是「物競天擇」,還是「叢林法則」,都是對「進化論」的一種解釋和歸納。既然是兩套說辭,那它們的意思就一定會有所不同。但無論哪個說法,也都不能得到人類社會完全認同!因為「進化論」本身並沒有得到周延的驗證。不過,兩套說辭有一個共項,那就是「競爭」!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其思想觀念也主要是對農業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其關於自與自然萬物及其內在關聯的認識有待於現代生態科學的充實和完善;其社會政治法律制度的制定、民風民俗的形成主要是應對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生活需要,在今天已難以妥善解決現代化生產生活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從解決當代社會現實生態環境問題出發,傳統生態思想文化勢必暴露出自身固有局限。
  • 姚洋:理解當代中國政治體制的儒家視角
    但要研究中國這個體制,在我看來離不開研究當代中國共產黨體制。因此,把中國共產黨體制說清楚是擺在我們當代學者面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過去半年多,我因為疫情待在家裡,和我的合作者也在寫一本書,這本書就是從儒家的視角來詮釋當代的中國共產黨體制。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體制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提供的只是其中一個視角,但這個視角非常重要。
  • 在社會上必須明白的道理,社會叢林法則
    在社會上行走久了,你有沒有發現社會的叢林法則?一個人強很多會被崇拜,強一點會被陷害,弱一點會被取代,弱很多會被淘汰。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裡,你的實力決定了別人對你的態度。不斷地進取,你才能在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進取心是神秘的宇宙力量在人身上的體現,為了獲得和滿足這種力量,我們甚至願意放棄舒適的生活乃至犧牲自我。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我們需要這種激勵,它是我們認識的支柱。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比如,在1840年之後遭受西方軍事和經濟雙重衝擊的社會環境下,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對於儒家在傳統中國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及未來中國發展中所能產生的影響之認知產生了重大分歧。除了我們所習見的認為儒家思想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一說法之外,對傳統儒家在「公」與「私」問題的理解也出現了巨大的衝突。
  • 「遊戲中的叢林法則」互動展覽正在舉行
    2019年3月29日,「遊戲中的叢林法則」(Games and Politics)互動展覽開幕酒會在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成功舉行。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領事Oliver Hartmann博士在會上致開幕詞。此後,觀眾參與了現場展出的遊戲作品試玩並交流心得。
  • 人類社會就是叢林法則,就是動物世界!
    人類社會就是叢林法則,就是動物世界!表面看上去漂亮的熱帶雨林實際上是危機四伏,是人類的禁區!食人魚,鱷魚,狂蟒等恐怖的物種都統統不錯過這片動物的天堂,人類的禁區!
  • 「叢林法則」適用於任何時候
    「叢林法則」是由進化論學者達爾文提出的自然界裡生物學方面的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達爾文是根據自己多年在自然界的實際考察提出這一論斷的,在達爾文眼裡「叢林法則」是適用於自然界的規律,但是達爾文沒有看到的是「叢林法則」在人類社會中也是同樣適用的,這就是「叢林法則」的社會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