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利用行為經濟學思想來分析當下中國收入分配

2021-01-13 人民出版社

近日,京春博士向我提起她的一部學術專著要出版了,我很為她不斷有研究成果問世而高興。

收入分配是國家治理當中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財政責無旁貸的課題,多年來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諸多學術成果當中,將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與收入分配變化緊密結合的研究論述,當下卻並不多見。這應是這本論著的創新價值之一。

其實,這種理論層面的結合併非原創,從庫茲涅茨到皮凱蒂,經濟學研究當中一直都不乏對經濟增長過程中貧富差距問題的相關研究。若這樣的研究能夠建立在中國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發展階段基礎之上,則確確實實是有其價值的。這本論著在內容構成上關注了中國在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相關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內容上應可說算得上完整、充實,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實踐意義和啟發性。

《論中國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收入分配》/封底/內容簡介

這本專著當中,我最為關注的,還是利用行為經濟學思想來分析當下中國收入分配的相關論述。京春博士曾是我主持的多個課題的課題組成員,而我曾不止一次在頭腦風暴式的探討中,與其提及並討論過關於「不確定性」、「脆弱性」、「機械主義」以及「行為主義」等範疇的思考,當時她就表現出了較為濃厚的興趣。現在看來,她已經開始用實際研究行動將我們討論的理論發展方向付諸於財政科學研究工作之中。

我一直強調,分配問題存在於分工協作的社會共同體之中,是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難題。在複雜的經濟社會體系中,分配問題的軸心是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顯現出來的國家、企業和居民三者之間分配關係。其中不僅蘊涵著分配的比例關係,更重要的是,國家、企業和居民這三者同時是三大分配主體,其在整個分配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權力和權利、責任和義務等多個層面的關係界定,對應著不同的分配格局。而不同主體之間權責利關係的改革已遠遠超出了收入分配本身,涉及到國家制度體系的各個方面。如果僅就分配論分配,只會形成治標之策,而不能治本,應當從整體觀出發,用風險意識和不確定性思維來觀察與分析。這本專著顯然還沒有涉及得如此深入,但我期待在延伸的研究成果當中,能陸續看到更具思想性的成果。

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京春博士一直是青年研究人員當中抱有學術研究熱情的同志,也已陸續發表過一些頗見理論功底的學術成果,我一直很鼓勵她。然而,學術研究始終是個苦差事,也並非一朝一夕便能輕易達成。所以,我樂見她學術上的成長發展,也更期待她能夠在未來繼續腳踏實地努力前行,潛心為作為國家治理基礎的財政科學研究作出貢獻。

(序言作者劉尚希先生為全國政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內容簡介

經濟體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會面臨不同的收入分配問題。中等收入階段作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坎,期間所存在的收入分配問題頗具研究價值。鑑於拉美地區由於不當福利趕超導致收入分配錯誤抉擇而落入陷阱,中國跨越陷阱的收入分配路徑選擇更顯重要。本書以中等收入階段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作為一個思考起點,在對中國經濟增長中的收入分配應何去何從的研判基礎上,依次探討了中國中等收入階段的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的相關問題,並提出了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收入分配對策建議體系。本書強調,中國在經濟趕超過程中,應注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以此實現收入分配差距彌合併脫離中等收入陷阱。

來源 |《論中國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收入分配》

點讚本文!

相關焦點

  • 朱富強:重新確立收入分配在經濟學中的中心地位
    從而引發了對現代主流經濟學體系缺陷的反思:由於缺乏合理的收入分配理論而無法解決現實社會經濟問題。 一、純粹市場機制無法解決分配正義 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一書中分析了自18世紀工業革命至今的財富分配數據,它表明,不加制約的資本主義導致了財富不平等的加劇,自由市場經濟並不能完全解決財富分配不平等的問題。
  • 中國社會科學報: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建立以期望理論為代表的  行為決策模型  「在研究方法上,行為經濟學是一個拿來主義者。任何能夠有效揭示行為的心理形成機制的方法或工具,都可被行為經濟學加以利用。」賀京同表示,計量方法無法揭示行為動機與行為模式背後所隱含的真實心理過程,實驗經濟學與神經經濟學等領域的方法是解決這一困境的嘗試。  「對於如何分析複雜的經濟現象,行為經濟學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
    同時,長期貨幣超發也帶來了資產價格泡沫以及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進一步加劇,底層沉默的大多數被剝奪感加深,導致了當前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公眾對政府信任感下降,全球政治局勢動蕩,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成果需要經歷時間的檢驗,因此往往滯後於學術思想發展的時間曲線,但獎勵順序大體符合宏觀經濟學的思想脈絡。
  •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行為經濟學代表理察·塞勒獲獎
    央廣網北京10月10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2017年諾貝爾獎的最後一個獎項——經濟學獎昨天傍晚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教授理察·塞勒獲得這一殊榮,理由是其在行為經濟學的成就。理察·塞勒是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 經濟學系列課程9:「帕累託最優狀態」的收入分配是最公平的嗎?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利用上篇文章講到的「帕累託改進」,再結合圖形,分析一下「帕累託最優狀態」與收入分配公平性之間的關係。收入分配的情況那H點代表的分配方式是不是「帕累託最優狀態」呢?根據「帕累託標準」來判斷一下。
  •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2018年09月14日 06: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行為經濟學則以心理學為基礎,從人的心理特質、行為特徵出發,揭示影響利益選擇行為的心理因素
  • 「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錯誤」的行為》縱觀理察·泰勒的職業生涯,我們發現他的研究始終圍繞著一個激進的觀點開展: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即擁有可預測行為且容易犯錯的個體。在《「錯誤」的行為》一書中,泰勒講述了他將經濟學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帶回現實的艱難之旅,其中的故 事引人入勝,並且不乏詼諧幽默,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經濟學、對自己以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錯誤」的行為》一書中點綴著泰勒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的有趣故事,以獨特的方式探索了人類深層次的弱點。當經濟學遇到心理學,碰撞出的火花將對個人、管理者和決策者產生深遠和啟發性的影響。
  • 汪丁丁:行為經濟學基本分析框架
    導讀:2015年秋天,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汪丁丁教授的新書《行為經濟學要義》。該書主旨在於表達汪丁丁教授最近四五年在這一領域尋求更具簡單性、統一性和可證偽性的分析框架的思想成果。
  • 理察·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潛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評介
    在理論研究中,他對反常行為、經濟人假設、稟賦效應、跨期選擇、心理帳戶和股票市場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貢獻;在實際應用上,他分析和解釋了消費者行為、社會福利政策、儲蓄投資政策等行為經濟案例。其代表作有《贏者的詛咒》(R.Thaler,1991a)、《準理性經濟學》(R. Thaler,1991b)和《助推》(Sunstein & Thaler,2008)等。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以後我按主流經濟學的思想寫教科書、專著或論文,也用這一套來講解和思考。如果把主流經濟學作為一種宗教,我就是一個「受洗並虔誠的信徒和傳教士」。不過在學習與思考中,在與學生、朋友的交流中,我對主流經濟學「教義」的基礎之一——「理性人」假設有了些許不敬。主流經濟學的假設是「理性人」。
  • 揭秘諾獎得主理察·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
    當視工資的減少為損失的費用、額外收入為機會成本時,答案是否定的。稟賦效應的提出引起了人們巨大的爭議,因為它挑戰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對消費者選擇的分析基礎,即效用決定於客觀資產價值,而且它的提出衝擊了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即只要交易成本為零,財產的法定所有權分配就不會影響經濟運行效率,資源配置最終狀態與產權配置的初始狀態無關。
  • 劉尚希談「雙循環」:全球格局很難回到過去 我國要戰略調整
    來源:新浪財經「2020中國財富論壇」於2020年8月22日-23日在青島召開。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出席並演講。「我們國家是外向型還是內向型,有一些基本的指標就是外貿的依存度,我們國家外貿的依存度最高的時候能接近70%,現在下降到能有30%,外貿依存度在我們目前這麼一個發展階段,也就是以中等收入國家來說,我們的外貿依存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劉尚希還提到了淨出口的差額,「是基本平衡還是順差,還是逆差?」,他分析稱,如果明顯是順差,要依靠外循環來彌補國內的不平衡。
  • 《中國經濟觀察》論壇:經濟學理論前沿問題探討
    從質上來講,一直認為公有制為主體,尤其是在城市經濟層面國有經濟要居主導地位,但是從目前改革大趨勢來看,中國確立的基本經濟制度還能不能維持住?第二個挑戰是分配製度,我們一直說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這是體現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分配製度,可是現實來看,現在最大問題就是收入兩極分化,怎麼會產生這麼重大的問題?
  • 行為經濟學,讓你更懂不靠譜的地球人
    當你仔細往下讀就會發現,原來這不是驚心動魄的星際小說,而是行為經濟學的科普讀物。書中用理性經濟人星球上來的瓊斯,對地球人的不靠譜行為進行分析。行為經濟學是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 經濟思想的冒險|經濟學需要思想史嗎?
    首先,這樣的研究可以增強一個人對當代經濟思想的理解……其次,幾十年來經濟學家所作的大量分析和證明能夠對不可靠的泛泛而論進行更準確的檢驗……最後,最重要的是,研究經濟思想史可以觀察和理解我們的過去,正在變化的思想和問題,以及發展的方向。」(布魯、格蘭特,《經濟思想史》)「要想成為一個更好的經濟學家是研究經濟思想史的一個主要原因。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下)
    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全景式回顧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貢獻,梳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與演進脈絡。我們在《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上)》中介紹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以及1969-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中)》中介紹了1987-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本篇將系統介紹2001-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人民e財經專訪劉尚希 :2021,經濟工作這麼幹!
    近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做客由人民日報麻辣財經工作室和全國黨媒信息平臺共同打造的融媒體訪談欄目「人民e財經」,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劉尚希:從財政政策方面來說,就是強調積極財政政策保持一定的支出強度。保持支出強度這句話很短,但是蘊含著明年財政政策在赤字債務安排上將保持適度的規模,這一點是很明確的。還有,積極財政政策強調要主動作為。對科技創新、調整經濟結構、調節分配等方面,財政應該怎麼樣主動作為。支持科技創新,當然離不開錢;但是僅僅有錢,科技創新不一定出得來。
  • 中國財政規模擴張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摘 要: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財政規模的增長趨勢比較顯著,借鑑現代經濟學對財政規模變動的理論解釋,結合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本文嘗試提供一種可能的視角,闡釋中國財政規模決定中的異質性因素,以深化對此問題的認識,並對實踐中的公共財政建設提供些許思路。
  • 為什麼經濟學不能通過實驗來理解?
    還有人認為,該模型可以充當裁判,評價各種經濟思想的有效性。模型的另一目的就是給人們提供它對未來的預見。通過數學和統計方法,經濟學家建立了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函數關係。例如,個人消費支出與個人可支配收入和利率有關,而固定資本支出則可以靠過去的資本存量、利率和經濟活動來解釋。這種種估計關係之集合——構成了計量經濟學模型。
  •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二者的區別是明顯的,主要表現在:   (1)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