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2020-12-08 河北頻道

原標題:《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圖為《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供圖

「以傳統漢字為標誌的觀念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中國歷史生命與文化生命的獨創性價值。」《漢字中國》主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22日在《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上表示。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為該叢書作序,他認為《漢字中國》不是研究中國文字的學術叢書,而是在文字研究基礎上通俗地講述中國文化哲學體系中一批重要觀念的著作,力圖將以漢字為單位的基本觀念及其承載的哲學意涵發掘出來的創新之作。

許嘉璐提出,立足本土哲學思想和文化基因的詮釋方式,有助於「消解中國哲學與文化之雙足只穿西方哲學之鞋履所帶來的誤解、困惑與尷尬」。通過對中國哲學與文化的認知和體驗,可以明了並深化對這些漢字形音義的來龍去脈、衍生變異,以及遺存、滲透在現代漢語詞彙中的文化基因的認識。

據曾振宇介紹,《漢字中國》叢書將從漢字中選取100個基本字詞、觀念,梳理每一個觀念的內在邏輯及其演變軌跡,將橫向哲學詮釋與縱向歷史梳理相結合,闡發中國本土文化觀念的精神內蘊及其獨創性價值,每一個觀念單獨編寫成一部書。

「觀念的冒險也是哲學的冒險、思想的冒險,觀念客觀地呈現在經典文本中。」曾振宇表示,如何還原觀念的內涵及其在特定文本中的位置,需要對文本中出現的基本觀念作出全面釋讀,這是應用觀念史視域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工作。唯有如此,人們才能真正理解經典歷史文本所要表達的哲學的、思想的世界及其背後古典的、經驗的、歷史的世界。

陝西師範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丁為祥認為,該叢書是觀念的歷史,是保持中華民族智慧具體特徵的範例,無論對研究中華文化還是初學中華文化的人都具有雙向的導向作用。

「具體的智慧絕不局限於具體的角度本身,而是有其普遍性的蘊含。」丁為祥說,書籍將重要概念從其產生、歷史演變,系統地搜集出來,其參照系是當下,人們能從一個字的角度看清民族的歷史腳步,也可以回檢歷史腳步的方方面面。

據悉,《漢字中國》叢書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和華夏出版社聯合推出,第一輯於2020年出版,包括《仁》《智》《禮》《義》《信》《忠》《孝》《廉》《命》《誠》共10本書。

相關焦點

  • 沒有哲學的國度——胡適,經學壓制了哲學的發展,中國只有思想!
    但是在近代,中國的很多文人卻對傳統的哲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疑問。雖然胡適先生在中國哲學方面樹立了很多學術典範。也確立了很多標準,建立起了一套哲學化的體系。第一次將中國的很多傳統思想納入了哲學體系當中。但是其間的分歧與疑問,甚至連胡適本人也沒能完全一一解答。胡適建立的中國哲學的學術典範和哲學化的體系,並不是由其一人單獨創建的。
  • 用建築詮釋哲學_中國建設新聞網
    思維是人類的天性,求知是思維的運動,而哲學是求知的方法與思維的追求。在哲學概念中,事物的基本構成都會由不同的理念去詮釋,並形成特定的思想體系,這就是「主義」。哲學並非是「形而上」的,在理解各種「主義」時,我們總能找到將其「可視化」的方法,建築就是其中之一。自然主義建築是空間的哲學。
  • 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在寶雞舉行 專家學者共話關學思想
    寶雞資訊網訊(記者 惠耀輝)12月13日下午,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2020年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在眉縣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西北大學主辦。
  • 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離不開本民族的根文化,因此,在試圖解答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何能根植於中國時,本文謹以中華傳統文化根源為切入點,通過分析馬克思理論核心的物質本元、辯證法以及三大規律入手,解析馬克思主義能夠實現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望其能夠成為解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參考元素之一。
  • 論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作者楊文彬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生命哲學一直佔有主流地位。中國的生命哲學認為,生命是一切存在的源泉。關注生命哲學,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體會哲學思想的魅力,追求思想和精神的提升,這在當下具有重要的意義。
  • 單子論與漢字:萊布尼茨與中國
    如今提到那段歷史,很多人會誇大萊布尼茨對中國的痴迷,事實上,萊布尼茨跟當時的歐洲很多人一樣,對中國更多的基於想像,認識僅限於傳教士的間接描述,但通過這種間接轉述,萊布尼茨對中國特別是中國文化的認識,在當時的歐洲是非常深刻的。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從推古朝(公元6世紀到7世紀)開始,日本正式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接受儒釋道等思想,漢字正是其媒介。中國文字傳入日本之前的許多年,當地人已經生活了很久並有自己的語言,只是沒有文字。中文傳去以後,他們用漢字的發音來標他們說的話,他們對於漢字的理解也是按照他們自己的習慣來的。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符號學體系
    而中國的符號學研究則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展開。儘管如此,我國在符號學研究方面的迅速發展和進步不可小覷,無論從「質」的方面還是從「量」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科技水平的躍升及全球地位的提高,中國符號學者也應不斷追趕國際潮流,堅持引介與本土化齊頭並進,在蘊含豐富符號學內涵的中華文化土壤中建立起獨樹一幟的中國特色符號學體系。
  • 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
    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禪宗本是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哲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將嚴密並且富有推理的佛教教義變化為靠個人直觀把握的邏輯.禪宗主張「自立本願」,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等簡單易行的特點.傳統佛教講究「念佛讀經」,而禪宗更講求實踐,除了坐禪修習外,還講求「作務」,包括砍柴,打水,掃地,種田等,以勞動作為最佳的修習方式.禪宗思想本身具有的這些屬性適應了日本文化的諸多特徵
  • 【思想中國】謝地坤:外國哲學研究七十年回顧與展望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貞元六書》,金嶽霖的《論道》《邏輯》,熊十力的《新唯識論》《體用論》等,都是在西方理性思維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研究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為中國哲學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在1957年之後,由於受到前蘇聯教條主義的影響,哲學研究被定於一尊的僵化思想和學術政治化所束縛,不僅與中國本土的傳統哲學和文化的斷裂情況加重,而且與國外學術交流也基本停止。在左傾思想指導下,我們不再繼續原先正常發展的哲學道路,而是盲目模仿前蘇聯的做法,在哲學教育和研究方面照搬日丹諾夫模式。
  • 和合思想:中國方案的文化淵源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識,和合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精髓。當今世界面臨諸多重大問題,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世界發展提供了重要方向。作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生生不息的生命體,和合思想是其源頭活水之一。弘揚和踐行和合思想,根據時代特徵確立和合系統思維,對於中國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
  • 了解漢字,才能了解中國,它是中國人的驕傲,漢字的優勢是什麼?
    在亞歷山大徵服埃及以後,政府的官方文字是兩種,一種是古埃及文,一種是希臘字母拼寫的口語,兩種文字混合使用了好些年,最終弱勢文化被強勢文化取代,古埃及文字消亡。中國漢字背後蘊藏的秘密是:中國文化的強勢。無論少數民族入侵,還是融合,他們的文字早已被歷史擯棄,漢字卻延續至今,地位無可動搖。漢字的優勢第一、漢字是單音節字。
  • 32600多個「會呼吸」的漢字開啟「穿越時空的對話」
    【環球網文化頻道報導】32600多個「會呼吸」的漢字,如瀑布、如光束,從北京中糧廣場中庭16米高空傾瀉而下,氣勢磅礴,光影變幻。這件名為《穿越時空的對話》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是由藝術家王麗華傾力打造、可口可樂「中國字·在乎體」文字特展的眾多參展作品之一。
  • 親近本土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上海陝西四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親近本土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上海陝西四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有聲有色新華網  作者:吳宇、許祖華、吳曉穎  2020-11-15 在四川省彭州市城鄉接合部的天府路小學,每個周四下午,學校曲藝社團活動室都會傳出宛轉悠揚的川劇練唱。
  • 聚焦數學哲學前沿爭論透視數學文化歷史價值
    原標題:聚焦數學哲學前沿爭論透視數學文化歷史價值   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數學哲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哲學系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聯合主辦的「2013年數學哲學與數學文化研討會」,近日在北京大學召開。
  • 坤鵬論:語言是思想的邊界 哲學最難是語言(下)
    文字的藝術性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書法藝術,不管是漢字,還是字母文字。當然漢字因為屬於象形文字,更具有承載藝術的空間,所以,書法成了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語言呢。
  • 淺談唐代宮廷大象,有哪些文化影響?傳統哲學思想,道教與佛教
    導語:淺談唐代宮廷大象的來源,分布,用途,大象文化的影響,與傳統哲學思想、道教、佛教都有影響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將觀眾的目光帶到了繁華瑰麗的唐朝,我們藉助這個話題來淺談一下唐朝的大象。唐朝儘管有少部分地區有獵食大象的行為,但是總體上是十分崇拜大象的,大象對唐朝的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佛教、道教以及傳統哲學思想中都少不了大象的身影。筆者試圖從傳統哲學思想、佛教、道教來闡述一下唐朝大象文化影響。
  • 文化哲學面向現實的方法論視域
    作者:胡長栓(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教授)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體現,也是道路、理論、制度自信能夠根植於人們內心的深層動因。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
    圍繞新文科建設發展、智能時代的哲學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轉化、新文科視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學技術哲學與倫理、文化自信與當代文化構建、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等議題,專家進行了深入研討。創新的現實依據是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創新的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理論升華;創新的理論指導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新的底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新的成果是問題導向的現代哲學科學學科體系;創新的目標是解決中國和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
  • 妥建清:中國眼光,世界意義——中國哲學「主體」思想的現代價值
    中國崛起的事實以及文化自覺意識的顯現,致使探尋中國哲學文化的歷史不僅是為了理解中國哲學的發展理路、彙編思想清單以期認識自身,而且更是以「中國的眼光,為人類目的」,藉由對中國哲學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來獲得方向感,尤其是在此不斷籲求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反思宰制中國傳統哲學主流的儒家「道德主體」觀,以此特殊性的中國哲學思想的闡釋來澄明時代精神,超克現時代的困境與危機,意義自然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