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2021-01-09 人民網

  當前,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解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突出問題,全面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自然觀上,儒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些思想與西方文化強調徵服自然、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觀念形成鮮明對照。

  儒家歷來反對濫用資源。孔子明確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荀子把對山林川澤的管理、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作為「聖王之制」的內容,要求砍伐和漁獵必須遵守一定的時節,並規定相應的「時禁」期,以保護生物和資源。儒家認為,對待天地萬物,應採取友善、愛護的態度;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隨意破壞、浪費資源,就會損害人類自身。孔子說:「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孟子主張把人類之愛施於萬物。他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朱熹進一步闡發了愛物的思想,他說:「此心愛物,是我之仁;此心要愛物,是我之義。」儒家的生態倫理思想給今天的人們帶來有益啟示,那就是在發展經濟、開發自然、利用資源的同時,必須注意人與自然關係的協調,把發展經濟、發展科技與生產力同保護生態環境有機統一起來,把人類生活需要與生態環境運行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提高開發自然、利用資源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當前,我們解決資源短缺問題,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可以借鑑儒家所倡導的取用有節、物盡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態危機已成為全球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要在技術層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決人們的思想觀念問題。生態危機的實質是文化危機。人類要克服生態危機,繼續生存下去並進一步繁榮發展,就必須拋棄以人類為中心、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理念,反對盲目強調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對為所欲為地徵服和掠奪自然。在這個問題上,儒家主張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資借鑑的理論資源。

  當然,儒家生態倫理思想要和當代社會相適應,還需與當代生態倫理學和環保理念結合起來。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包含著諸多超越時空限制的合理內涵,這些符合客觀規律的成分不會隨時代和地域的變遷而過時;同時,儒家生態倫理思想也存在歷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們要根據當代中國、當今世界發展的實際需要,促進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資源。

  (作者為四川師範大學首席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29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會議|對話儒家與韋伯:儒家倫理抑制了資本主義發展嗎?
    在中國,這個論斷曾引發焦慮:既然儒家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這是否意味著只有拋棄儒家、引入韋伯所謂的新教精神,我們才能趕上現代世界理性化道路的末班車?它也招來質疑:先不談儒家能不能算作「儒教」,韋伯在論述儒家思想中大量論證細節本就有違史實,況且,莫非儒家不能和新教一樣自成一類現代化範疇麼?
  • 儒家經典思想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疏派別,作為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除了闡釋方法的差異而產生的不同認知之外,更為突出的是現實需求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在1840年之後遭受西方軍事和經濟雙重衝擊的社會環境下,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對於儒家在傳統中國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及未來中國發展中所能產生的影響之認知產生了重大分歧。除了我們所習見的認為儒家思想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一說法之外,對傳統儒家在「公」與「私」問題的理解也出現了巨大的衝突。
  • 儒家哲學思想與中醫學的關係
    但經孔子整理的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卻是儒家的經典,後世也以孔子為儒家宗師。儒家在漢初之前只是諸子百家中之一,並不佔統治地位。漢初統治者的治世哲學崇尚黃老哲學,信奉自然無為,這和秦朝暴政有一定的關係,漢高祖劉邦說,天下苦秦久已,故漢初統治者以道家老子的無為哲學治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散養天下子民,無為而治。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無論從自然界的存續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是人類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 仁愛思想的現代價值
    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名與會學者,就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歷史實踐、宗教向度和當代價值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一、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與會學者一致認為,「仁愛」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體現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價值。後世儒家學者對仁愛的具體義理不斷做出了新的詮釋,構成了儒家仁愛思想解釋史。
  • 試論儒家藝術理論的普遍意義與永恆價值
    「志道據德,依仁遊藝」,「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些儒家核心的思想、觀念,無不與儒家藝術思想、藝術觀念密切相關、水乳一體。儒家的藝術思想、藝術理論,具有普遍的意義和永恆的價值。特別是與西方近代以來割裂藝術與人生關係的自律論藝術觀相比,儒家所倡導的禮樂和合、依仁遊藝的藝術人生化、人生藝術化的思想,更突顯其非常寶貴的人類普遍意義與永恆價值。
  • 主客體關係的嬗變與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
    呂逸新、陳紅兵在《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撰文認為,主客體關係與生態倫理思想直接相關,主客體關係的嬗變必然會帶動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古代文化中,主體與客體主要是一種一體關係,人對自然採取敬畏的態度,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類生態倫理思想是潛在的、自發的。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其核心就是關於理想人格的塑造,簡而言之,即所謂的「內聖外王」四個字,這是中國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標準,也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內聖」是指在內在精神修養方面達到聖人的精神境界,「外王」則是在現實社會中建功立業,實現儒家「天下大治」的社會理想。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學術界關於儒道佛生態哲學、生態倫理,以及各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的內涵論述頗多,但關於如何克服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發揮其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現實作用的研究成果很少。如道家思想的主導傾向是「以人合天」,強調自然造化整體過程對人與萬物的主導作用;儒家雖然肯定人自身的主體性價值,但其突出的主體價值,主要是「贊天地之化育」,即實現自然造化整體的價值,以及人與萬物價值的共同實現,同樣是將自然整體的價值置於個體價值之上;佛教更強調個體與現象事物的虛假性,從存在的關係性、過程性、整體性的角度否定現實人生的存在意義。
  • 在崇尚叢林法則的當代社會,儒家思想是否已經過時了?
    儒家思想,曾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佔統治地位,其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則剛好與叢林法則相反。 換句話說,儒家思想裡的傳統美德和當代社會盛行的叢林法則是相悖的。 不知道大家在現實中是否經常遇到這樣的困惑和問題。 比如教育孩子,是告訴他遵從傳統美德,還是要遵守叢林法則呢?相信許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 影視鑑賞:電影作品的生態倫理意義研究,看完長知識了!
    所以,拯救我們的地球,改善我們所居住的生態環境,調整人類扭曲的生態倫理倫理觀念,電影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視。一、生態倫理學溯源   生態學和倫理學結合研究形成了生態倫理學。二者的融合是非常令人吃驚的。因此,電影的跨學科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當生態學與倫理學互相融合之後,它們的理論有輻射影響到各個學科,包括電影研究領域,電影的生態倫理研究也隨之興起,並蓬勃發展。   二、電影的生態倫理意義   電影作為一種因高科技的發展而生的大眾傳媒,通過一系列的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將人民大眾真實的生活與藝術審美格調融為一體。在宣傳生態倫理道德方面,較之於其他的宣傳方式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 妥建清:中國眼光,世界意義——中國哲學「主體」思想的現代價值
    中國崛起的事實以及文化自覺意識的顯現,致使探尋中國哲學文化的歷史不僅是為了理解中國哲學的發展理路、彙編思想清單以期認識自身,而且更是以「中國的眼光,為人類目的」,藉由對中國哲學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來獲得方向感,尤其是在此不斷籲求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反思宰制中國傳統哲學主流的儒家「道德主體」觀,以此特殊性的中國哲學思想的闡釋來澄明時代精神,超克現時代的困境與危機,意義自然重大
  • 維吾爾族傳統生態倫理內容解讀
    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生態危機的加劇,生態倫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生活在新疆這個乾旱地區塔裡木一吐魯番盆地上的綠洲上的古老民族一維吾爾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了樸素的民族生態倫理。維吾爾傳統生態倫理是維吾爾族人與自然關係信仰系統與行為規範的集成。這種以「人與自然和諧 發展 」為要旨的生態倫理有效地規範約束了人們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促成了各個 歷史 時期所在地區的生態平衡。
  • 為什麼老莊思想深受中國老百姓的推崇,而儒家被詬病
    與此同時,為了在社會上立足乃至成功甚至達到更高人生境界,又誕生了以孔孟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為上至王侯將相,下至普通平民,處理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種可操作的社會道德準則,此外,還有西方傳入並融合了本土的佛家思想體系等等,其中又以老莊思想最受老百姓推崇。1.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既然儒家只獲得了古代聖哲「內聖外王」之道的「一察」,為什麼後世儒家會如此標榜「內聖外王」之道呢?顯然,後來的儒家不只是在「數度」方面傳承了「內聖外王」之道,也在義理方面進行了發展,不僅僅是「照著講」,也是「接著講」。
  • 儒家學說對於中國人性格的影響
    儒家學說由於與中國古代封閉的封建社會制度相適應,因而得到封建統治者的青睞而得到大力推崇,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的主流,它也曾為社會的進步起到過重要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國人的性格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近四十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概略
    總結這段歷史,對於我們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進當下和未來的中國倫理道德史書寫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1.地域格局。近40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格局,亦即比較集中的幾個學術地理板塊:第一,北京板塊,以羅國傑、陳瑛等為代表,出版有多種厚重的中國倫理思想通史類著作及其他著作。
  • 司馬遷政治思想是屬於儒家還是道家?
    從《史記》中看出,他對儒、道二家的推崇比比皆是,如果單純地從某一方面摘取資料,證明其說,他是道家亦是儒家,這是長期以來形成他的政治思想是屬於道家還是儒家之爭的根源,小編本次就來解析一下司馬遷。綜合分析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流露和反映,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既不屬於道家,也不屬於儒家,但對儒、道二家都有所繼承和吸收,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政治思想體系。先說司馬遷與道家。道家,從歷史的意義說,稱為「老學」;從時代的意義說,稱為「黃老」;從學術的意義說,稱為「道家」。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道家的演變。在先秦時的道家,其代表者是老子、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