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是人類的天性,求知是思維的運動,而哲學是求知的方法與思維的追求。在哲學概念中,事物的基本構成都會由不同的理念去詮釋,並形成特定的思想體系,這就是「主義」。哲學並非是「形而上」的,在理解各種「主義」時,我們總能找到將其「可視化」的方法,建築就是其中之一。
自然主義
建築是空間的哲學。在老子《道德經》中有述: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意思是,用土和水來造器皿,有了器皿中的空間,方可盛東西;在牆上開窗戶來形成房間,有了四面牆壁圍起的空間,房子才可以住人。自然空間本就存在,而器物與建築,則是對自然空間的重新劃分。
自然主義者認為,世界上一切現象都可以用自然原因或自然原理來解釋和研究,追求絕對的客觀性。自然主義設計師可以把生活回歸自然,讓建築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而這個過程也是用自然解釋建築與生活。森林深處的簡單木屋、茅草為頂的田園農舍等都是典型的自然主義建築代表。如同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的一樣:「我願深深地扎入生活......以簡單最基本的形式,讓生活回歸到簡單、簡單、再簡單。」
結構主義
與自然主義崇尚的簡單相比,結構主義者認為,不同事物之間都存在相互關係。任何現象都需要在明白它們與其它現象的相互關係後才能被真正理解。其實「關係」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詞語。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都存在關係,種種「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歸納分類,形成邏輯化思維。結構主義正是對「關係」的研究與驗證。
結構主義建築元素的核心是「秩序」。當我們走進一間由多個房間組成的建築,房間排列的方式確定了建築的結構秩序,而房間的不同作用又確定了建築的功能秩序。在使用者層面分析,人的行為和交互是每個結構主義建築的出發點——不同單元的功能為在單元中的人們提供不同服務,而身處不同單元卻同在一個建築整體中的人們之間的行為也在時刻進行互相影響。在建築對人的行為影響這一層面上,建築與人都不是彼此獨立的,當人走入建築的同時,自身行為也成為了建築結構的目的。
融合主義
當前,全球化趨勢越發明顯,「融合」是文化發展的新符號。多種信仰、認知體系以及哲學主張都可以共存相通。這就是融合主義。
在建築領域,融合主義十分常見。著名的北大紅樓就是融合主義建築的代表:中式木窗和屋頂、西式紅磚牆體和羅馬柱共同構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大學是促進思想交流、文化融合的地方,而「兼容並包」也是對融合主義的完美詮釋。當然,融合主義不僅僅體現在建築的外觀上。利用新型建築材料(輕鋼結構等)配合新型施工方式(人工智慧、裝配式等)所構建的仿古建築已經成為不少城市建築群中靚麗的風景線。建築的融合主義有「表」、「裡」之分,卻是融合主義文化的直觀體現。
折衷主義
相比融合主義突出的「融合」,折衷主義強調融合後的「衍生」——它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固定的立場,而是把各種不同的思潮、理論整合在一起的思維方式。在藝術領域,折衷主義指借用多種視覺資源來創造出新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
如果融合主義建築風格是「兼容並包」,那折衷主義建築風格便可以被形容為「海納百川」。一座建築可以既包含古典主義風格雕塑,又有玻璃幕牆這樣的現代建築元素,同時還有巴洛克風格的屋頂、洛可可風格的曲面以及柔和的粉紅色牆體顏色。我們的城市中不乏這樣的建築,它們很難被精確地說出具體建築風格,但總能看到不同建築藝術的影子。
集體主義
集體主義,是主張個人從屬於社會,個人利益應當服從集團、民族和國家利益的一種思想理論。
集體主義建築或許是我們最熟悉的。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大批興建的外觀「方方正正」的住宅樓,就是典型的集體主義建築。它們大多為宿舍樓,同一棟建築內空間被整齊劃分,使每個人所享受的居住空間幾乎都是相同的。一座建築中共同生活的人們,就是一個集體。以解決市民住房問題為出發點而興建的宿舍樓長久以來一直為廣大群眾提供著服務,造型簡潔、避免建材浪費,這正是集體主義精神的象徵。
個人主義
有了集體主義,自然就有與之相對的個人主義。個人主義觀點認為個人利益應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強調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
對於一些造型獨特的建築,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帶有建築設計師個人主義風格」的作品。這些獨特的建築可以用解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風格來詮釋,但其創意往往來自設計師對建築本身的思考。
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即從感知具體到理知抽象,再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在那些帶有個人主義「標籤」的建築上,我們總能找到相應的建築風格來詮釋,而被「理知」的「抽象化」建築風格又總是來源於無數個對自然、社會和建築本身的感知過程與思考。集體主義建築與個人主義建築理念總是相悖的嗎?當然不是。當我們把集體主義理解為滿足集體的長遠利益,將個人主義視作注重個體的局部利益,就能發現兩者的對立統一。回到原點,其目的都是將人的思維具象化,以求知的本性追求建築的科學性,最終服務於人,雖囊括萬象但現於細微,這就是建築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