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
唐代:佚名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一棵偉岸的大樹,長在叢林中。
它的頂端極力向上,以尋求最多的陽光雨露;它粗大的枝幹儘可能地佔領著空間,以呼吸最新鮮的空氣;它的根系極盡繁茂,以汲取大地最多的精華。
然而,在大樹旁邊,幾棵瘦弱的小樹卻在生存的邊緣掙扎,它們枝幹細脆,葉片已接近枯黃。
小樹憤怒地盯著大樹:「你已經足夠強大,為什麼還要限制我的生長?」
大樹漠然地看了它一眼,冷淡地說:「對於我來說,你的生長永遠是個威脅。」
這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徵。
叢林法則(the law of the jungle)是自然界裡生物學方面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規律法則。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屬性。一是它的自然屬性;另一個是它的社會屬性。
自然屬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觀因素影響,不受人性、社會性的因素影響。自然界中的資源有限,只能強者才能獲得最多。它體現在植物界方面。
叢林法則的社會屬性一般體現在動物界。
人作為高等動物,他在生產力、科學技術發達的時候,特別是現代,人類利用自己的主觀意志,改變了許多叢林法則的自然屬性,改變為以人的意志為主的客觀事實。
例如:人能改變植物、動物的物種,生存條件、環境,也可以決定它們的生死狀況,人為地改變了叢林法則的自然屬性,這就是叢林法則的社會屬性。與此同時,人也可以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生存條件以及環境、生死存活狀況等。
自然界中存在叢林法則是必然的。
因為,整個自然界的生存資源在總數上是有限的,為了生存和繁衍後代,自然就會出現有我沒你、有你沒我的競爭,實力不夠的生物只好被淘汰,成為生物鏈上上一級生物的口中餐。俗話「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就是對這一現象最通俗的描述。
那麼,何為生物鏈?
通俗地講,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為維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動,必須以其他生物為食物。
各種生物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係,將不同生物緊密地聯繫起來。這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關係彼此聯繫起來的序列,這種由生物聯結起來的鎖鏈,在生態學上被稱為生物鏈,亦稱之為「食物鏈」或「營養鏈」。
這種攝食關係,實際上是太陽能從一種生物轉到另一種生物的關係,即物質能量通過食物鏈的方式流動和轉換,也使得貯存於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在生態系統中得以層層傳導。
一個食物鏈一般包括3—5個環節:一個植物, 一個以植物為食料的動物和一個或更多的肉食動物。食物鏈中不同環節的生物其數量相對恆定,以保持自然平衡。
以下是常見的兩條食物鏈:
青草→野兔→蛇→鷹。
禾穀類植物→昆蟲→青蛙→蛇。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繁多,並且在生態系統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根據它們在能量和物質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歸納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類(食物鏈中不包含分解者,切記切記)。
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能用無機物製造營養物質的自養生物,這種功能就是光合作用,也包括一些化能細菌(如硝化細菌),它們同樣也能夠以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生產者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進行初級生產或稱為第一性生產,因此它們就是初級生產者或第一性生產者,其產生的生物量稱為初級生產量或第一性生產量。
生產者的活動是從環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水,在太陽光能或化學能的作用下合成碳水化合物(以葡萄糖為主)。因此太陽輻射能只有通過生產者,才能不斷的輸入到生態系統中轉化為化學能力即生物能,成為消費者和分解者生命活動中唯一的能源。
消費者屬於異養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機物為食的動物。
根據其食性不同,可以區分為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兩大類。
食草動物稱為第一級消費者,它們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這一類動物如一些昆蟲、鼠類、野豬一直到象。
食草動物又可被食肉動物所捕食,這些食肉動物稱為第二級消費者,如瓢蟲以蚜蟲為食,黃鼠狼吃鼠類等,這樣,瓢蟲和黃鼠狼等又可稱為第一級食肉者。
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動物的大型食肉動物如狐狸、狼、蛇等,稱為第三級消費者或第二級食肉者。
又有以第二級食肉動物為食物的如獅、虎、豹、鷹、鷲等猛獸猛禽,就是第四級消費者或第三級食肉者。
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費者,根據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動物或食肉動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於能自己製造食物,所以屬於生產者。
實際在自然界中,每種動物並不是只吃一種食物,由於它不只是從一個營養級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如第三級食肉者不僅捕食第二級食肉者,同樣也捕食第一級食肉者和食草者,所以它隸屬於幾個營養級,因此形成一個複雜的食物鏈網。
分解者也是異養生物,主要是各種非化能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及腐食性動物如食枯木的甲蟲、白蟻,以及蚯蚓和一些軟體動物等。
分解者把複雜的動植物殘體分解為簡單的化合物,最後分解成無機物歸還到環境中去,被生產者再利用。
分解者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大約有90% 的陸地初級生產量都必須經過分解者的作用而歸還給大地,再經過傳遞作用輸送給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分解者又可稱為還原者。
一個複雜的食物網,是使生態系統保持穩定的重要條件。
一般認為,食物網越複雜,生態系統抵抗外力幹擾的能力就越強,食物網越簡單,生態系統就越容易發生波動和毀滅。
假如在一個島嶼上只生活著草、鹿和狼。在這種情況下,鹿一旦消失,狼就會餓死。如果除了鹿以外還有其他的食草動物(如牛或羚羊),那麼鹿一旦消失,對狼的影響就不會那麼大。
反過來說,狼首先絕滅,鹿的數量就會因失去控制而急劇增加,草就會遭到過度啃食,結果鹿和草的數量都會大大下降,甚至會同歸於盡;如果除了狼以外還有另一種肉食動物存在,那麼狼一旦絕滅,這種肉食動物就會增加對鹿的捕食壓力而不致使鹿群發展得太大,從而就有可能防止生態系統的崩潰。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下,這叫做生態平衡。
一個具有複雜食物網的生態系統,一般也不會由於一種生物的消失而引起整個生態系統的失調,但是任何一種生物的滅絕都會在不同程度上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有所下降。
當一個生態系統的食物網變得非常簡單的時候,任何外力(環境的改變)都可能引起這個生態系統發生劇烈的波動。
工業文明造成了空氣、水、土壤的大面積汙染,加上原始森林的濫砍濫伐以及野生動物的過度狩獵,世界的生態平衡已經被打破了,多少動植物已經滅絕或正在滅絕,如此看來,人類的大結局應該很可悲吧?
文章最後,送上譚維維的歌曲《烏蘭巴託的夜》,謹以此歌祝你平安、健康、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