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思想:中國方案的文化淵源

2020-12-06 人民網

核心閱讀

當今世界面臨諸多重大問題,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全球治理注入了新內涵,提供了新思路。作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生生不息的生命體,和合思想是其源頭活水之一。弘揚和踐行和合思想,根據新時代特徵確立和合系統思維,對於中國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識,和合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精髓。當今世界面臨諸多重大問題,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世界發展提供了重要方向。作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生生不息的生命體,和合思想是其源頭活水之一。弘揚和踐行和合思想,根據時代特徵確立和合系統思維,對於中國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

和合思想的包容性使中國更具自身凝聚力

自身凝聚力是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的重要前提。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其重要原因在於和合思想的包容性。中華傳統文化以整體和諧為最大特徵。因為和諧,整個社會即是一個運化自如的體系,其政治、經濟、法律乃至宗教等均為這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前提是整體的包容。

從政治思想上看,春秋時期,華夏民族已有以文化區分民族的取向,而不唯血緣關係。如華夏人接受夷人的風俗習慣,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以和合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顯示出寬厚與親善,為中華民族的形成與鞏固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大漢民族的出現,也是「華夷互化」的歷史結果。從歷史進程看,春秋以降為民族大融合時期。戎、夷、狄、蠻與華夏族聯繫密切,並在民族交往間逐漸華夏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36郡之內已大體無民族區分。和合思想包容性對於民族心理的培育,對於中華民族整體性的形成具有歷史意義。

在包容無數地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中華民族還以博大的胸懷接納各種域外文化,體現出一種整體和合趨勢。縱使西漢中葉以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發展趨向已基本定型,卻仍能以非凡的氣度包容輸入的異域文化,其中包括外國宗教,諸如佛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其中,魏晉以來出現的儒、道、釋融合的思想潮流,更是和合思想包容性的具體體現。中國內地的中央政權從未有過宗教的神權統治,也沒發生過宗教戰爭。這既是中國歷史一大特點,也是和合思想包容性的具體體現。《周易·繫辭》言:「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和合思想使中國人易以開闊的胸懷包容和吸納外來文化,豐富和發展本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根系。

和合思想的文明性使中國更具世界關懷力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文明性也是和合思想的內蘊和精神所在。具有文明性特質的和合思想不以戰爭或暴力衝突為手段對待外界,能促進中國煥發出巨大的世界關懷力,從而以進步的思想理念提高人類的精神水準。

《國語·鄭語》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即指出了和而不同的相處路徑。這是和合思想決定的中國和平崛起的內生性,也是給當代世界的啟示。人類社會不斷演進的歷史,始終和文明的多樣性與文化的差異性相生相伴。不同種族因居處環境、生產生活方式、語言習俗、價值觀念各異而擁有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同時又因經濟文化類型的差異和物質資源互補的需求,不同民族之間不可避免地進行著廣泛交流。多樣的文明和多元的文化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和而不同的世界。和合思想對承載著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國家和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如何對待多樣的文明和多元的文化,實際上給出了理想的答案。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增進交流、擴大共識,既可避免國家之間、民族之間「文明的衝突」,也能增強多民族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而這是和合思想始終倡導並不斷實踐於世的。

和合思想是中國特色的傳統思想,也是中華民族給現代社會的寶貴精神財富。可以說,基於西方經濟學基礎上的國際經濟理念過於簡單地貫徹著動物界的進化規則,忽視了人類社會及國際社會的和諧共生要求。與此相比,將和合思想貫徹到國際經濟關係之中,更適合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和平發展,有助於處理好各種國際經濟關係,體現出世界關懷力。和合思想的文明性代表著人類未來的走向,它作為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最亮麗的中國名片,是世界思想文化寶庫中最富生命力的代表性元素。

和合思想的開放性使中國更具全球調適力

傳統和合思想作為一種觀念體系,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會依自身的邏輯有著不同的展開形式或表現形式,體現出開放性特徵。其內在機理在於,和合思想因包容,必然使所吸收的內容為適應整體而發生合理的改觀,而整體也會因之而出現新的變化。和合思想是一種既追求同一性又包容差異性的思想,它通過對同一性與差異性的承認與超越,形成新的和合體。即作為一種能夠包容並超越同一性和差異性的思想,必然地具有開放性。可以說,開放性構成了和合思想存在與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成為和合實踐內在的驅動力,在文化的傳承與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奠定了民族的開放精神。

時代在發展,現實需要的並非單純拘泥於對傳統和合思想理論繼承,而是重視其價值啟示,將其應用於改革開放的實踐過程中,以此為群己和合、民族和睦、國家共贏等提供理論借鑑,造就理想的社會與國家圖景。故而和合思想的開放性也在當代展現出向實踐開放、向世界開放、向未來開放的特徵,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整合功能。可以說,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合思想所體現的開放性具有強大的輻射力,能「大庇天下」,使世界更加和諧、世界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當今,以所謂「普世人權」踐踏他國主權,以本國國民權益踐踏世界公理的現象已成為西方霸權主義的常態。即如《人權與帝國:世界主義的政治哲學》所言:「如今,人權只剩下可悖論可以提供給這個世界。」如何處理好世界普遍價值認同與民族身份的自我認同等問題,對於國家的制度選擇和文化安全具有決定性意義。對主權的尊重與和平的維護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早在1955年,中國政府提出國際關係的「五項原則」,被譽為「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即是一個典範。而今,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在中國世代相傳的理念,為今日中國的和平發展作出生動註解,和合思想豐富而深刻的內涵詮釋了中華民族造福人類的當代表達。和合既是中國古典智慧,也是現代文化方式的選擇,其開放性適應了中西文化價值衝突融合與傳統現代化轉換的需要,在化解當前經濟文化與社會衝突,減少國際政治動蕩中,具有強大的調適功能,為新時代廣泛合作提供了廣闊平臺。

相關焦點

  • 「和合」思想的主要內涵與當下價值
    原標題:「和合」思想的主要內涵與當下價值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蘊籍著豐贍內涵,累積著深厚底蘊,其中傳承久遠、歷久彌新的「和合」思想,不僅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價值取向。
  • 餘瀟楓 章雅荻:和合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範式
    引子和合主義是深度全球化進程中正在形成的一種頗具中國特色的國際關係理論範式,可分為前提本位、過程本位、目的本位和合主義三大類型。中國古代的「整體論」「共存論」「和合論」與「王道論」思想是和合主義的重要思想淵源。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和合」理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識,富有極其深刻的哲學思辨與中國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與民族性格,是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基礎與價值支撐。  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需要依靠「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識  從本質上說,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一種平等自主、相互尊重的良性關係。
  •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當今社會仍需「尚和合」
    尚和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從總體上說,中華傳統文化重和不重爭、重合不重分,認為和合是事物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合思想為保證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繁榮昌盛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我們今天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啟示。   我國的和合思想源遠流長、內涵豐富。
  • 劃時代的思想火炬——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每個時代的思想理論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活動的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和理論淵源,既反映這一新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特徵,又彰顯它的重要歷史貢獻,更是我們認清其行動指南和方向引領作用的基礎。正所謂「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學得徹底才會用得純熟。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大同世界、天下為公、天下和平、民胞物與、天下一家、萬國鹹寧、天下和合,是中華民族往聖前賢以其對天下觀的智慧卓識,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的古代中國方案。如此全面、系統、合理、正義、公平的設計智能,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體現,是中華文明精神文化的根和本的所在,在當時獨領世界之鰲頭,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貢獻。
  •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這裡面揭示了中國古代怎樣的文化淵源?
    像這種把人文的精神以天象展示出來的實例,在中國古代還有很多。譬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句話也是孔子說的,他說他想要不說話了,他的弟子表示說,你不說話了我們還怎麼學習呢?根源就在於,中國的文化是以天文定人倫。老子之道,無為之道,本身他是對天道的高度模仿,是天下的官學,也就是周朝的最高學問。我們來看老子的一段文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貢獻中國方案的思想理論體系
    原標題:貢獻中國方案的思想理論體系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指出,「世界怎麼了?應該怎麼辦?在這樣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解決世界經濟、國際安全、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選擇」。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以一系列原創性戰略性重大思想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今天我們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就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從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用以涵養正氣、淬鍊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
  • 名城四合坊|四合院建築的傳統文化蘊涵
    作為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個重要類型,四合院凝聚了中華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創造才能,形象地傳達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意蘊。陰陽和合——四合院的哲理觀四合院所反映的哲理觀,首推陰陽、五行、八卦思想。在四合院的構成和空間組合上,陰陽法則倍受遵從。「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陰陽往來,即合天道自然,吉昌之象也。」
  • 深入把脈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動態 光明日報社聯合出版界代表召開座談會
    為深入把脈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動態,團結聯繫廣大知識分子,9月11日,光明日報社邀請中國外文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作家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負責人,就「思想文化領域圖書選題與傳播」展開座談,共同研討思想文化領域的出版動態、重點選題、閱讀趨勢,探討如何構建數字時代的議題設置與多元傳播
  • 廣東韶關歷來習俗,洞房花燭夜非吃不可的「和合蛋」,意為如何?
    婚床上要擺放大棗、花生、桂圓、慄子,寓意早生貴子、百年好合……眾所皆知,這些我國大多數地區傳統婚禮常見的習俗,中國幅員遼闊,因不同的文化、歷史、地理等造就不一的地域文化,因此婚禮的習俗有所差異。關注我們的朋友應該了解,給大家分享過廣東形形色色各類文化,回到我們開篇所言的結婚風俗,位於廣東北大門的韶關,歷來習俗——洞房花燭夜要吃「和合蛋」,到底是什麼?又有何寓意?所謂「和合蛋」,即熱姜酒中盛上的兩個雞蛋,新郎新娘在洞房花燭夜食用,與我們熟悉的共飲「交杯酒」趣俗相似,有相親相愛,和睦共處之意。
  • 中國最早文化起源
    兩幅神秘圖案,蘊含了深奧宇宙星象之理,被譽為「宇宙魔方」,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理。中國古代文明第一個裡程碑奠定基石。《易經》、《洪範》兩本經書論釋也,在中華大地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蘊蓋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多領域深遠影響。中國歷史文化淵源河圖洛書,2014年12月正式選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和合術咒語靈不靈?普通人可以學來自己用嗎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不論是在哪一個時代都是備受重視的。所以也就出現了就算是在現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藉助和合術這種傳統文化的一份子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人還數目眾多,甚至有些人會想要自己學習和合術咒語來給自己做和合術。那麼和合術咒語究竟靈不靈?我們身為普通人能不能夠學來自己用呢?接下來就請大家來和我們一起看看吧。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原標題:《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圖為《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供圖「以傳統漢字為標誌的觀念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中國歷史生命與文化生命的獨創性價值。」《漢字中國》主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22日在《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上表示。
  • 文化在思想中的位置
    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體系。基督、天主、東正是西方文化的體系。儒、釋、道均是博大精深的學派,支撐中華民族走過了幾千年的文明歷程。很多書用高深的理論進行了比較客觀全面的描述,結合各方文化儘量用簡略的語言來談下如何理解的文化在思想中的位置,存在於當今市場經濟和高速經濟發展的社會,文化與生存共處的思維邏輯。悟「道」,每個人理解不同,中國文字是意向文字,文化也有每個人各自的理解,每個人結合自己對其理解的思想角度、深度、廣度都不一樣,這是與國外文化最大的不同,宏觀的道懂了,微觀的道只有自己悟才理解的透徹,體會的深切。
  • 中國古代殘疾人保障思想 探析(上)
    圖片出自《中國古代殘疾名人畫傳》 ■ 桂琰 我國自古就有扶弱濟殘的文化傳統,有關殘疾人保障方面的思想根基深厚且傳承不殆,隨著歷史推移不斷豐富和發展,更在歷朝歷代指導著殘疾人保障的相關實踐,發揮著能動作用。
  • 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討會舉行
    11月2日,中國·亳州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術研討會在亳州舉行,與會人員共同探討了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淵源、影響和相互聯繫。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何東平,省委宣傳部、省社科院、亳州市委有關負責人出席會議。  中國·亳州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術研討會由光明日報社、省社會科學院主辦,亳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承辦。
  • 日本刺身與中國的淵源探究
    (3)本文從中、日相關文獻記載出發,得出日本刺身與中國頗有淵源的結論,並且嘗試從飲食的角度,為歷史上的中日交流提供一個新的視角,說明中國對日本的影響範圍之大。(一)刺身與膾的淵源說到日本的飲食,刺身是最具特色的美食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