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支撐著我們能夠安全繁衍生息和人類對客觀規律做出的主觀性尊重。天冷加衣,天熱減衣,這是上天的法則,四季輪迴,周而復始。
現在很多影視作品把人性放在一個環境裡考驗,這無疑是可笑的。人類處於某一種生存環境,就會使用或者遵守遵守某一個環境的法則。上天有好生之德,人或動物的第一天性就是求生。一切能夠求生的方法都會被採用和嘗試,方法本身沒有正邪善惡。老虎吃鹿,大樹遮擋小樹,一切都是自然。一切方法都是為了創造生存下去的條件。

所謂人性,就是在不同環境展示了適合那個環境生存的心理思考,在通過四肢展示出來。在大自然的規則之下,隨著人類進程的向前發展,所謂人類的生存法則有三種,第一個叢林法則,第二個禮法法則,第三個自律法則。
所謂叢林法則,就人們比較熟悉的的《進化論》而言及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這兩句話道盡其中關竅。至今本人奉若真理,也依然流行與世間。
叢林法則是天道之下,人類和萬物生靈的法則,在動植物界,每天都在上演。而對於人類而言,是人類誕生的最初信條。
在遠古洪荒時代,人類和動植物一樣,平等地接受著天道法則,像野獸一樣生存。那時候的人不知道何為天地日月,不知道禮義廉恥。只是知道根據族群來劃分遠近親疏。在當時的殘酷環境中,遠古的人只是機械地生存而生存。搶食物,佔水源,護幼崽,機械本能的繁衍。在這個環境中,沒有所謂善惡正邪,沒有倫理道德,這個時期的人類為了生存,無所不用其極,當他們用這個方法活下來了,他就是對的,沒有活下來就是錯的。所以,叢林法則的核心存亡來衡量對錯和優劣。
在叢林法則下,隨著人類法則的進一步發展,人類在不斷的探知過程中,人類的智力隨著增加,知道天地日月星辰,認識到了四季寒來暑往,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生產力得到了提升,人類的食物開始多樣化起來,水源開始豐富起來,而人類最大自然的主管認識開始進一步加深,開始対天道進行猜測和印證。人類認知了天地四時秋收冬藏,認知了上老病死人倫大禮。不在盲目屠殺索取和性繁衍。人類開始根據天地四時春種秋收,生養畜牧,依生老病死而尋醫問藥。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人類的生存幾乎得到絕對的保障。根據勞動力的高低劃分出了等級階級,階級等級的高低,進而產生了禮義廉恥,至於天地君親師。隨著族群的不斷壯大,進而形成部落,知道有一天這一個部落遇到那一個部落。不同的部落聚集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地區自然有不同的資源。有部落有鹽,有的有礦,有的有肉,有的有糧。
你有鹽,我沒有,我要鹽,根據叢林法則的原始性,第一選擇就搶,就是戰爭,戰爭後認識到,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就是開始交換。交換就要等價,慢慢的也就變化出一系列的交換原則,交換的東西也開始多樣化起來。雖然偶有衝突,交換仍然被延續下來。
交換的本質就是和平的方式獲取彼此所需的生命資源和發展資源。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交換也開始擴大化,不同的部落之間,形成了不同的國家之間。這種交換資源,本質上是叢林法則的延續,在交換之前定好法規,就形成了原始禮法法則。禮法法則的出現進化了叢林法則的野蠻粗放的獲取方式,是在和平的前提下守好相關的規矩,這種法則用種族與種族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和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
何為禮法法則,我認為是禮儀與法治。在我國千年傳統就是儒法教人,刑法治世。論語中說的「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增廣賢文中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取之有道」的「道」被理解為兩個意思,大部人理解是正道,小部分理解是正確的方法。現世是小部分掌握著大部分人的財富,你說巧合不巧合。禮法法則在人類文明社會尤其到了如今現代化是各國所極力追求的,然而其事實現象卻是,禮法法則就是叢林法則的遮羞布。從兩次兩次世界大戰就可以看出,如今席捲全球的疫情結果來看,此一點尤為明顯。時代科技發展到今天遮羞布卻是不得不用的,如若不然最終導致的是同歸於盡,天地毀滅。
有人講禮法當作是遮羞布來用,有人卻把禮法當作自身修養而終身恪守。這一類人是一小部分的修行者,這一小部分人中多的是一些宗教信徒,還有一些就是恪守自己原則的人。修一顆平靜自在的心,這一類人所遵循是自律法則。這是所所有法則的最高的體現,也是最難達到的。也是這個世界永遠不可能到達的境界。
現世的世界就是絕大部分處於第二法則,偶有第一法則之中。很多的影視作品,把一群人放到與世隔絕或者在生死邊緣上,然後批判人為生存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這是很可笑。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根據環境不同,為求生存而行動。如果有機會善良,誰願意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