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2021-01-10 網媒大咖楊文彬

作者楊文彬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生命哲學一直佔有主流地位。中國的生命哲學認為,生命是一切存在的源泉。關注生命哲學,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體會哲學思想的魅力,追求思想和精神的提升,這在當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其哲學思想源遠流長,並經過了歷史沉澱和時間檢驗。中國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孔孟精髓、民族智慧,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是對諸多生命智慧的充分展現。如今,人們對生命有了更多新的認識,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自然的主導和社會的主體被人代替。西方哲學認為,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生命具有思維意識和行動能力,這也是生命逐漸提升自己適應社會和自然能力的表現,也意味著生命哲學將成為重要的關注點。

一、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特點

西方各國已經普遍存在生命哲學,法國、德國等在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就已廣泛傳播,它的存在,也是抗爭唯物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表現。生命哲學的核心思想是競爭,它歸納總結了生命的產生、發展以及規律。生命哲學讓人們深入認識到生存環境殘酷的一面,並提升自身以適應、改造社會。所以,生命哲學是唯物主義的,它有客觀、理性的特點。第一,世界的本質特徵就是生命,生命哲學家認為生命是一切存在的源泉,在探索自然科學的過程中,生命是一種物質,慢慢轉化成生命自身對生活的感知和體驗,這一過程的出現源於生命對自身情緒的激發,可以讓人抒發情感和能量;第二,與經歷和理性相比,生命哲學更注重情緒和生命。生命哲學在世界觀方面與傳統哲學不同,傳統哲學認為,世界的基礎是生命精神和物質,它是在靜止中探究世界本源。生命哲學則不然,它認為世界的根源是世界中來回飄蕩的活的生命體,中國的生命哲學認為,生命的精神意識與組織器官是相互統一的。首先,自然生命與中國哲學的聯繫。生命的基礎是自然生命,物質基礎精神生命和物質基本的形成需要自然生命作為基礎和前提。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和諧並存,在一定程度上仰賴中國哲學思想,在實際生活存在的各項思想活動中,都體現著中國哲學思想的形式。在正確思想的指引下,人的狀態會更加閒適,在這種狀態下,會更加容易接受哲學思想。而且,哲學思想也會滿足人的理想需求,實現了理想,人們就會心情愉悅,幸福感也會隨之增加,精神能量因此增強,自身壓力得以減輕,正能量更加充沛。換言之,正確的哲學思想會讓人緩解疲勞、減少壓力,保證人們身心健康。如果沒有正確思想的指引,個體生命的成長和健康必然會受到影響。

二、中國生命哲學對當

今社會的啟示

中國哲學思想中的生命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具有增強人民思想認同、強化國民綜合素質、刻畫人民生命觀意義深遠。近年來,經濟不斷發展,我們生活質量也隨之得到提升,在這一環境下,需要加強國民的文化修養,讓人們更多地接觸我國生命哲學思想,並將其滲透在生活中,讓人們在享受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擁有正確思想和心態的指引,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體會哲學思想的魅力,追求思想和精神的提升。

最近幾年,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發展,在生命認知、生活方式等方面,我們仿佛看到西方文化相對更好。然而,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欲望增強,人們慢慢不是那麼重視內心想法,對理解中國哲學的豐富內涵、生命哲學等越來越不感興趣,因此,人們對生存意義和生命價值理解尚淺。當今社會風起雲湧,正因為我們喪失了認識生命價值的能力,導致判斷力和自身立場缺失。因為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面臨生活的壓力,時長在學習、工作、物質追求中捉襟見肘,幾乎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人生,更不用說深奧玄妙的中國哲學思想。相比於古代社會而言,如今我們的生活充滿太多禁錮,即便是思想文化、物質文明都在前進,我們也在掌握更多的知識,但是雜亂、焦躁的社會現象更加嚴重。因此,學校和國家更需要增強責任意識,努力傳承生命哲學思想,呼籲國民加深對中國哲學思想的感知,促進國民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識的優化,進一步發揚中國哲學思想,促進我國文化、經濟協調發展全面進步。

在如今這樣一個信息社會,要想使中國哲學思想真正的深入人心難度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僅僅是讓人們簡單了解中國哲學思想的皮毛,並未培養起人們對生命智慧的感知,不利於中國哲學思想生命哲學的發展。生命活動的兩種方式是實踐和認知,這也是生命感知世界的開始。在生命哲學視域下,首先,應該強調的一點是生命對中國哲學思想的深入思考和了解,在理論上對中國哲學思想進行深入研究。從生命哲學出發,研究生命觀、生命哲學和中國哲學思想之間的關係,並找出左右該思想進步的原因所在。其次,傳統形式上理論傳播的方式是說教,在當前背景下這一形式應該被信息技術代替,以視頻和圖文的方式進行傳播,讓人們便於理解、記憶。最後,根據季節變化、生命規律、自身發展之間的關係,給人們傳授養生知識,引導人們在理解生命哲學的同時,進一步傳承和發展中國哲學思想中蘊含的生命智慧。

相關焦點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2016年12月20日 09: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俞宣孟則在其《本體論研究》中多次明確否認馬克思有哲學本體論思想
  • 對中國佛教哲學內涵的全面探索
    著名學者黃心川認為,這本書總結了解放以後乃至近現代研究佛教義理的歷史經驗,從中國文化的宏觀角度,探討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精髓,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佛學研究家湯用彤、呂澂、陳垣、任繼愈等的優秀傳統,「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和角度對中國佛教哲學做了全新的解釋,堪稱我國佛學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力作。」
  • 李永紅 謝拓:論自然法思想對法本體論的哲學闡述
    李永紅 謝拓:論自然法思想對法本體論的哲學闡述 2019年06月13日 10:01 來源:《社會科學動態》(武漢)2018年第9期 作者:李永紅 謝拓 字號 關鍵詞:自然法
  • 南哲思享|劉鵬:科學實踐哲學:內涵、根源與意義
    摘 要:科學實踐正日益成為當前科學哲學研究的重要關注點。科學實踐哲學的核心內涵是實踐必須成為知識和實在的界定者, 在此意義上, 科學哲學突破了其傳統的認識論界限, 開始成為一項本體論的事業。其根本原因在於, 在傳統科學哲學中, 實踐並非一個哲學概念, 它要麼是某些先驗規範通達科學知識的中介, 在這種情況下, 辯護主義進路承擔了先驗性的任務, 而默頓式的科學社會學則為這種先驗規範制定經驗準則;要麼如科學知識社會學所言, 實踐成為聯結社會與科學的通道, 在此意義上, 科學的認識論內涵被徹底消解, 科學被解構為一項純粹社會性的事業。
  • 妥建清:中國眼光,世界意義——中國哲學「主體」思想的現代價值
    中國崛起的事實以及文化自覺意識的顯現,致使探尋中國哲學文化的歷史不僅是為了理解中國哲學的發展理路、彙編思想清單以期認識自身,而且更是以「中國的眼光,為人類目的」,藉由對中國哲學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來獲得方向感,尤其是在此不斷籲求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反思宰制中國傳統哲學主流的儒家「道德主體」觀,以此特殊性的中國哲學思想的闡釋來澄明時代精神,超克現時代的困境與危機,意義自然重大
  •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
    他的《淺釋》一書正是依據這一原則寫作的,一方面對《實踐論》哲學思想作了明白易懂的闡發,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實踐論》理論體系的嚴謹性和深刻性。因此,該書既是一本哲學通俗讀物,又是一本認識論專著。其中有三個特點,尤為值得重視。其一,系統闡釋了《實踐論》的基本思想。
  • 【思想中國】謝地坤:外國哲學研究七十年回顧與展望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貞元六書》,金嶽霖的《論道》《邏輯》,熊十力的《新唯識論》《體用論》等,都是在西方理性思維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研究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為中國哲學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對於西方其他哲學著作和思想,我們基本是棄之不顧,比如希臘羅馬哲學,16~18世紀經驗論和唯理論哲學,法國啟蒙哲學,意志哲學、生命哲學,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分析哲學等等,這就使得我們西方哲學的研究不僅與世界相分離,而且也違背了「哲學是時代的精神」這一宗旨。
  •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的《淺釋》一書正是依據這一原則寫作的,一方面對《實踐論》哲學思想作了明白易懂的闡發,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實踐論》理論體系的嚴謹性和深刻性。因此,該書既是一本哲學通俗讀物,又是一本認識論專著。其中有三個特點,尤為值得重視。    其一,系統闡釋了《實踐論》的基本思想。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
    陳鍊)10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黃力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20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及由朱葉楠博士主持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的同名課題開題論證會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舉行。
  •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曾經是哲學界的爭論話題。有人主張有,有人主張無,當然,這問題的關鍵是「甚麼是本體論」。這問題和「中國有沒有哲學」一樣,中國的學問自古以來就沒有「哲學」這一科,沒有這種分類,就如沒有「科學」這個科目一樣。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中)
    學習哲學,很多時候不是觀點難懂,而是我們沒有耐心逐字逐句地細細品味哲學家的話。——坤鵬論一、「一」、「有」、「無」在《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中,坤鵬論講了:1.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規定這個世界的絕對本質為「一」。
  • 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
    大家好,我是劉民輝,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秦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覆滅了。代起的漢王朝統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訓,感到有建立新的統治思想的必要,開始轉向法治和德治並用。
  • 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李達哲學思想研究
    五是唯物史觀中國化的社會學向度。李達不僅在社會學的名目下闡釋唯物史觀,而且還將唯物史觀運用於考察一些純粹社會學論題,在社會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的理論建樹。例如,他從眾多方面對婦女解放問題進行了探討和論述,成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因此,僅從狹義的社會學意義上看,他也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的中國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一)老子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創始人  對於哲學思想體系來說,本體論的建構是重要的,因為它是全部問題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據。那麼,在中國哲學史上,是誰開創了本體論的先河呢?是老子。但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國內外哲學界普遍認為本體論起源於古希臘哲學,興盛於歐洲,而中國哲學從來就沒有本體論。
  • 面向信仰與生活的的哲學方法論——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地形
    在克茲爾看來,這一思想是追溯《存在與時間》之起源的關鍵要素,其發端可以追溯到1919年戰時亟待時期的講座《哲學觀念與世界觀問題》,這也標識著1919年的這一講座成為了《存在與時間》的開端。漢語學界相當及時地注意到了「形式顯示」的重要性。這些研究揭示出「形式顯示」作為方法論最為重要的兩個特徵:(1)「形式顯示」就是現象學方法的運用;(2)「形式顯示」並不是對象化的認識論,而是生命的經驗活動。
  •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邏輯進程及其思想內涵
    摘 要: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中心要務是克服舊哲學「解釋世界」的局限, 馬克思由此終結「解釋世界」的舊哲學建立起一門「改變世界」的新哲學。新哲學從三個方面超越了舊哲學:克服了其觀念本體論, 打通了哲學通往現實的道路;祛除了其唯心史觀迷誤, 唯物主義地解答了「歷史之謎」;揚棄了其先驗的價值觀立場, 將哲學改造成為人類社會解放的思想武器。  作者簡介:呂世榮, 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許抗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在宇宙的生成論、宇宙的本體論上,把老子道家說成是主幹,我認為倒是可以的。因為道家的宇宙生成論和宇宙本體論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傳統哲學。先秦道家建立了這個思想,漢代的《淮南子》、嚴遵、王充都受到老子生成論影響,到了魏晉玄學就更突出。佛教到中國來,就是道家接引的,也是走本體論的路子。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2018年02月06日 08: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毛澤東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所以在馬克思主義者手裡,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個東西,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也是一個東西。  堅持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致、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強調哲學理論的實踐性和方法論意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於以往一切舊哲學的——個基本特點。
  • 譚苑苑:再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思想
    譚苑苑:再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思想 2017年06月13日 09: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筆者在《試析馬克思〈資本論〉勞動本體論思想》(《當代經濟研究》2016年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