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築詮釋哲學_中國建設新聞網

2021-01-10 中國建設新聞網

思維是人類的天性,求知是思維的運動,而哲學是求知的方法與思維的追求。在哲學概念中,事物的基本構成都會由不同的理念去詮釋,並形成特定的思想體系,這就是「主義」。哲學並非是「形而上」的,在理解各種「主義」時,我們總能找到將其「可視化」的方法,建築就是其中之一。

自然主義

建築是空間的哲學。在老子《道德經》中有述: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意思是,用土和水來造器皿,有了器皿中的空間,方可盛東西;在牆上開窗戶來形成房間,有了四面牆壁圍起的空間,房子才可以住人。自然空間本就存在,而器物與建築,則是對自然空間的重新劃分。

自然主義者認為,世界上一切現象都可以用自然原因或自然原理來解釋和研究,追求絕對的客觀性。自然主義設計師可以把生活回歸自然,讓建築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而這個過程也是用自然解釋建築與生活。森林深處的簡單木屋、茅草為頂的田園農舍等都是典型的自然主義建築代表。如同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的一樣:「我願深深地扎入生活......以簡單最基本的形式,讓生活回歸到簡單、簡單、再簡單。」

結構主義

與自然主義崇尚的簡單相比,結構主義者認為,不同事物之間都存在相互關係。任何現象都需要在明白它們與其它現象的相互關係後才能被真正理解。其實「關係」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詞語。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都存在關係,種種「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歸納分類,形成邏輯化思維。結構主義正是對「關係」的研究與驗證。

結構主義建築元素的核心是「秩序」。當我們走進一間由多個房間組成的建築,房間排列的方式確定了建築的結構秩序,而房間的不同作用又確定了建築的功能秩序。在使用者層面分析,人的行為和交互是每個結構主義建築的出發點——不同單元的功能為在單元中的人們提供不同服務,而身處不同單元卻同在一個建築整體中的人們之間的行為也在時刻進行互相影響。在建築對人的行為影響這一層面上,建築與人都不是彼此獨立的,當人走入建築的同時,自身行為也成為了建築結構的目的。

融合主義

當前,全球化趨勢越發明顯,「融合」是文化發展的新符號。多種信仰、認知體系以及哲學主張都可以共存相通。這就是融合主義。

在建築領域,融合主義十分常見。著名的北大紅樓就是融合主義建築的代表:中式木窗和屋頂、西式紅磚牆體和羅馬柱共同構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大學是促進思想交流、文化融合的地方,而「兼容並包」也是對融合主義的完美詮釋。當然,融合主義不僅僅體現在建築的外觀上。利用新型建築材料(輕鋼結構等)配合新型施工方式(人工智慧、裝配式等)所構建的仿古建築已經成為不少城市建築群中靚麗的風景線。建築的融合主義有「表」、「裡」之分,卻是融合主義文化的直觀體現。

折衷主義

相比融合主義突出的「融合」,折衷主義強調融合後的「衍生」——它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固定的立場,而是把各種不同的思潮、理論整合在一起的思維方式。在藝術領域,折衷主義指借用多種視覺資源來創造出新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

如果融合主義建築風格是「兼容並包」,那折衷主義建築風格便可以被形容為「海納百川」。一座建築可以既包含古典主義風格雕塑,又有玻璃幕牆這樣的現代建築元素,同時還有巴洛克風格的屋頂、洛可可風格的曲面以及柔和的粉紅色牆體顏色。我們的城市中不乏這樣的建築,它們很難被精確地說出具體建築風格,但總能看到不同建築藝術的影子。

集體主義

集體主義,是主張個人從屬於社會,個人利益應當服從集團、民族和國家利益的一種思想理論。

集體主義建築或許是我們最熟悉的。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大批興建的外觀「方方正正」的住宅樓,就是典型的集體主義建築。它們大多為宿舍樓,同一棟建築內空間被整齊劃分,使每個人所享受的居住空間幾乎都是相同的。一座建築中共同生活的人們,就是一個集體。以解決市民住房問題為出發點而興建的宿舍樓長久以來一直為廣大群眾提供著服務,造型簡潔、避免建材浪費,這正是集體主義精神的象徵。

個人主義

有了集體主義,自然就有與之相對的個人主義。個人主義觀點認為個人利益應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強調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

對於一些造型獨特的建築,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帶有建築設計師個人主義風格」的作品。這些獨特的建築可以用解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風格來詮釋,但其創意往往來自設計師對建築本身的思考。

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即從感知具體到理知抽象,再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在那些帶有個人主義「標籤」的建築上,我們總能找到相應的建築風格來詮釋,而被「理知」的「抽象化」建築風格又總是來源於無數個對自然、社會和建築本身的感知過程與思考。集體主義建築與個人主義建築理念總是相悖的嗎?當然不是。當我們把集體主義理解為滿足集體的長遠利益,將個人主義視作注重個體的局部利益,就能發現兩者的對立統一。回到原點,其目的都是將人的思維具象化,以求知的本性追求建築的科學性,最終服務於人,雖囊括萬象但現於細微,這就是建築的哲學。


相關焦點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原標題:《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圖為《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供圖「以傳統漢字為標誌的觀念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中國歷史生命與文化生命的獨創性價值。」《漢字中國》主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22日在《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上表示。
  • 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在寶雞舉行 專家學者共話關學思想
    寶雞資訊網訊(記者 惠耀輝)12月13日下午,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2020年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在眉縣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西北大學主辦。
  • 中國哲學發展成就與時代擔當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哲學學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重視以科學的眼光批判分析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傳統中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因素得到深入發掘,從一般思維規律的角度對中國哲學的基本特質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揭示。同時,著重從理解中國革命的視野出發,重新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找中國革命的文化前提,探討中國哲學的邏輯演進歷程。改革開放以來,原汁原味地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國哲學研究的主要趨向。
  • 衝破西方「審美霸權」 紅旗H9詮釋東方設計哲學
    西方世界掌握著「審美霸權」,從建築設計到時裝設計、從工業設計再到家具設計.....如果對美的標準都要由來自地球對面的設計師來定義,那對於我們這片大陸上的設計師或許還真有點悲哀。汽車設計領域同樣如此。不可否認,西方汽車工業起源比東方國家要早,在設計理念上也更加偏向「西方思維」。
  • 會議|哲學之用:第一屆「哲學與管理」全國高峰論壇
    為探「哲學之用」究竟,推動管理理論邁向新境界,2020年11月14日,來自全國各高校、研究機構的3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安徽宣城,參加由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智慧研究院、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主辦,安徽宣酒集團承辦的第一屆「哲學與管理」全國高峰論壇。
  • 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原標題: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任務,指出了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 「三大體系」建設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邁向未來
    近三年來,哲學社會科學界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引,努力進取,積極開拓,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為己任,以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宗旨,學科體系不斷健全,學術體系不斷完善,話語體系不斷增強。  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論述,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方針。
  • 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原標題: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3月3日至15日,21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肩負莊嚴使命,齊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積極議政建言履職盡責,充分發揮了人民政協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大會剛一閉幕,本報記者即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副校長黃浩濤。
  • 用英語撰寫中國哲學
    馮友蘭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講中國哲學的講義經過整理,就以《中國哲學簡史》為名,由美國麥克米倫公司出版。  就文化背景來說,《中國哲學簡史》原是講給西方人的。面對對中國哲學比較陌生的聽眾,講授紛繁複雜、源遠流長的中國哲學,確實有很大難度,非大家難以勝任。馮友蘭對此有高度自覺:「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 評估建築結構 廣西文化藝術中心接受風洞「吹風」-廣西新聞網
    廣西文化藝術中心效果圖 評估建築結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廣西文化藝術中心接受風洞「吹風」     廣西新聞網日前,廣西文化藝術中心的建築模型順利完成風洞試驗,實驗所得數據對今後該建築的建設至關重要,將幫助其承受自然界中的強風吹襲,防止出現「強風掀頂」等情況出現。     廣西文化藝術中心項目作為廣西南寧新地標建築,外形獨特、形態優美、設計新穎,且屬於大跨度型鋼結構建築,需採取風洞試驗方式對屋面及幕牆測算得到可靠、合理的風荷載設計取值。目前,廣西文化藝術中心項目正在開展基坑支護工程施工。
  • 西方法哲學研究前沿述評
    法律詮釋學   法律詮釋學也是受當代西方哲學尤其是當代歐陸哲學的影響而產生的,其哲學根源和理論基礎是哲學詮釋學。在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等人所創立和發展的哲學詮釋學影響下,法律詮釋學頗為興盛,成為詮釋法律的一種重要方法。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呼喚「術語的革命」
    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話語體系是思維能力、理論水平、精神風貌的載體,關係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功能執行和國際影響力。從術語詞典的編纂看,《爾雅》《釋名》等這些具有術語義類彙編和百科詮釋性質的詞典,反映了先民對術語分類的認識和對客觀事物的邏輯分類。按意義相關給術語分類別的辭書編撰方法,也為後世類書的編纂提供了借鑑。唐代以後出現了許多雅書、類書等術語學著作,如《通雅》《通俗編》《藝文類聚》《淵鑑類函》《作文類典》等均有代表性意義。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集中體現,也是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發展影響最深遠的當代中國哲學觀念,它集中表達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實事求是出自中國古代的典籍,原本是指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毛澤東用這一成語概括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
  • 向世界一流邁進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科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急需各方面建設人才之時,哲學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為全國高校與科研機構培養了大批教學研究人才,堪稱當代中國哲學教學與研究的「工作母機」。以傳承創建一流學科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成立;1986年,教育部批准哲學系設置倫理學本科專業,1999年設置宗教學本科專業;2005年,哲學院正式組建;2019年,人大哲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倫理學專業入選北京市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 中國哲學中的體用義
    摘要:體用論在中國哲學中運用甚廣,是儒、釋、道三家共同使用的思想範疇,然體用這對範疇在傳統的哲學文獻中仍有不同的指義。為了清楚地了解體用論的淵源及使用,現簡要梳理哲學史上重要學者對"體用"範疇的使用,並考察其中有何不同的強調與轉變。
  • 學術| 中國哲學英譯的理論與實踐——從一次哲學翻譯(中譯英)工作...
    文末所載,即是三位學者的筆談稿:葛四友,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志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朱姝,北京建築大學文法學院講師。 鬱振華: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我們的「哲學翻譯(中譯英)工作坊」開始了!我先說個開場白。我想從最近我們全情投入的學科評估說起。
  • 《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出版
    國外學界對中國哲學研究展開了持續深入研究,論著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研究成果和方法論等都值得重視。清華大學丁四新教授等著《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近日由浙江大學出版,引起學界關注。此前我們曾就他主持的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出土簡帛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請教,近日我們就《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撰寫和出版情況請教了丁四新教授。
  • 「2020年中國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學術年會」通知
    新冠病毒疫情是一個試金石,對世界各國首腦和各國制度在關乎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的態度上都是一個考驗;新冠病毒疫情再次牽動全球對生態危機和生態文明關係的反思,再次牽動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在世界文明轉向中的歷史和邏輯的詮釋,再次牽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和對世界生態文明貢獻的回顧。
  • 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李達哲學思想研究
    二、對唯物史觀中國化的理論建構   李達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目的,是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造中國、探尋和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這突出地體現在李達對唯物史觀中國化的理論建構上。例如,在社會主義理論方面,早在建黨前後的思想論戰中,他就曾依據唯物史觀論證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完全適合於中國;新中國成立後,他致力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一般規律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特殊規律的研究,成為後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理論前奏。在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方面,他運用唯物史觀對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作了深入剖析。
  • 從細節入手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從細節入手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2020年05月18日 09: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宇燕 字號 內容摘要: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