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思想的主要內涵與當下價值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和合」思想的主要內涵與當下價值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蘊籍著豐贍內涵,累積著深厚底蘊,其中傳承久遠、歷久彌新的「和合」思想,不僅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價值取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和合」思想的主要內涵

任何一種思想的產生發展都有其歷史背景和社會因由。「和合」思想是中國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佛家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互相滲透、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人文產物,是中華傳統文化所特有的精神質素,是獨具東方智慧的哲學範疇和思維方式。「和」「合」二字在甲骨文與金文中都曾出現,其中「和」的本義是吹奏類的樂器,引申為聲音和諧;而「合」的原意是器皿閉合,引申為兩物相合、彼此融洽。孔子的後人子思則在《禮記·中庸》中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從而將「和合」思想蘊含的和順、和暢、和美等意義指數由人類推及整個宇宙自然。漢代大儒董仲舒在總結前人思想觀點的基礎上,系統地闡釋了「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哲學理念,使「和合」思想由人倫自然範疇走向意識形態層面。歷宋代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等理學家詮釋,經明代王陽明、李贄等士大夫闡揚,至明末清初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思想家發揮,「和合」思想日臻成熟與完備。

隨著以漢民族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在實體和精神上的不斷生成壯大,「和合」思想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建構中漸次展開,在價值體系中逐步攀升,成為中華文化審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根本標尺,成為中華民族化解自然與社會、不同族群、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歧異的重要理論資源。「和合」思想追求基本含義主要體現在:和合意味著不同事物之間的關係狀態,正如《易經》所言「乾道變化,各正其道」,具體開來就是承認不同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強調差異中的一致、矛盾中的統一。和合在承認事物差異性、多樣性的基礎上,把落腳點放在不同事物彼此共存、相互交融、共同發展上,誠如《易經》所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如今「和合」思想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魂魄,經過漫長歷史時段的演化,早已浸潤和沉積在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各個層面:就人與自然關係而言,「和合」思想已轉化為「天人合一」觀念,成為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自然觀;就人與社會關係而言,「和合」思想已嬗變為「和為貴」觀念,成為中華民族進行族群融合和社會建構的民族觀;就人與人關係而言,「和合」思想已具象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觀念,成為國人約束和規範自身行為的倫理觀;就人與自身關係而言,「和合」思想已濃縮為「正心誠意」觀念,成為國人安身立命的義利觀;就文明與文明關係而言,「和合」思想已上升為「協和萬邦」、「天下大同」觀念,成為國人對外交往的和平觀。

「和合」思想的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刻。如何科學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中華「和合」思想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價值原則和高超的思維方法。

一是有助於化解社會矛盾。隨著改革的全面深化,隨著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不同個體、不同群體、不同階層表達出不同的利益訴求,與之相適應,一些社會矛盾、糾紛、衝突將日益凸現出來,我國社會穩定面臨著比較嚴峻而複雜的形勢。「和合」思想是一種矛盾觀、辯證觀,「和」並不拒斥事物的差異,「合」並不摒棄事物的矛盾。尚和合,就是在正視事物之間差異和矛盾的基礎上,尊重差異、協調矛盾。弘揚「和合」思想,就是以理性、務實、辯證的態度對待這些差異和矛盾,既不迴避和掩飾,也不誇大和激化,而是以溝通、協商的方式加以解決,特別是通過運用「和合」思維,撫慰人們心靈、引導人們情緒、疏導人們心裡、排解人們煩憂,使諸多不穩定因素在對立共同體中相互依存相互中和相互同一,最大限度地化解乃至消弭當下一些社會矛盾、糾紛、衝突,從而促進社會穩定,維護社會和諧。

二是有助於補救人文缺失。我國近現代社會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的個人解放在一定程度上衍生了個人自由主義、利己主義等病變與怪胎,時至今日將個人利益奉為圭皋的不良現象仍大倡其道,給人文生態的改善優化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合」思想強調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主張社會是由個人構成的社會,倡導社會應為個人實現價值提供良好環境與必要支持、個人應以社會共同奮鬥目標和共同行為準則作為自身價值取向和行為標準。這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對於解決當下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價值衝突無疑具有一種補救和療治功效。

三是有助於彌合道德裂痕。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個人私慾不斷膨脹與競爭機制日趨泛化,現實生活中人的生物本能被激發和調動出來,人與人之間關係更多地融進了赤裸裸的利益關係、金錢關係、交換關係。「和合」思想強調人與人友善親和、相互尊重、講信修睦、以誠相處,主張以一種健朗、包容、開放、博大的心態和胸懷去欣賞他人和接納他人,注重建立一種溫情和睦的人際關係。惟其如此,才能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道德水準,使整個社會呈現祥和、有致有序的風貌。

四是有助於保護生態環境。我國傳統發展模式強調人是自然萬物的主宰,認為人要生存發展就應不斷地與自然抗爭、向自然索取,其結果必然造成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必然造成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許多地方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無止境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嚴重破壞生態損害環境,已直接影響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直接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合」思想強調順天應人,主張人與自然共存共榮,倡導有節制地適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無疑為緩解自然資源緊張局面、化解當今生態危機提供了卓越歷史智慧和最佳思維範式。

五是有助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文明大家庭,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全面來臨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進,整個世界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加速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和合」思想主張「以和為貴」、「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倡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注重「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秉持「和平發展、和諧相處、合作共贏」,這對於打破民族國家的文明囿限和文化壁壘,闢劃以民主、公平、正義為基石的國際新秩序,構建以不同文明的平等包容、相互借鑑為基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為萬世開太平」的和平盛世願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戰略思維導向作用和系統理論引領功能。

綜上所述,「和合」思想作為中華文明中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內核,綜合了各個歷史時期儒、釋、道的思想精華,吸納了歷朝歷代治國理政的有益經驗,彰顯了中華民族內在的精神特質,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乃至支配著中國民族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與行為法度,對於解決當今時代出現的各種問題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對於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不可替代的統領意義。當然,鑑於中華傳統「和合」思想是在閉隘而漫長的封建社會孕育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缺憾與局限,因此,我們必須從當代中國實際出發,對傳統「和合」思想進行分析、梳理、甄別、遴選、再造和重釋,不斷賦予其時代新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文支撐。

(作者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和合思想:中國方案的文化淵源
    核心閱讀 當今世界面臨諸多重大問題,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全球治理注入了新內涵,提供了新思路。作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生生不息的生命體,和合思想是其源頭活水之一。弘揚和踐行和合思想,根據新時代特徵確立和合系統思維,對於中國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
  • 精準扶貧的思想內涵、理論創新及價值貢獻
    本文圍繞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總方略——精準扶貧,從「準」「精準」「可持續」「擴權賦能」「全員式扶貧」「共生共建共享」「反貧困命運共同體」等七個方面闡釋了精準扶貧的思想內涵,提煉出精準扶貧在實踐、思想、制度層面各項創新的具體內容,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行、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揭示出精準扶貧的價值貢獻。
  • 餘瀟楓 章雅荻:和合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範式
    本文從和合主義形成的歷史脈絡、理論建構、創造運用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以闡明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範式是什麼,進而確認和合主義如何既吸收整合了已有的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精華,又充分呈現了中國對國際關係理論的獨特思考與中國智慧的歷史傳承,還凸顯了其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核心所具有的價值內涵與世界意義。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和合」理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識,富有極其深刻的哲學思辨與中國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與民族性格,是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基礎與價值支撐。  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需要依靠「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識  從本質上說,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一種平等自主、相互尊重的良性關係。
  •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當今社會仍需「尚和合」
    尚和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從總體上說,中華傳統文化重和不重爭、重合不重分,認為和合是事物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合思想為保證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繁榮昌盛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我們今天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啟示。   我國的和合思想源遠流長、內涵豐富。
  • 論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關注生命哲學,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體會哲學思想的魅力,追求思想和精神的提升,這在當下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其哲學思想源遠流長,並經過了歷史沉澱和時間檢驗。中國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孔孟精髓、民族智慧,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是對諸多生命智慧的充分展現。
  • 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的時代價值
    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的理論精髓可以歸納為:頂層設計、科學管理、自主創新、全國協作、綜合集成。系統工程思想是錢學森晚年的重要理論建樹和思想結晶,是支撐其人生歷程中第三座科技創造高峰的代表性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溫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的理論內涵和現實情懷,具有重要時代價值。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
    【本課主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  【主講嘉賓】  楊軍,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精彩論述】  生:老師,我最近在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做了清晰的概括和說明,你知道嗎?  生:我讀過十九大報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八個明確」。  師:「八個明確」是明確了什麼?你記得嗎?  生:剛開始我也記不住,但是抓住關鍵詞就記住了。那我試一試:一任務,二矛盾,三布局,四目標,五法治,六軍隊,七外交,八黨建。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局限性及其克服給予了深刻的唯物主義的理解。弗洛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家,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批判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異化等問題,並基於此提出拯救人類社會的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弗洛姆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價值。
  • 南京不鏽鋼雕塑圖文淺析江蘇不鏽鋼雕塑背後的思想內涵
    今天,南京不鏽鋼雕塑為大家圖文淺析江蘇不鏽鋼雕塑背後的思想內涵。南京不鏽鋼雕塑三、江蘇不鏽鋼雕塑是體現藝術作品意義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判不鏽鋼雕塑作品的意義與價值的重要尺度江蘇不鏽鋼雕塑作品的思想內涵得到形式的完美體現,具有造型形式美感。
  • 井岡山精神的歷史形成、基本內涵與時代價值
    精 神 篇 井岡山精神的歷史形成、 基本內涵與時代價值毛澤東同志還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回答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的問題,初步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在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通過不斷克服盲動主義、冒險主義錯誤的幹擾,尤其是在反對教條主義的過程中,井岡山精神得以形成並不斷豐富和發展。
  • 和合共生長江經濟帶系列專題前言
    去年,交通銀行和第一財經聯合推出「和合共生」系列報導,以小見大聚焦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與創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推動,將利於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體系和路徑模式,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全國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示範。基於前期的報導,今年,「和合共生」系列報導再次出發,由點及面,著重長江經濟帶的點滴變化。
  • 當前氣象信息化所處階段的特徵及主要內涵
    以及當前氣象信息化的主要內涵究竟是什麼?由於這些戰略層面的問題尚未得到具體明晰的結論,人們就未來氣象信息化的目標和主要工作任務便難以達成共識。    戰略層面的共識,尤其是目標和主要任務的明確和被廣泛接受,對於凝聚全部門共識,匯聚部門合力,共同完成既定目標,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因此,這項工作不可或缺。
  • 「三個基本」的形成過程和主要內涵
    雖然稱謂不盡相同,但其主要內涵一致。十四大黨章將其統稱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十四大報告明確指出:「在這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對十四年來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實踐作一個歷史的回顧,對黨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一系列戰略決策作出鄭重的結論,是非常必要的。」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內涵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人與自然界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邏輯進程及其思想內涵
    新哲學從三個方面超越了舊哲學:克服了其觀念本體論, 打通了哲學通往現實的道路;祛除了其唯心史觀迷誤, 唯物主義地解答了「歷史之謎」;揚棄了其先驗的價值觀立場, 將哲學改造成為人類社會解放的思想武器。  作者簡介:呂世榮, 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 雲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談價值主義教育思想
    教育價值危機主要體現在教育使人異化,將人異化為「物」,因教育使人創造「物」,又因教育使「物」徵服人,使人變為「物」的奴隸;教育工具化、功利化、世俗化、庸俗化愈演愈烈,教育成為管理的工具、耀祖光宗的工具、吃飯謀生的工具、賺錢發財的工具;教育的傳承與創新價值不斷流失,創新人才難以培養,教師、學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價值評價的唯一標準是考分,人的創造天性被屏蔽;教育時空價值降低,教育教學成本不斷升高
  • 仁愛思想的現代價值
    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名與會學者,就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歷史實踐、宗教向度和當代價值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一、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與會學者一致認為,「仁愛」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體現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價值。後世儒家學者對仁愛的具體義理不斷做出了新的詮釋,構成了儒家仁愛思想解釋史。
  • 劉尚希:利用行為經濟學思想來分析當下中國收入分配
    在諸多學術成果當中,將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與收入分配變化緊密結合的研究論述,當下卻並不多見。這應是這本論著的創新價值之一。其實,這種理論層面的結合併非原創,從庫茲涅茨到皮凱蒂,經濟學研究當中一直都不乏對經濟增長過程中貧富差距問題的相關研究。若這樣的研究能夠建立在中國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發展階段基礎之上,則確確實實是有其價值的。
  • 學習與思考| 「兩山」理論內涵的經濟學思考
    與會專家、代表重點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理論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貢獻突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政策實踐」三個主題進行了觀點闡釋和實踐經驗分享。為進一步促進形成學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推動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近日,我們將陸續轉發系列學習文章,歡迎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