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你該知道的人性和獸性,社會道德和叢林法則

2020-12-05 半島精選文摘

人是一種「高級動物」,人類用自身進化來的「人性」戰勝了「獸性」,所以造就了社會道德,但是叢林中的生存法則並沒有消失,只是被隱藏、壓制、掩蓋,並且成為人性中的「惡」永遠存在,但是獸性的存在又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它是道德之下的底層邏輯。

我要承認是被這部電影的名字「騙去」觀看的,雖然剛開始並沒有太看懂,但是故事真正開始之後我又被深深地吸引。《動物世界》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主人公鄭開司(李易峰飾)因為被發小李軍坑騙而背負數百萬債務,無力償還債務的他,想到自己臥病在床的母親,於是決定鋌而走險,用生命的代價去「命運號」艦船上參與一次賭博遊戲。遊戲的規則就是通過石頭剪刀布的紙牌去贏得對方手中的星標,四個小時的遊戲結束後,手中星標不少於三個,並且不剩餘紙牌的玩家就可以免除債務並且順利下船,失敗者將作為基因實驗的「小白鼠」。在這樣危機四伏的環境下鄭開司先是被騙,然後又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順利獲救。

看完這部電影,相信大多數人會和我一樣倒吸一口涼氣,因為在這場賭博遊戲中真實地展現了人性的惡,正如《動物世界》這個名字,人類還沒有擺脫走出叢林之前的獸性,於是觀眾就又開始討論人性的善惡,其實無論善惡,人性中的種種矛盾都是構成現有人類文明的基礎。

人類也是動物這毋庸置疑,但人類又不同於動物,這是人類進化在這個階段的矛盾。人類擁有智慧和情感,這是動物所不具有的,但並不代表動物沒有所謂的「感情」和「智慧」,而是在人類社會中這種概念的定義一定是基於「人的大腦」,所有不是人的大腦這種器官產生的思想,我們姑且不定義為「感情」和「智慧」。也正是因此人從叢林中被隔離出來,構建了屬於人類的「文明社會」,但是作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我們依舊保持著關於生存和獨立的思維內核,這是無法消除的,也可以說是現階段無法消除的。所以正確的認識人性的善和惡,是理智思考的根源,我們崇尚道德、文明,也成人自私、貪婪。

這部電影利用了觀眾對於人性的思考,讓其看起來看起來頗有教育意義,但是這種表現是不準確、不真實的。人性經不起考驗,也永遠不要去嘗試考驗人性,即使考驗,得出的結論也不能說明問題。在這部電影的邏輯構架中,船的定位是在公海之上,船艙又是一個封閉的空間,所以在文明社會中的規則就被隔離,根據這場「遊戲」組織者的規定,這裡重新構建出了另一個社會,形成了另一種道德,也出現了與常規行為不同的行動準則。

對於人性的思考我想到了一個假想公案——洞穴奇案,這是美國法理學大家富勒1949年提出的,內容大概是:有五名洞穴探險人受困山洞,水盡糧絕;為了生存,大家約定抽籤吃掉一人,犧牲一個以救活其餘四人。其中威特摩爾是這一方案的提議人,不過抽籤前又收回了意見,其它四人卻執意堅持,結果恰好是威特摩爾被抽中,最終威特摩爾被殺死吃掉。這個問題在哲學界和法學界都有著廣泛的討論,對於這個問題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在這個問題中有著和電影中同樣的環境設定,獲救後的探險人再次進入文明社會,那麼他們在那個封閉空間內的行為就不應該用文明社會的準則去判斷,或許這樣想想,吃人變得合理合法。同樣的船上的行為,不具有普適性,不能成為倫理判斷的論據。

存在即合理,人性中像尊重、禮貌、道義這樣的善可以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但是像貪婪、暴力、性慾這些「惡」的存在也必不可少,甚至更重要。我們討論人性、道德的基礎是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物需求之後,沒有人會餓著肚子去文明,當然信仰不在討論之中。善的產生只是僅幾百年的事情,像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可能會追溯到幾千年前,但是人類出現了四百萬年,生命出現了幾億年,要明白,善的老祖宗可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惡啊!

相關焦點

  • 身處叢林法則選擇獸性還是人性?沒有經歷過的不要輕易下結論
    當有一天你所在的地方沒有道德與法律的約束,人們都赤裸裸的暴露在叢林法則中,弱肉強食與爾虞我詐成為常態,你是否還能保持住人性的光輝,不墮落在獸性的黑暗中?王小胖的行為與李軍極其相似,都是一次欺騙一次背叛的行為,不同的是王小胖是為了利益主動,李軍是為了金錢被動,但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最終都是欺騙與背叛的結果,而這二人的行為也正是驗證了劇中的經典臺詞:在動物的世界中只有叢林法則,沒有人性!
  • 人性裡有獸性,獸性裡也有人性
    當一個人做了違背道德底線的事,我們往往說人面獸心,意思是外表是人的模樣,做的事卻不是人能做的。人是從動物類人猿進化而來,我們與那些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可以通過語言交流,在親情上通過動作行為,和語言來表達完成。動物也有自己的親情,它們通過食物分配和撫摸來表達。
  • 人是獸性、人性和神性的結合
    在不斷的進化歷程裡,我們去除了許多初等而在我們現代文明裡被視為野蠻的本性,也獲得了更加理性,更加感性的道德準則。當我們面對自己的私慾和野性的時候,我們會因為我們的信仰和社會的道德而克制,但當我們面對災難,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原本的獸性便會湧現出來,這就是人,一個由獸性,人性,神性相結合的矛盾體。我是曲辰,今天也想花幾分鐘和你慢享時光。
  • 三體:星環城事件,人性同獸性的對決
    我們先來從字面意思理解人性和獸性的區別:人性指人的共性,善良友愛,有羞恥心有同情心;獸性說的是獸類的共性,弱肉強食,陰險狡詐等等,但是可別忘了,人類在本質上也屬於獸類,人性不過是獸性的進化體,再往上進化就變了所謂的神性。人是獸,但又超脫於獸,共性中既有人性也有獸性。
  • 人類社會就是叢林法則,就是動物世界!
    人類社會就是叢林法則,就是動物世界!表面看上去漂亮的熱帶雨林實際上是危機四伏,是人類的禁區!食人魚,鱷魚,狂蟒等恐怖的物種都統統不錯過這片動物的天堂,人類的禁區!海底世界看似煊煊多彩五彩繽紛的美侖美奐,其實處於這個世界的生物,危機四伏險象迭生:要麼餓死,要麼出眾!每天都為生存而戰,今天去吃別人,明天可能被人吃!
  • 人性與獸性,愛情和親情,美與醜,雨果如何表現掙扎中的人物?
    人性主要指的是道德和倫理上的特性,體現在卡西莫多身上則是一種對養育他的養父克洛德的感恩和忠誠。這種感情是他的根本,因為克洛德收養了他。另外一種感情就是在他被皇家衛隊逮捕,當中實行鞭刑的時候,烈日炎炎下他十分口渴。
  • 劉慈欣: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孩子該有獸性嗎?
    獸性很醜,卻也應有一絲保留,因為它是脆弱的人性最後的護身符。為什麼我把這段話放在育兒篇來說,是因為這與我們的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在茹毛飲血的年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獸性,沒有獸性則無法生存。而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獸性被法律制裁,人性被社會推崇,這是文明的標誌,是好事。
  • 人類生存的三大法則,叢林,禮法,自律
    人類處於某一種生存環境,就會使用或者遵守遵守某一個環境的法則。上天有好生之德,人或動物的第一天性就是求生。一切能夠求生的方法都會被採用和嘗試,方法本身沒有正邪善惡。老虎吃鹿,大樹遮擋小樹,一切都是自然。一切方法都是為了創造生存下去的條件。
  • 張志恆:為什麼中國社會迷信「叢林法則」?
    當今世界大勢對中國而言,是「和平與發展」的局面,還是依然需要警惕「美帝忘我之心不死」。共識網讀者張志恆先生,從人類社會文化的角度試圖解釋這樣的爭論,在他看來「叢林法則」和「文化秩序」的兩股力量的博弈成就了人類社會。而現代社會中「叢林法則」的力量日漸式微,人為的「有序」狀態則引領人類社會從「野蠻」走向「文明」。中國百年來的動蕩的原因多在於迷信「叢林法則」。
  • 叢林法則不是人類共存之道(刷新見解)
    自從世界上出現殖民主義,叢林法則就被嫁接到人類社會活動中。老牌殖民主義雖歷經多次轉換,但一直信奉叢林法則的強權邏輯。這些觀點早就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批得體無完膚。列寧明確指出,戰爭按其性質區分,「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有進步的戰爭和反動的戰爭,有先進階級進行的戰爭和落後階級進行的戰爭,有用以鞏固階級壓迫的戰爭和用以推翻階級壓迫的戰爭。」
  • 野生動物叢林法則
    眾所周知,野生動物的世界遵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強大的生物對弱小的生物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在《野生動物叢林法則》這款遊戲中,玩家就將變身為一直野生動物,從學習捕捉獵物開始,一點點磨鍊自己的生存技巧,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中活下去。
  • 這是一個叢林法則的社會嗎?「本該如此」嗎?
    但是,這個社會「應該」是叢林法則的嗎?假若它是的話,這是一件好的、合理的、值得支持的事情嗎?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當吉卜林提出「叢林法則」這個詞的時候,他把這當成是大自然的基本面貌:自然規律淘汰年老體弱患病傷殘的生物,留下強壯聰明的繼續進化,萬物因此繁衍至今。不幸的是,現實中自然界的運行並非如此。
  • 耶穌改變是叢林法則,建立的是公義和憐憫的社會
    但疾病的痛苦和對治癒的期望,還是讓他望眼欲穿的等待池子水動的那一刻。這一等,可能就是幾十年,也許這一輩子也等不到,但治癒的希望就在眼前,明知道不可能又怎麼能放棄呢。 這個人,讓我想起了希臘神話故事裡的西西弗斯,因為觸怒天神而被懲罰,每天都要往山頂滾石頭,然後石頭總會洛下來,但第二天還要繼續滾石頭到山頂。
  • 劉慈欣的語錄: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將會失去一切!
    其實這種人心裡還有藉口,不怪自己,只怪自己年輕,只怪這個社會套路太深了,如果早知道貸款會惹禍上身,會更佳愛慕虛榮,那麼很多人可能打死都不碰這些。但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很多人即便聽到有人勸說,不要辦信用卡,不要貸款,但有些人不知道壞處,依舊去辦。很多事,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懂。不然永遠不知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的深意。
  • 從拼多多看人類社會中亙古不變的叢林法則
    劉慈欣在《三體:黑暗森林》中揭露了赤裸裸的叢林生存法則。當不同文明間如此,不同人類群體間亦是如此。 我消滅你,與你何幹。當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加速發展,人類難免不會走向大劉筆下貧富階級懸殊的時代。取而代之,我們將叢林法則運用到了囊括幾乎現代所有領域:商科、政治抗衡、宗教、大國博弈、貨幣體系等等領域。拼多多事件只能算作九牛一毛。其擴張是建立在對獵物藐視基礎上的肆意掠奪。
  •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出自劉慈欣《三體》。原著還沒看,無法品味在小說中的含義。但在電臺裡聽到這一句話時,我深吸了一口氣。恨不得去廁所裡抽支煙,沉思良久。人性,一種道德的約束,諸如要善良、團結,也有很多虛偽的人性;獸性,一種原始的衝動,諸如要勇敢、頑強,也有很多野蠻的獸性。所以,人性不必然是個褒義詞,很多時候,人心是最複雜的;而獸性也不必然是貶義詞,視死如歸的復仇勇士總讓人敬佩。
  • 「暗黑森林法則」和「含情脈脈」並存的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就是個神奇的存在,一邊底層運行的是「暗黑森林法則」,表面到處是「含情脈脈」,到處是人性的光輝。1998年5月,美國40歲女登山家弗朗西斯安森特衛在下山途中,因缺氧虛脫倒在珠峰頂下244米處。「不要丟下我」成為弗朗西斯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
  • 超越「叢林法則」
    這般的想像,自然讓我們想起非常熟悉的「叢林法則」。 叢林法則是自然界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則。蒼茫大地,植物在向上爭奪陽光,在向下爭奪肥料;動物在爭搶地盤,在爭搶食物。社會達爾文主義將此法則普遍應用於人類社會,下面這則寓言深圳職場人士都知道: 在非洲大草原,每天早晨羚羊醒來,它知道自己必須跑得比最快的獅子還要快,否則就會被吃掉;在非洲大草原,每天早晨獅子醒來,它知道自己必須追得上跑得最慢的羚羊,否則就會被餓死。於是,當太陽還沒有升起,獅子和羚羊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奔跑。
  • 叢林法則、生物鏈以及生態平衡
    小樹憤怒地盯著大樹:「你已經足夠強大,為什麼還要限制我的生長?」大樹漠然地看了它一眼,冷淡地說:「對於我來說,你的生長永遠是個威脅。」這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徵。叢林法則(the law of the jungle)是自然界裡生物學方面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規律法則。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屬性。一是它的自然屬性;另一個是它的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觀因素影響,不受人性、社會性的因素影響。自然界中的資源有限,只能強者才能獲得最多。它體現在植物界方面。
  • 在崇尚叢林法則的當代社會,儒家思想是否已經過時了?
    這也是人類社會要遵守的生存法則。大到國家間、政權間的競爭,小到企業間、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都要遵循叢林法則。中國也毫不例外。 小樹憤怒地盯著大樹:「你已經足夠強大,為什麼還要限制我的生長?」大樹漠然地看了它一眼,冷淡地說:「對於我來說,你的生長永遠是個威脅。這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徵。」 自然界中存在叢林法則是必然的。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