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法則、生物鏈以及生態平衡

2021-01-18 風吹雪樹落菩提

無題

唐代:佚名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一棵偉岸的大樹,長在叢林中。


它的頂端極力向上,以尋求最多的陽光雨露;它粗大的枝幹儘可能地佔領著空間,以呼吸最新鮮的空氣;它的根系極盡繁茂,以汲取大地最多的精華。


然而,在大樹旁邊,幾棵瘦弱的小樹卻在生存的邊緣掙扎,它們枝幹細脆,葉片已接近枯黃。

小樹憤怒地盯著大樹:「你已經足夠強大,為什麼還要限制我的生長?」


大樹漠然地看了它一眼,冷淡地說:「對於我來說,你的生長永遠是個威脅。」


這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徵。


叢林法則(the law of the jungle)是自然界裡生物學方面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規律法則。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屬性。一是它的自然屬性;另一個是它的社會屬性。


自然屬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觀因素影響,不受人性、社會性的因素影響。自然界中的資源有限,只能強者才能獲得最多。它體現在植物界方面。


叢林法則的社會屬性一般體現在動物界。


人作為高等動物,他在生產力、科學技術發達的時候,特別是現代,人類利用自己的主觀意志,改變了許多叢林法則的自然屬性,改變為以人的意志為主的客觀事實。


例如:人能改變植物、動物的物種,生存條件、環境,也可以決定它們的生死狀況,人為地改變了叢林法則的自然屬性,這就是叢林法則的社會屬性。與此同時,人也可以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生存條件以及環境、生死存活狀況等。


自然界中存在叢林法則是必然的。


因為,整個自然界的生存資源在總數上是有限的,為了生存和繁衍後代,自然就會出現有我沒你、有你沒我的競爭,實力不夠的生物只好被淘汰,成為生物鏈上上一級生物的口中餐。俗話「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就是對這一現象最通俗的描述。


那麼,何為生物鏈?


通俗地講,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為維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動,必須以其他生物為食物。


各種生物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係,將不同生物緊密地聯繫起來。這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關係彼此聯繫起來的序列,這種由生物聯結起來的鎖鏈,在生態學上被稱為生物鏈,亦稱之為「食物鏈」或「營養鏈」。


這種攝食關係,實際上是太陽能從一種生物轉到另一種生物的關係,即物質能量通過食物鏈的方式流動和轉換,也使得貯存於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在生態系統中得以層層傳導。


一個食物鏈一般包括3—5個環節:一個植物, 一個以植物為食料的動物和一個或更多的肉食動物。食物鏈中不同環節的生物其數量相對恆定,以保持自然平衡。


以下是常見的兩條食物鏈:


青草→野兔→蛇→鷹。


禾穀類植物→昆蟲→青蛙→蛇。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繁多,並且在生態系統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根據它們在能量和物質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歸納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類(食物鏈中不包含分解者,切記切記)。


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能用無機物製造營養物質的自養生物,這種功能就是光合作用,也包括一些化能細菌(如硝化細菌),它們同樣也能夠以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生產者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進行初級生產或稱為第一性生產,因此它們就是初級生產者或第一性生產者,其產生的生物量稱為初級生產量或第一性生產量。


生產者的活動是從環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水,在太陽光能或化學能的作用下合成碳水化合物(以葡萄糖為主)。因此太陽輻射能只有通過生產者,才能不斷的輸入到生態系統中轉化為化學能力即生物能,成為消費者和分解者生命活動中唯一的能源。


消費者屬於異養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機物為食的動物。


根據其食性不同,可以區分為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兩大類。


食草動物稱為第一級消費者,它們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這一類動物如一些昆蟲、鼠類、野豬一直到象。


食草動物又可被食肉動物所捕食,這些食肉動物稱為第二級消費者,如瓢蟲以蚜蟲為食,黃鼠狼吃鼠類等,這樣,瓢蟲和黃鼠狼等又可稱為第一級食肉者。


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動物的大型食肉動物如狐狸、狼、蛇等,稱為第三級消費者或第二級食肉者。


又有以第二級食肉動物為食物的如獅、虎、豹、鷹、鷲等猛獸猛禽,就是第四級消費者或第三級食肉者。


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費者,根據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動物或食肉動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於能自己製造食物,所以屬於生產者。


實際在自然界中,每種動物並不是只吃一種食物,由於它不只是從一個營養級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如第三級食肉者不僅捕食第二級食肉者,同樣也捕食第一級食肉者和食草者,所以它隸屬於幾個營養級,因此形成一個複雜的食物鏈網。


分解者也是異養生物,主要是各種非化能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及腐食性動物如食枯木的甲蟲、白蟻,以及蚯蚓和一些軟體動物等。


分解者把複雜的動植物殘體分解為簡單的化合物,最後分解成無機物歸還到環境中去,被生產者再利用。


分解者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大約有90% 的陸地初級生產量都必須經過分解者的作用而歸還給大地,再經過傳遞作用輸送給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分解者又可稱為還原者。


一個複雜的食物網,是使生態系統保持穩定的重要條件。


一般認為,食物網越複雜,生態系統抵抗外力幹擾的能力就越強,食物網越簡單,生態系統就越容易發生波動和毀滅。


假如在一個島嶼上只生活著草、鹿和狼。在這種情況下,鹿一旦消失,狼就會餓死。如果除了鹿以外還有其他的食草動物(如牛或羚羊),那麼鹿一旦消失,對狼的影響就不會那麼大。


反過來說,狼首先絕滅,鹿的數量就會因失去控制而急劇增加,草就會遭到過度啃食,結果鹿和草的數量都會大大下降,甚至會同歸於盡;如果除了狼以外還有另一種肉食動物存在,那麼狼一旦絕滅,這種肉食動物就會增加對鹿的捕食壓力而不致使鹿群發展得太大,從而就有可能防止生態系統的崩潰。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下,這叫做生態平衡。


一個具有複雜食物網的生態系統,一般也不會由於一種生物的消失而引起整個生態系統的失調,但是任何一種生物的滅絕都會在不同程度上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有所下降。


當一個生態系統的食物網變得非常簡單的時候,任何外力(環境的改變)都可能引起這個生態系統發生劇烈的波動。


工業文明造成了空氣、水、土壤的大面積汙染,加上原始森林的濫砍濫伐以及野生動物的過度狩獵,世界的生態平衡已經被打破了,多少動植物已經滅絕或正在滅絕,如此看來,人類的大結局應該很可悲吧?


文章最後,送上譚維維的歌曲《烏蘭巴託的夜》,謹以此歌祝你平安、健康、喜樂!

相關焦點

  • 在崇尚叢林法則的當代社會,儒家思想是否已經過時了?
    這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徵。」 自然界中存在叢林法則是必然的。無處不在。則剛好與叢林法則相反。 換句話說,儒家思想裡的傳統美德和當代社會盛行的叢林法則是相悖的。 不知道大家在現實中是否經常遇到這樣的困惑和問題。
  • 《叢林法則大逃殺》怎麼下載 叢林法則大逃殺官網地址地址
    導 讀 叢林法則大逃殺官網在哪下載 叢林法則大逃殺官網下載地址" src="http://image.9game.cn
  • 不知道如何給孩子講生物鏈?九家媒體聯合推薦你這本書
    想告訴他這就是大自然的生物鏈,可是又不知道從何說起。最近入手了一本《從前,有一座叢林》這本書,十幾頁的圖畫,寥寥幾句話,就把生物鏈,以及大自然的生態系統描繪的清清楚楚。作者英國的蘿拉 諾爾斯,出版了多部兒童圖書,蘿拉對自然歷史、文字和藝術充滿了興趣,因此她喜歡書寫與動物和自然相關的書籍。
  • 叢林法則大逃殺
    叢林法則大逃殺是一款大逃亡的動作射擊遊戲,遊戲中玩家將與將近五十人一起被放到一處荒廢得地方,玩家必須快速的尋找武器和裝備第一時間消滅你的敵人,喜歡這款叢林法則大逃殺的小夥伴們趕緊下載體驗吧!
  • 叢林法則:黑暗還是光明?(上)
    騰訊可能下班了看視頻——閱讀原文叢林法則:黑暗還是光明?(上)知識就是力量,歡迎回到2049.可以說,繼達爾文之後,在整個20世紀中,進化理論的專家都把生命世界描繪為一個叢林,這個叢林是黑暗的,為了生存而鬥爭便是這裡的唯一法則。而這一觀點更是因為理察-道金斯的成功而得到空前的強化。道金斯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認為所有生物體就好像是「被隨機編程的機器人」,負責保護那些自私的名為「基因」的分子,這是因為,基因是進化選擇的主要對象。
  • 馬克龍:關稅武器和叢林法則不是法國的選擇
    馬克龍強調,面對發展不平衡,單邊主義、使用關稅武器和叢林法則不是法國的選擇,也不是歐洲的選擇。馬克龍指出,貿易戰沒有贏家,中美這全球兩大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緊張關係,已經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影響。馬克龍稱,希望最終中美雙方能達成協議,緩解緊張關係,同時維護中美兩國最大貿易夥伴歐盟的經濟利益。
  • 超越「叢林法則」
    這般的想像,自然讓我們想起非常熟悉的「叢林法則」。 叢林法則是自然界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則。蒼茫大地,植物在向上爭奪陽光,在向下爭奪肥料;動物在爭搶地盤,在爭搶食物。 在《戀戀深圳》裡,我們分明看到叢林法則的影子,更看出對這個法則的反動。有主動進行心靈修煉的,有被動逃遁避世的,有隨波逐流的。不論哪種方式,都說明社會和叢林法則之間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 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有管總的道理,沒有通用所有的法則。叢林法則之外,應該有新的法則。 果不其然,有個「天空法則」在流傳。
  • 叢林法則不是人類共存之道(刷新見解)
    叢林法則原本用於描述自然界的競爭狀態,其核心是弱肉強食。後來,它成為殖民主義的理論依據,今天在處理國際關係上還有人在奉行。有人把它拿來為日本侵華戰爭中的滔天罪行辯護,說日本侵略中國乃是「強勢文明」對「弱勢文明」的進入,藉以掩飾推脫日軍侵略罪行。這是完全錯誤的。
  • 野生動物叢林法則
    眾所周知,野生動物的世界遵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強大的生物對弱小的生物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在《野生動物叢林法則》這款遊戲中,玩家就將變身為一直野生動物,從學習捕捉獵物開始,一點點磨鍊自己的生存技巧,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中活下去。
  • 《叢林法則》破解版哪裡下載 叢林法則手遊安卓版下載
    導 讀 問:叢林法則手遊哪裡下載,叢林法則手遊安卓版下載?
  • 叢林法則絕地大逃殺
    叢林法則絕地大逃殺是模擬類戰場殺敵的遊戲,遊戲畫面效果逼真,人物角色設置比較人性化,給玩家親赴戰場的超強代入感,在大逃殺模式下最高可支持50名玩家同地圖戰鬥,遊戲中武器真實還原數十種先進槍械,更多驚喜等你來揭秘!
  • 叢林法則激活碼激活碼怎麼獲取 叢林法則大逃殺最新激活碼資格大全
    導 讀 叢林法則大逃殺激活碼怎麼獲得,測試激活碼獲得方法。
  • 叢林法則海島求生
    叢林法則海島求生這是一款全新打造的冒險生存類遊戲,讓每一位玩家都能夠在這裡享受到極限求生的快感,豐富的角色任你自由的選擇,每一位角色都有不同的生存秘籍,在荒島上尋找賴以生存的資源和武器,在面對危險時靈活應對,帶給你刺激的冒險體驗。
  • 還是「叢林法則」?
    無論是「物競天擇」,還是「叢林法則」,都是對「進化論」的一種解釋和歸納。既然是兩套說辭,那它們的意思就一定會有所不同。但無論哪個說法,也都不能得到人類社會完全認同!因為「進化論」本身並沒有得到周延的驗證。不過,兩套說辭有一個共項,那就是「競爭」!
  • 叢林法則什麼時候公測 叢林大逃殺公測時間一覽
    導 讀 叢林法則什麼時候公測?
  • 白鷺媽媽的「叢林法則」
    為了香噴噴的美味,小鳥們也顫顫巍巍的在樹枝上扭動,時不時的拍打翅膀以保持平衡,最後終於飛了起來,飛到了媽媽身旁。 這是被「叢林法則」逼的吧?
  • 「叢林法則」適用於任何時候
    「叢林法則」是由進化論學者達爾文提出的自然界裡生物學方面的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達爾文是根據自己多年在自然界的實際考察提出這一論斷的,在達爾文眼裡「叢林法則」是適用於自然界的規律,但是達爾文沒有看到的是「叢林法則」在人類社會中也是同樣適用的,這就是「叢林法則」的社會屬性。
  • 《叢林法則》:多人沙盒遊戲,扮演動物在叢林法則中生存下來
    《叢林法則》:多人沙盒遊戲,扮演動物在叢林法則中生存下來 有的多人沙盒遊戲,能衍生出「萬國問候親人大戰」,有的則能被無數腦洞玩家,玩成一部活生生的情景喜劇。
  • 華為的叢林法則-虎嗅網
    這是華為叢林法則的典型體現:不讓奮鬥者吃虧,給予超出預期的回報,但也不讓惰怠者好過,隨時淘汰。 當同時代成立的企業如聯想、中興巨人遲暮時,華為2014年銷售收入2882億元,2015年增長37%到3950億元;2016年增長32%,到5216億元;2017增長16%,到6036億元;2018年又增長21%,達7212億元。
  • 叢林法則是什麼時候出來的
    叢林法則是什麼時候出來的西方其實也並非叢林法則,而是基督教。其中的七美德同樣包含仁愛,正義,慈悲,慷慨等等優秀品質,李鴻章出訪英國的時候曾感嘆西人是真正的禮儀之邦,重視榮譽,熱愛生命,注重人文關懷,在哪個時候的西人也可能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