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建清:中國眼光,世界意義——中國哲學「主體」思想的現代價值

2020-12-05 西安交大新聞網

中國崛起的事實以及文化自覺意識的顯現,致使探尋中國哲學文化的歷史不僅是為了理解中國哲學的發展理路、彙編思想清單以期認識自身,而且更是以「中國的眼光,為人類目的」,藉由對中國哲學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來獲得方向感,尤其是在此不斷籲求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反思宰制中國傳統哲學主流的儒家「道德主體」觀,以此特殊性的中國哲學思想的闡釋來澄明時代精神,超克現時代的困境與危機,意義自然重大。

中國儒家哲學文化素以人格修養為中心,強調「成德」的觀念。它認為個體道德的成就並非依託純粹知識的記誦,而是有賴涵養體認的修身工夫才能實現。《周易》揭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踐行「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教,而儒家經典《大學》則更是完整提出以人格修養為中心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宋一代,儒家哲學文化的集大成者程朱理學,作為一種深具創造性和革命性的學說,不僅旨在重建宋代知識、思想、信仰的新秩序,而且要求個體由對學問、知識的追求升華為成聖目標的期許,深具內在超越的精神。但惜乎科舉制度最後異化了知識和權力的關係,以致知識成為權力的話語,而權力也成為知識的權力,權力與知識的交換雖然賦予士人中心的地位,但是鈍化了思想所具有的批判力與創造力,致使思想逐漸淪為知識性的文本,知識文本則日益變為文字符號,儒家內在超越的精神幾被遺忘。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言:「當一種本來是作為士紳階層以文化權力對抗政治權力,以超越思想抵抗世俗取向的,富於創造性和革命性的思想學說,進入官方的意識形態,又成為士人考試的內容之後,它將被後來充滿了各種世俗慾念的讀書人複製,這時,它的本質也在被逐漸扭曲。」及至陽明心學的興起,高揚「心即理」與「知行合一」之說,覺民行道重釋了儒家的成德觀念。如是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表明,傳統儒家一貫強調主體自身的心性修養,最終意在成就超越訓詁、考證等「小學」之技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此意義上,儒家哲學文化念茲在茲於一種「生命的學問」,而不是知識之學。無論是孔子「攝禮歸仁」進而強調「仁者愛人」,還是孟子標舉「捨身取義」,抑或是宋明儒家倡言「天地之性」「本然之性」與道德本心,其都是將「成德」作為切己體道的核心的。

不同於軸心時期外向超越的文化類型,中國儒家文化走向有限之中追求無限的內在超越之維,「成德」之路定向於主體自身,「成德由己」而不是乞靈於神秘他者,道德律令的正當性和權威性不是仰賴於天啟或神佑,而是繫於內在主體的良知之中,通過個體的踐行達成自律的個體人格,道德主體意識十分明顯。《大學》「八條目」要求以「內聖」的道德修養為基石,然後成就「外王」的功利事業。而儒家士人修身的要求在於以聖人人格為依歸,反諸己身省察人格之中的幽暗面向,不斷超越自我而趨向理想人格之境。儒家文化力主理想人格的實現依靠主體自身,深具人文精神,但此種人格的形成並非通過「脫離紅塵」的出世頓悟,而是「在世界之中」——通過入世實踐才得以「踐形」。作為人之價值和實現的「踐形」,其不斷展開的過程即是對自我生命與價值意義的肯定,它並非出世的高蹈,而是入世「現有」之中的實踐功夫。因之,儒家的入世生活成為無法迴避的「此在」,這就決定儒家的「成德」之路應是趨向內在的超越之途。而在此內向超越之中,儒家崇高人格的懸設,正是要召喚現實困境中的士人,積極進取而有所作為,成為真、善、美兼具的道德君子。有宋一代關學代表張載「躬行禮教」,有明一代心學代表王陽明力主「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王學傳人劉宗周特標「證人主義」,提倡「慎獨」,如是種種皆是強調「道德主體」,反躬自省挺立主體意識,來顯豁人性之善,透視人性之惡,進而克制與提升自然之性,成全人之本然的倫理至善。儘管成就本然之我並非自然之事,需「百死千難」的涵養修行功夫,但儒家成德目標的懸設卻召喚著士人,積極於道德向上的進路,不斷反躬自省,肯定主體的責任擔當和超越境界的追求。

在此意義上而言,「道德主體」意識已成為中國哲學文化的特質,歷久而彌新。杜維明先生指出,新人文精神不應限於西方啟蒙主義的視域,而應包容傳統儒家和諧、道德主體意識所彰顯的責任擔當等思想。還有學者亦指出:「只有『具體否定』才能完成文化超越的任務,使中國文化從傳統的格局中翻出來,進入一個嶄新的現代階段。『具體否定』包括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和發揮中國文化中那些歷久而彌新的成分,例如『道德主體』『和諧意識』……」

而深度挖掘中國儒家文化「道德主體」的思想,藉此彰顯和提升人的內在道德主體性與責任擔當意識,業已成為現時代急迫而重要的議題。就現時代而言,消費意識形態依託市場經濟的物質力量日益肯定個體欲望的正當性,以致於消費文化的符號象徵意義被無限放大,商品消費的物慾意識以「自由主義」的消費幻象日益遮蔽了人的精神家園,不斷齧噬著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不斷走向物化,即便是以弘揚真、善、美為己任的大學文化形態也在消費風潮的侵襲下日漸遠離精神生產的澄明之境。大學師生的日常文化生活變得更加「消費化」,尤其是師生之間正漸漸失去孔子所認同的「與點之樂」的其樂融融的情感和諧關係,而是逐漸變成「消費化」的功利關係。而此種「消費化」不只是不斷消費生產出來的各種商品,而且意味著日益消費長期形成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進而出現價值、情感的商品化、「幸福額度」的宣傳、日益頻發的「馬諾現象」等「道德危機」現象。職是之故,確實應該冷靜反思中國文化的「道德主體」觀念了。

在此意義上,「傳統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並非截然對立而難以融通,吸取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歷久彌新的成分業已成為再中國化的主要內容。這既是一種文化的自覺,更是一種文化的自信。中國在實現「經濟自信」之後更需要中國文化發揮至為關鍵的作用,文化既是一種穩定性的精神性存在,其通過知識體系的教化、價值觀念的內化等凝聚人心形成廣泛而和諧的共同體,於此意義上反思中國歷史,中國政治結構的代變時或不斷,但中國文化的結構卻基本穩定,文化也成為國家軟實力的表徵,尤其是深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的挖掘與輸出,不僅旨在讓優秀的中國文化成為世界的公共財富,而且也重塑了中國文化大國的形象,不斷豐富「中國製造」的內涵,傳播中國的好聲音,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傾聽和理解中國。當然,這既不是某種民族主義者的激情吶喊,發願以重新解釋「線裝書」來抵抗「機關槍」,也不是某些自由主義者所倡言的「西風壓倒東風」,重新檢討中國古人、成為文化殖民主義的代言人,而是從中國出發,為世界的目的,真正探尋中國文化是否可能、何以可能為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經濟、社會乃至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正如陳來先生所期許的:「我們將面對改革不可逆轉的進程中重建民族精神、重建價值體系的巨大現實課題,『振興中華』將從科技的振興、經濟的振興走向包括精神的振興在內的全面的振興。在現代東亞文化的振興中,中國文化將要重新擔負起精神創造的責任,事實上,這也是東亞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期望。」誠哉斯言!

個人簡介:妥建清,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研究領域為哲學美學、文藝美學。主要圍繞中西審美文化史,長期致力於頹廢與審美現代性批判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為頹廢審美風格與晚明中國現代性、西方頹廢觀念史等,研究成果不僅為中國審美文化史提供了新穎的個案與斷代學術成果,具有獨特的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意義,而且探尋以中華審美精神來超克西方頹廢審美困境之道,藉此「中國眼光,為世界目的」,闡發中國美學的現代價值。曾入選西安交通大學「青年拔尖人才」(A類),獲得西安交通大學首屆「十大學術新人」榮譽稱號等。近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青年項目等多項。在《哲學研究》《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哲學動態》等CSSCI源刊發表論文30篇。人民出版社出版專著《頹廢審美風格與晚明現代性研究》。其研究成果曾獲得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等。

相關焦點

  • 論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作者楊文彬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生命哲學一直佔有主流地位。中國的生命哲學認為,生命是一切存在的源泉。關注生命哲學,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體會哲學思想的魅力,追求思想和精神的提升,這在當下具有重要的意義。
  • 吳向東:中國價值哲學四十年
    ②主要代表作有李連科的《世界的意義———價值論》(人民出版社,1985)、李德順的《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王玉樑的《價值哲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袁貴仁的《價值學引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等。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而在中國,普遍來說,在科技與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大眾對西方哲學還缺乏了解。所以請李猛老師首先談談西方哲學對現在的中國社會有怎樣的意義。李猛:我在課上也對學生們講過這個問題,中國對西方哲學思想的關注,主要是因為中國進入了現代社會。
  • 仁愛思想的現代價值
    由中國人民大學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主辦的「國際儒學論壇・2008」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行。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名與會學者,就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歷史實踐、宗教向度和當代價值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一、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與會學者一致認為,「仁愛」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體現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價值。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新加坡]賴蘊慧著,劉梁劍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3月第一版,35.00元  自胡適先生寫《中國哲學史大綱》以來,有關中國哲學的導論或教材便層出不窮。而在中國大陸本土的教材中,你很難找到對外語世界中國哲學最新研究的引用。原因是,中國學者普遍缺乏用多種外語與海外中國研究學者對話乃至論辯的能力,久而久之大陸中哲界越來越像一個自說自話的小圈圈。在這種情況下,將海外中國哲學研究的成果融入對中國哲學的導論作品中,就成了在新時代促進東西方學界就中國文化而展開對話與合作的基礎。
  • 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李達哲學思想研究
    李達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乃至整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少有的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術大師,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眾多領域都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是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最早探索者和奠基性人物,他的《現代社會學》《社會學大綱》《經濟學大綱》《社會進化史》《貨幣學概論》《法理學大綱》《〈實踐論〉解說》《〈矛盾論〉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原標題:《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圖為《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供圖「以傳統漢字為標誌的觀念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中國歷史生命與文化生命的獨創性價值。」《漢字中國》主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22日在《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上表示。
  • 孫曉春: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傳統政治思想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在世界的傳播,中國思想界和理論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我們所使用的許多概念都是傳統政治思想中不曾有的。即使是古代中國人所習用的一些術語,在近現代的語境下也有了較之以往不同的意義。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當今的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研究,在一定意義上是用從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引入的話語對傳統政治思想進行重新解讀。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價值哲學研究:問題與出路
    國內價值哲學非常關注價值本質的研究,提出了價值關係說,把價值界定為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係。研究價值本質不可避免地受存在論思維方式的影響,表現出理論哲學的特徵。實際上,「價值」是一個評價用語,雖然有涵義,但沒有指稱,即不指向任何現實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事物,因此探討「價值是什麼」是沒有意義的。
  • 對中國佛教哲學內涵的全面探索
    著名學者黃心川認為,這本書總結了解放以後乃至近現代研究佛教義理的歷史經驗,從中國文化的宏觀角度,探討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精髓,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佛學研究家湯用彤、呂澂、陳垣、任繼愈等的優秀傳統,「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和角度對中國佛教哲學做了全新的解釋,堪稱我國佛學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力作。」
  • 海德格爾質疑西方現代理性主義,「親近」中國傳統思想求變創新
    但是,西方哲學就是從古希臘開始,就覺得「存在」是一種永恆不變的「存在者」,哲學的目的就是要認識它,找到它。找到這個不變的本質之後,我們就能理解人本身,理解整個世界,並且最終控制和主宰世界。所以,海德格爾晚年認為,這就是西方技術社會的思想根源。技術的本質就是我們先把世界認識清楚,然後就能夠控制它。
  •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現代思考
    在此之後,我們將視角回到現代,結合思想本身特點來探討儒法道的現實意義、落後性及需要修正的部分,進行全方位的反思與借鑑。最後是本文的落腳點,即提出在中國現代政治體系的設想——建立現代社會領導體系、社會支持體系與社會穩定體系的三位一體,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克服三大障礙。 一、 引言 1.從文化談起 何謂文化?
  • 現代科學發展與中國古代哲學思維
    2012年世界科學界發現並證明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boson)」的存在之後,科學與哲學的關係的話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從而出現了2013年北京大學黃鐵軍教授與湯一介教授之間的一場對話。     黃鐵軍先生是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教授和數字媒體研究所的所長,湯一介先生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的資深教授、知名的研究中國哲學史的專家。
  • 《塔木德》釋經:列維納斯哲學思想的異質性資源
    《塔木德》釋經:列維納斯哲學思想的異質性資源 2020年08月17日 09: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鍾美婷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哲學眼光再看紅樓 新銳汪宏華重解名著
    就像他自己說的,哲學能讓自己的思想新陳代謝,往往寫了幾十萬字的文稿,真正有價值的只有最後幾萬字。他對很多作家、學者拼命地為自己過去作品的缺陷辯護很是不解。古人尚且英雄不提當年勇,更何況知識變化一日千裡的資訊時代。時間會讓一切相對真理成為過去,作者應該比讀者先一步用更完善的作品將過去的錯誤或平庸淘汰掉。他常說人的一生最後能剩下幾句話、幾個公式流傳下去就很有價值了,自己據理力爭是沒有用的。
  •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 推動構建新型中國與世界關係
    習近平外交思想強調樹立世界眼光,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加國際事務,為全球發展作貢獻;習近平外交思想以共建「一帶一路」引領國內發展與國際互利合作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繫起來;習近平外交思想始終堅持和平發展,這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自覺;習近平外交思想強調大國要承擔更多的義務,作更多的貢獻。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局限性及其克服給予了深刻的唯物主義的理解。弗洛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家,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批判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異化等問題,並基於此提出拯救人類社會的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弗洛姆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價值。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直到1982年,金重遠對這部書進行重新校訂和補譯,最終以《現代西方史學流派文選》(15)之名出版。這部譯文集涵蓋的歷史哲學流派範圍甚廣,涉及如狄爾泰、梅尼克、雷蒙·阿隆、波普爾、比爾德、克羅齊等思想家的重要篇章,在今天依然具有較高的參閱價值。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在以反傳統著稱的20世紀西方哲學中,無論是英美哲學還是大陸哲學都對康德青睞有加,對他的研究甚至超過任何一位古典哲學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學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何在? 康德對哲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過人們更多地關注康德對形上學的批判和他的認識論思想,而往往忽略了他的形上學情懷,我想更進一步突顯其哲學中的這一方面。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今天看來,中國道路的成功不僅已被時間和實踐所證明,而且更從當今中西方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對比中得到證明。從時間檢驗上看,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持續了40年,而且相對世界經濟而言中高速的增長還在繼續,中國發展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在世界現代經濟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40年這樣的時間長度足以說明一個事物存在發展的穩定性、規律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