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想的冒險|經濟學需要思想史嗎?

2021-01-08 澎湃新聞

一、經濟思想史的意義?

經濟學還需要思想史嗎?

我的回答是:不需要。

沒錯,這是我在從事經濟思想史教學工作十年後給出的答案。

經濟思想史有意義嗎?當然有。通行的經濟思想史教科書開篇一般都會強調本學科的價值。

「為什麼研究經濟思想的歷史?首先,這樣的研究可以增強一個人對當代經濟思想的理解……其次,幾十年來經濟學家所作的大量分析和證明能夠對不可靠的泛泛而論進行更準確的檢驗……最後,最重要的是,研究經濟思想史可以觀察和理解我們的過去,正在變化的思想和問題,以及發展的方向。」(布魯、格蘭特,《經濟思想史》)

「要想成為一個更好的經濟學家是研究經濟思想史的一個主要原因。以往和現在重要的經濟學家幾乎都非常熟悉他們學科的理論歷史……經濟理論的歷史也教會我們謙卑。當我們看到具有聰明才智的人犯一些重要的理論錯誤,或者未能觀察、追蹤事後看來是顯而易見的路徑時,我們就會認識到,我們自身的理論範式在我們很難認識到的方面有可能是不完善的……研究舊觀點的另一個原因是培育新觀點。對過去經濟理論的研究,經常是新觀點的靈感之源……」(蘭德雷斯、柯南德爾,《經濟思想史》)

如果覺得教科書的文字像是在照本宣科,那麼不妨再看看大經濟學家的說法。比如提出過經典經濟學定義的倫敦經濟學院院長羅賓斯(Lionel Robbins),就曾對學生說:

「當代的制度和當代的思想充滿過去的傳統,知道各種思想是如何發源的,它們的興衰情況如何……它們是如何轉變的,它們在日常會話中的含義——即使你們不成為專家,這些是必須面對的課題。我想,那些有志於以這種或他種方式稱自己為經濟學家的人應當同它們有一個點頭之交。實際上,我要說,除非你們有某些這樣的知識,你們實際缺乏理解這個廣泛課題的維度。」(《經濟思想史:倫敦經濟學院演講錄》)

還有留下厚厚三卷本《經濟分析史》手稿的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更是為經濟思想研究的偉大意義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他看來,思想史至少具有三大價值:教學上的裨益、獲得新觀念和了解人類的思維方法。

「那些企圖僅僅根據最近的論著就來進行理論研究的教授或學生,不久就會發現他們正在為自己製造不必要的麻煩。除非最近的論著本身反映出最起碼的歷史面貌,否則不管它怎樣正確,怎樣有創見,怎樣嚴密或者優雅動聽,都不能阻止學生產生一種缺乏方向與意義的感覺……當前的問題和方法都是對以前的問題和方法作出的(嘗試性的)反應。如果不知道以前的問題和方法,那麼對現在的問題和方法的意義與正確性就不能充分加以掌握。」(《經濟分析史》)

「我們的頭腦很容易從科學史的研究中得到新的靈感……一個人如果從他自己時代的著作站後一步,看一看過去思想的層巒疊嶂而不感受到他自己視野的擴大,那麼這個人的頭腦肯定是十分遲鈍的。」

「對於任何一門科學或一般科學史,我們所能提出的最高要求是它能把人類思維的方法告訴我們很多……人類行動的任何領域都能顯示人類的心智活動,但是沒有哪個領域像經濟學領域這樣逼近實際的思想方法;因為在其他領域中人們不會這樣不厭其煩地報告他們思想活動的過程。」

我想不必再掉書袋子了,無論是經濟研究工作者還是普通讀者,讀到上述論斷之後的第一感覺肯定是對經濟思想史心馳神往:思想史不是很有價值、很重要的研究嗎?那麼我又為何開篇就聲稱當代經濟學無需思想史呢?

因為話語說得再動聽,也擋不住事實的殘酷:當下國內外經濟學界,幾乎無人專職於經濟思想史研究,除了那些「功成名就」者;極少有學生願意選擇經濟思想史專業,而該專業畢業的學生也很難在高校內找到好的教職;很多高校的經濟學院系甚至已經無法開出經濟思想史這門課程。

所以,熊彼特的這段雄文,最佳歸宿就是刻在墓碑上作為墓志銘。這塊墓碑下埋葬的,就是經濟思想史。

思想史在教學上有裨益嗎?對於當下以能否解複雜數學題為考核標準、以計算機編程為前沿高端、以商務經驗為實用知識的經濟學教學來說,講歷史通常會被那些「有抱負、有理想的」學生認為是在灌水。因為他們原本期望的,是這門課能夠教會他們在製造paper(論文)的時候如何寫好文獻綜述,以顯示出自己對某研究領域的「博學」。

思想史能讓經濟學研究者獲得新觀念嗎?拜託,對於經濟學而言,十年前的論文就應該扔進故紙堆裡去了,更何況百年前那些完全沒有數學、沒有數據、不知所云的「歷史文獻」;對於那些現在風頭正勁的經濟學明星教授來說,如果他們真的了解這門學科的理論歷史,就不會說出「凱恩斯在《通論》中主張政府干預市場經濟」,或者是「斯密在《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中的觀點相互矛盾」這種荒唐話;在當前經濟研究中經典文獻的唯一價值,就是拉虎皮作大旗,讓那些匿名審稿人知道,自個的「原創性觀點」有很牛逼的理論靠山。

經濟理論目前正確的研究姿勢應當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標題不聳動沒人看,且要始終唯自然科學之馬首是瞻。但凡自然科學界有了任何風吹草動,管他是不是確定的結論,只要稍稍能和經濟問題掛上鉤,第一時間就會被「援引」來應用於經濟學論文中。現在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希望通過宣傳「測不準原理」(十年前還是「熵」)、大腦核磁共振成像、基因編輯、默克爾樹算法等等自己也沒搞明白的術語來掀起一場能夠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經濟學革命」。

思想史研究能讓研究者了解人類的思維方法嗎?或許可以,但是了解人的思維真的很重要嗎?在這個全社會熱衷於AI技術、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的時代,從三歲娃娃就開始學編程的時代,網紅歷史學家預言人類未來被機器統治的時代,讓經濟學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如何思考而不是「機器」如何思考?簡直是笑話。那樣的話,論文怎麼發,職稱怎麼升,飯碗怎麼保?這些無關宏旨的瑣事還是交給不會賺錢的人文科學學者去打理比較好。

所以,當經濟學研究已經發展到後工業化階段,經濟思想史的地位就跟太上皇差不多:所有經濟學家都同意思想史研究很重要,但是對於他們的論文工廠生產流水線事業來說沒有半點用處。這樣一門只能供起來瞻仰的學科,不要也罷。

如果讓我來說敘述經濟思想史,我就不會講這門學科的意義。我會從十個問題開始講起。

二、十問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均衡?

「均衡」(equilibrium)是經濟學文獻中使用頗為頻繁的一個詞彙,可是當經濟學家在使用這個出自自然科學的詞彙的時候,所要表達的究竟是何種含義,恐怕大多數學者都沒有詳加考慮過。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局部均衡是不是均衡?瓦爾拉斯(Léon Walras)的一般均衡是不是均衡?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不是均衡?

通常經濟學家會說均衡表示某種最優狀態,或者說資源達到了最優配置,那麼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呢?囚徒困境顯然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來說都不是最優狀態,那麼它是不是均衡呢?還是說,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納什均衡,儘管都用了「均衡」這個詞彙,但各自表達的意思不同?

第二個問題:什麼是市場?

「市場」也是經濟學文獻中的常用語,但經濟學家真的了解這個詞彙的含義嗎?在標準的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有專門的章節討論「市場類型」,但有關「市場」概念的界定,通常只有寥寥數語而已。似乎對於經濟學家而言,這簡直是一個不需要解釋的概念:市場不就是商品交易的場所嗎?

如果「市場」作為一個日常用語,「交易場所」這樣的解釋沒有問題。可是經濟學家的文本中偏偏從簡單的商品交易現象直接躍升到了「市場經濟」這樣的表述,這就是一個大問題了。有商品交易就等同於市場經濟嗎?對於很多從事所謂量化歷史研究的經濟學家來說好像確實如此,否則如何估算數百年乃至數千年這類長時段的市場規模、貿易總量和GDP(國內生產總值)?但這顯然有悖於常識,就像歷史學家所言:人類從事交易的歷史有上萬年,市場經濟卻只是16世紀以後的產物。從史前社會的商品交易到現代市場經濟,人類社會經歷了數千年漫長的演變,在這期間經濟結構整體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然而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被經濟學家無視了,因為從數據指標上看不出什麼質的差異,只有量的不同而已。

此外,即便承認市場就是商品交易的場所,那麼最近幾年來坊間一直吵得火熱的市場與政府之爭又如何解釋?政府,無論如何定義,其最基本的性質是一個組織單位,那麼「組織」和「場所」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對象怎麼能爭得起來?當經濟學家力主市場經濟時,市場似乎又不是一個「場所」那麼簡單的東西了。所以有些學者會再添上一筆:市場是通過價格信號協調資源配置的機制。然而,根據標準的經濟理論,所謂「價格信號」不過就是一個信息問題,在當下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大環境下,政府也可以依據大數據而不是價格來解決信息問題,就像某位網際網路大咖揚言:在未來經濟計劃是可期的。此時經濟學家又如何來為市場辯護?除了交易、資源配置以及不怎麼給力地解決信息問題外,市場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第三個問題:什麼是效用?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通常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古典經濟學和當代經濟學。區分二者的關鍵,是價值理論。古典經濟學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石,當代經濟學則轉為主觀價值論。由於「價值」二字在社會科學中引申出太多的含義,現在主流經濟學文本中甚至很少使用這個詞,而以「效用」替代之。價值理論的轉換自然有其原因,在此不作詳述,關鍵是效用理論自身的解釋。

效用概念不是太大的問題,早期學者採用的是一種生理學解釋,指的是人對外界刺激所作的反應;發展到後來通常指一種一般意義上的滿足程度,即某特定的事或物,給人們帶來的主觀感受。真正的問題就出在這個「主觀感受」上,如何將這種可感知卻無法證實的效用以符合當代經濟學標準的方式表達出來,成為一個難題。

早期學者接受的是由功利主義泰鬥邊沁(Jeremy Bentham)提出的方案,即將個人從每件事或物上獲得的主觀感受賦值,得到一個可度量的效用值,這就是「基數效用論」(Cardinal Utility)。基數效用論的優點和它的缺點一樣突出,好處是方便計算,壞處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絕對不會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後由帕累託(Vilfredo Pareto)提出了另一種方案:現實中我們不會對事或物賦值,但是當需要進行選擇的事和物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會進行排序,這種先後次序間接地表達出我們對於不同的事和物所作的效用評價,這就是「序數效用論」(Ordinal Utility)。序數效用論的現實解釋力更強,但也有缺點,一旦遇到人際間效用比較,或者說估算社會福利這類需要個人效用加總的問題,序數效用很難做到。

之後受邏輯實證主義的影響,有學者開始提出以「偏好」(preference)概念來表達「效用」。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等人提出用數學公理化的形式來處理偏好,最終由德布魯(Gérard Debreu)應用布爾巴基集合論(the Bourbaki group),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公理化表述的偏好理論。從邏輯形式上而言,偏好理論具有前兩種效用論不具備的優勢,但這也是它的劣勢,因為該理論所依賴的數學公理本身不需要以現實為基礎,而經濟理論應用卻需要以現實為基礎,偏好理論由於其數學公理化假設不符合現實情形而備受質疑。

所以,目前經濟學中三種效用理論並存,但經濟學家普遍對三者都不滿意。那麼,我們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嗎?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進展甚微,甚至還有些退步。例如最近二十多年來比較熱門的「社會偏好」(social preferences)理論,想要改造傳統效用論,但其中大量的文獻卻將「效用」和「偏好」混為一談。

第四個問題:什麼是競爭?什麼又是壟斷?

「競爭」是市場的伴生詞,通常經濟學家提及市場,便會解釋市場競爭的好處,以及它的對立面,壟斷所帶來的效率損失。然而,經濟學家指的「競爭」又是什麼呢?翻開任何一本主流的微觀經濟學教科書,談及市場的局部均衡模型無外乎就是一條需求曲線、一條供給曲線,兩條線相交確定最優的價格和產量,哪裡有「競爭」的影子呢?

有些思考得稍微深入些的經濟學家會解釋說:「競爭」是消費者與消費者競爭、生產者與生產者競爭,不是消費者(需求)與生產者(供給)競爭。這話說得沒錯,可是又會引發新的問題:無論是消費者之間的競爭,還是廠商之間的競爭,對於雙方來說,都會引致額外的成本,這是否意味著競爭不僅沒有提高效率反而引致效率損失?就像現實中消費者面對琳琅滿目功能相似、外觀相近的安卓手機挑花了眼,與其付出額外的選擇成本和試錯成本,還不如選一家獨佔的蘋果手機來得安心。這是否說明,在現實世界中競爭不是一件好事?還是說,那些通過數理模型和圖形證明的競爭效率,不過是經濟學家的紙上談兵?

另一方面,壟斷又是指什麼呢?一個較為常見的答案,壟斷就是獨佔,一個市場為一家企業所獨佔。但是如果說獨佔權就是壟斷的話,法律中常見的各種獨佔權——比如專利,是不是壟斷?經濟學家通常說壟斷是不好的,因為它相對於競爭而言是無效率的;但又認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像專利這類排他性獨佔權利保障了創新者的利益,促進了技術進步、推動了經濟發展,這兩者豈不是自相矛盾?

第五個問題:什麼是「經濟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本身其實不是個問題,翻開任何一本主流的微觀經濟學初級教材中的「消費者理論」這一章,消費者在約束條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就是經濟人假設的最好例證。可以說現在所有的經濟學家,只要是接受過標準的主流經濟學訓練,都是從經濟人假設開始啟蒙的,然而批判經濟人假設卻又是當下經濟學界最「政治正確」的事情。這才是經濟學界「二十年之怪現狀」之一。

通常批判經濟人假設的理由無外乎該假設不符合現實,可試問當前哪一門學科的理論是完美與現實擬合的?法律人,政治人,還是差不多具有數百種定義、千奇百怪的「社會人」?即便是人文學科中研究的「人」、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人」,也不是真實的人,而是依據其想表達的某些特徵面所塑造出來的「人的概念」、藝術化加工的「人的形象」而已。恐怕最接近真實的人的,只能是醫學研究中冷冰冰的、作為病理標本的人了。學術研究的目的不是理論克隆現實,一句「不符合現實」這樣的理由,實在過於牽強,卻又是許多學者用來攻訐他人觀點的口頭禪。

其實在批判經濟人假設之前,首先應該想清楚的問題是: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原理背後的具體含義究竟是什麼,使用經濟人假設的目的又是什麼?恕我孤陋寡聞,在我所見的文獻中凡是批判經濟人假設的學者基本上都未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或者說壓根就沒有去查閱過該假設來龍去脈的相關文獻;而凡是深入思考過該問題的大師級人物,都不會去批判該假設,因為在具備更好的替代性假設之前,嚴謹的學者所能做的只是指出在該假設之下哪些問題是難以解決的。

第六個問題:什麼是「理性」?

「理性」概念其實是經濟人假設的自然延伸,因為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問題,本質上就是哲學中理性選擇理論的副產品。和批判經濟人假設一樣,「反理性」也是目前經濟學界的一種「政治正確」,就像某位諾獎級的經濟學家常說的,金融市場中人們的投機行為就是非理性的。但是我很想問問那些「反理性」的經濟學家,究竟知不知道自啟蒙運動以來所稱的「理性」具體指的是什麼?比方說最經典的例子,股市繁榮時期菜市場大媽也跟風去炒股票,結果股市崩盤,大媽一輩子的積蓄血本無歸,這能否算作「非理性行為」?

在我的理解中,類似這樣的案例,判斷理性與否的唯一標準,是行為人在行動時是否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即行動的目的和為了達到目的所採取的手段之間的邏輯一致性,而非其結局的好壞。所以大媽只要不是在精神失常狀態下做出的投資選擇,怎麼能夠說她的行為是「非理性」?

以成敗論英雄,這叫做「後果論」(Consequentialism)。如果真的要根據行動結果來判斷理性與否,那麼很遺憾,按照已有的經濟學研究發現,經濟學家的投資成功率並不比普通人高多少,而且往往越有名的經濟學家在投資這件事情上越失敗,是不是能說經濟學家所做的論斷都是非理性的胡說八道?

至於時下流行的借用心理學、腦科學觀點來驗證非理性的做法,就恕難討論了。因為這些所謂的「科學證據」在各自學科內部都有爭議:精神障礙還存在病理性和社會性之爭;左右腦分工已經被證偽;腦部功能區機制到現在依然存在許多難以解釋的問題。使用這類不確定的自然科學觀點來包裝經濟學的非理性理論,只能算作一種「偽科學」。

當然,有些經濟學家會想得比較遠,他們所反對的理性特指一種超常的「計算能力」,例如在做計算題、下棋等強計算事情上人腦似乎永遠比不過計算機。然而導致這種狹義上的「計算理性」或者說「機器理性」的根源,在於當代經濟學研究中數理建模的濫用(注意:我絕對不是反對使用數學方法)。因而不能說人的行動是非理性的,而是我們的經濟學理論建構起來的理性概念根本不是人的理性。

第七個問題:什麼是「資本」?

「資本之謎」可說是困擾經濟學數百年的一個經典難題了。推動現代社會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引擎就是資本,現代世界主導的經濟模式就是資本主義。但什麼是資本呢?事實是現在都發展到了《21世紀資本論》,經濟學家還是沒搞明白資本究竟是什麼?

國內學界流行一種界定資本的方式,即將有價值的資源分為「生產性」和「非生產性」,資本是「生產性」資料,通過投入生產過程能夠獲得價值增值。但問題是這個源自19世紀的分類體系其實只能適用於前現代世界。在一個簡單經濟模式下,比如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我們確實能夠較為容易地——其實在實際生活中也很難——區分哪些資源是「生產性」的,哪些是「非生產性的」。但是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後,這套分類體系在複雜社會環境下是完全失效的。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電腦,這些物品或者用於購買這些物品所投入的資金究竟是不是資本?我在手機上炒股,我在手機上授課,我在手機上研發新軟體,我還在手機上「吃雞」、追劇、刷抖音,所謂「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如何區分得開來?是否依據我在每件事情上耗費的時間和金錢多少來區分?那才是荒謬的。經濟越發展,人們消耗在「吃雞」這類休閒娛樂上的時間和金錢就會越多,難道結論是社會越發達、投資反而越少?或者換一種判斷方式,我使用手機、電腦所做的事情有沒有帶來價值增值?這種方法比前者還要不靠譜。且不論其仍然是後果論式的判斷,當代社會即便依靠遊戲娛樂也能賺錢,而投資研發也會虧錢。按此推論,只要是不賺錢的企業,它們投入生產的資金、物品和服務,統統都不是資本?

其實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所謂「資本」就是用生產函數來表達的,即投入產出過程:從要素的投入,到產品的完成,價值發生了變化。但是這一價值增值過程本身,亦即資本真正發揮作用的機制卻是一個「黑盒子」。如何了解黑盒子中的秘密,是當代經濟學研究的難題之一。

第八個問題:什麼是「貨幣」?

伴隨「資本之謎」而來的就是「貨幣之謎」。當代經濟學的成就之一就是最終認識到資本和貨幣這兩個問題其實是密切關聯在一起的,實體經濟與貨幣市場不是截然二分,而是相互影響,由此誕生了宏觀經濟學。但是貨幣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貨幣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如何發生影響,金融市場的傳導機制,等等問題仍然缺乏完善的解答。因為雖然人類關注貨幣問題已有兩千多年,我們對於貨幣現象的認知卻大大落後於貨幣實踐。就像現在大多數國人一方面仍然堅信只有真金白銀才是真正的「貨幣」,另一方面我們的生活卻早已脫離了貴金屬時代,從紙幣到現在的數字貨幣,貨幣變得越來越「虛無」。有學者做過統計,當下全世界所有的金融資產加總的價值,和地球上蘊藏的全部黃金——無論是開採出來的還是未開採的——的價值作比較的話,用形象的比喻來說:如果金融資產的價值相當於太陽的大小,那麼黃金的價值只不過是一個蘋果核而已。

既然如此,那麼就應當問:為何大多數普通人仍然相信只有貴金屬才有價值;為何同樣是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卻又熱衷於數字支付,為自己不使用現金而自豪?數字支付中的「貨幣」是什麼?不就是一串數字符號嗎?既然人們認為只有真金白銀才是貨幣,那麼是什麼在支撐他們相信那些虛擬的數字符號具有「價值」呢?是那些左翼學者所批判的「不受遏制的貪慾」嗎?

金融學絕對是當前經濟學科中最熱門的研究分支。反諷的是,近百年來金融學研究的主要精力集中於具體的應用領域,或者是開發金融衍生品。至於金融現象背後的理論難題,因為回報太低,反而無法引起太多的關注。因此當2007年金融危機來臨時,經濟學家無能為力,因為我們確實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第九個問題:什麼是「外部性」?

如果按照標準的經濟學教科書解釋,「外部性」簡單來說就是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不一致,社會收益與私人收益不一致。該理論在英國經濟學傳統中源遠流長,但真正使其發揚光大的是福利經濟學權威庇古(Arthur Cecil Pigou)。他認為存在外部性的時候市場機制是失靈的,因為企業只考慮私人成本,不會去考慮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典型案例就是環境汙染。這時就必須由政府出場,對造成負外部性(即社會成本)的企業徵稅,然後將稅收用於補貼那些帶來正外部性(即社會收益)的企業,這就是著名的「庇古稅」(Pigovian tax)方案。

在此我們暫且不要去糾結那些專業術語,僅僅用最直白的語言表達:當企業或個人的行為對社會產生影響的時候,就應該存在外部性。但問題就出在這裡,這世界上哪家企業的生產、哪位個體的行為會不與他人發生相互影響?除非是困在孤島上的克魯索(Robinson Crusoe,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的主角),而且要保證他不遇到星期五。在此意義上可以說現實社會中外部性無處不在。既然處處都有外部性,顯然市場機制處處都是失靈的,那麼是否可以推論說經濟學家主張的市場有效性完全是謬論,必須讓政府來佔領經濟制高點呢?

第十個問題:什麼是「公共品」?

經濟學中,「公共品」概念非常清晰簡明。翻閱任何一本入門經濟學教材都能夠查到該定義:公共品就是具有非競爭性(nonrival)和非排他性(nonexclusive)的商品。非競爭性是指商品供給上的邊際成本為零,即多一個人、少一個人使用該物品,不增加或減少額外的成本;非排他性則是針對需求面,即一個人使用該物品不能阻止其他人也使用該物品。最典型的公共品,就是像燈塔、公共治安、消防、國防、GPS導航等這類物品或服務。

公共品的定義很清楚,但是卻經不起深入推敲。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純粹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嗎?比如說出現「擁擠」問題的時候,即一個社會人口爆炸,這時候連治安、國防都不是公共品,而是代價高昂的私人物品,只有花錢才能僱得起私人安保。所以所謂「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都是相對而言的,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成立,那麼經濟學家又為何要使用這樣一種既難理解、又有局限性的解釋來定義公共品呢?從這個詞的字面意義上來講,公共品(public goods)不就是「公共的物品」嗎?換言之,我們為什麼不能說凡是與公共事務相關的物品和服務,就是公共品,這樣的解釋又存在什麼樣的不足呢?

上述十個問題,不要說沒有接受過經濟學訓練的普通讀者,即便在職業經濟學家那裡,也是常常易於混淆、難以解釋清楚的問題。當然,經濟學中這類難題遠不止十個。不過,正是因為經濟學存在大量這樣的問題,引發不同學者、不同流派之間相互矛盾的解釋,造成理論上的混亂與現實解釋力的不足,所以授人以柄,讓「反經濟學者」乘虛而入。就像某位半吊子物理學家、完全不著調的經濟學家所宣揚的:經濟學理論處處存在矛盾,完全無法解釋現實,應當用物理學理論來重寫經濟學。

「經濟學革命」不是本文想要討論的對象。我之所以列出上述十問,僅僅是想說:所有這類問題,在歷史上實際都有學者詳加探討過了,通過梳理以往的文獻,即便找不到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也會獲得更為清晰透徹的理解。

是的,經濟思想史能夠對那些經濟學難題給出某種回應,儘管可能既不是標準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定論。這就是我想說的。

為何如此?這就牽涉到另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經濟思想史究竟是什麼?欲知詳情,且聽下回分解。

(作者方欽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師,經濟學博士)

相關焦點

  • 經濟學思想史:一門不適合年輕人思考的學問
    梁捷/文經濟學是一門年輕學科,發端至今不過兩百多年。而在經濟學內部,經濟思想史則是最早成熟的一門學科。在百餘年前凱恩斯、熊彼特生活的那個時代,經濟學幾乎等同於經濟思想史。因為在經濟學本身尚未成型的階段,學習前輩的著作是鑽研經濟理論的最好路徑,當時知名經濟學家無不也是經濟思想專家。經濟思想史在中國曾經也是一門顯學。建國之初,幾乎每個學校都會開設中外經濟思想史的課程,湧現出一大批名家。尤其是在1957年,陳振漢等經濟學家發表「我們對於當前經濟科學工作的一些意見」後遭到批判,西方經濟學被徹底打入冷宮,而外國經濟思想史因為「批判需要」而僥倖保存了下來。
  • 2014年4月自考試題:經濟思想史
    1.在經濟思想史第一次提出了利息取決於利潤的經濟學家是  A.配第 B.休謨  C.洛克 D.馬西  2.色諾芬談到貨幣作為儲藏手段的職能的著作是  A.《經濟論》 B.《雅典的收入》  C.《貨幣論》 D.
  • 《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經濟思想的萌芽時代
    經濟思想的萌芽時代 意識形態雖然與社會的階級分化同時出現,可是經濟思想——政治經濟思想——的萌芽卻是與小商品生產社會的發展同時產生的。社會的「有機」觀念無疑是為社會剝削進行辯護的,然而社會剝削依然是通體透明,顯而易見。有產階級直接佔有在使用價值形式下的社會剩餘產品。
  • 經濟學人書架|經濟思想就是偉大心靈的回聲
    時至今日,哪怕我已在大學裡講授「經濟思想史」課程,仍然覺得這些經典難讀。由於缺乏適當的引導,我眼看著一代又一代學生在挑戰經典的過程中敗下陣來。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是一項偉大工程,對學界的貢獻無法估量。橘紅色書脊的哲學書,綠色書脊的政治學、法學書,至今仍是哲學、政治學領域內學生必讀的經典。但藍色書脊的經濟學著作,影響遠不能與其他幾類相比。
  • 2019年10月自考經濟思想史00143真題_備考指導自考_自考報名_中國...
    2019年10月自考經濟思想史00143真題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1.下列是亞裡斯多德經濟學著作的是A.《政治論》B.
  • 賴建誠作品集合,小編力薦《經濟思想史的趣味》
    賴建誠的《經濟思想史的趣味》,《邊鎮糧餉》等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品究竟有怎樣的文字魅力呢?1.《經濟思想史的趣味》豆瓣評分:8.2作品簡介:這本《趣味》的1-3章是第1部分:「邀請與導覽:笑著臉談經濟思想史的功用與趣味」。4-24章是第2部分:「人物與派別:開著心講經濟思想史的人物與見解」。
  • 投資思想史
    在隨機漫步理論的基礎上,尤金法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這個假說讓尤金法瑪在 2013 年得到了諾爾經濟學獎。其他的流派,比如價值投資、成投資、金融行為學派投資,都有他的代表人物, 為什麼出現這種投資思想?都有它的時代背景,此外還有指數派思想,以上是比較主流的投資思想,如果你不了解投資思想史, 不了解各種流派的起源、歷史背景、代表人物、以及發展脈絡, 你就並不真的懂投資。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
    2002年獲獎的丹尼爾·卡尼曼和2017年獲獎的理察·塞勒則對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提出質疑,開闢了行為經濟學領域。上述理論都經歷了從被排斥到被認可、從邊緣到主流的歷程。 3、經濟學是經世致用之學,以解釋、解決時代的重大問題為使命。回顧百年經濟思想史可以發現,宏觀經濟學非常偉大,因為它數次試圖拯救世界。
  • 全國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經濟思想史試題
    《德國國民經濟學史》  B.《歷史方法觀的政治經濟學》  C.《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講義大綱》  D.《十六、十七世紀英國國民經濟思想史》  16.美國經濟學家亨利·喬治的代表作是(  )  A.《財富的分配》  B.《進步與貧困》  C.《勞工狀況》  D.
  • 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原標題: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近代學科意義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始於20世紀初期,這一時期的相關論著注重借鑑西方思想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但因深受傳統學術的影響,研究的重心仍然是中國學術思想史。胡適1919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按近代學科體系研究哲學思想,開創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範式。
  • 彼得·沃森 |思想史
    [英]彼得·沃森《思想史思想史絕不是一條直線,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這也許是我們從思想史中能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訓:思想生活(它可能是我們最重要、最令人滿意、最有特點的一個存在維度)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被毀滅或丟棄。在本書的最後一章,我將嘗試性地給出某些結論,以期評價這一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遺失了哪些東西。本「前言」要表明,這部思想史如何不同於其他歷史,並試圖幫助解說思想史是什麼。
  • 「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錯誤」的行為》縱觀理察·泰勒的職業生涯,我們發現他的研究始終圍繞著一個激進的觀點開展: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即擁有可預測行為且容易犯錯的個體。在《「錯誤」的行為》一書中,泰勒講述了他將經濟學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帶回現實的艱難之旅,其中的故 事引人入勝,並且不乏詼諧幽默,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經濟學、對自己以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錯誤」的行為》一書中點綴著泰勒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的有趣故事,以獨特的方式探索了人類深層次的弱點。當經濟學遇到心理學,碰撞出的火花將對個人、管理者和決策者產生深遠和啟發性的影響。
  • 中國思想史讀書筆記:前言和引言
    一 前言從今天開始,讀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為寫作做準備。這本書讀起來比較費勁,邊讀邊寫,讀寫過程中試圖挖掘出點金子,分享給諸位。具體已經在《創業心理學:走出自己的荒野》中進行了說明。二 引言第一編: 一 引言思想的歷史,要討論的就是從古到今,人們想什麼,怎麼想,這麼一碼事兒。思,想這兩個字都有心;史,這個字,象徵著公正,也象徵著記載,也就是尋找人類的良心和尊嚴,發現自己傳統和淵源的一門學問。所以要從古代講起。
  • 北大滙豐講座 | 徐高:決定中國經濟的思想線索
    【MBA中國網訊】耦耕讀書會之十六決定中國經濟的思想線索活動詳情2018年09月26日19:00-21:00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335教室主辦方:經濟金融網、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MBA項目講座嘉賓徐 高
  • 講座︱張旭鵬:全球思想史的興起與作為「織工」的歷史學家
    ……在這個全球和全球化的時代,在思想史領域的緊要關頭,我們需要適當地從實踐中後退一步,進行一些理論反思。現在是時候去評估歐洲思想史的去向,評價它現在的位置,並反思其未來的可能。」不過,「空間轉向」只是全球史興起的外在原因。思想史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它有自己內在的發展邏輯。通過梳理新舊兩部文集的時代背景和希望解決的主要問題,我們會發現它們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聯繫點,這個聯繫點就是觀念史。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作者通過重新考察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認為隨著《哲學的貧困》中「歷史性」思想的確立,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一方面繼續從生產邏輯出發來考察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又從資本邏輯出發來考察資本主義,前者以勞動本體論為基礎,後者以資本的結構化為內容。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下)
    例如,涉及經濟增長的教科書無法繞開羅伯特·索洛(1987年獲獎)和保羅·羅默(2018年獲獎)的增長模型,資本市場中的衍生品交易離不開羅伯特·默頓和邁倫·斯科爾斯(1997年獲獎)的B-S期權定價公式,各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制定也深受米爾頓·弗裡德曼(1976年獲獎)貨幣理論的影響。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全景式回顧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貢獻,梳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與演進脈絡。
  • 張維迎:林毅夫思想和50年代計劃經濟思想完全一脈相承
    這本傳記講了米塞斯思想的形成過程,米塞斯的思想,進一步講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我覺得總的來講對真實市場的理解最到位、最透徹,是真正的真實世界的經濟學,它要比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對市場的理解深刻得多,儘管它在形式上沒有新古典經濟學那麼優美,那麼數學化。
  • 專家:思想史能夠保存哲學上的「瀕危物種」(圖)
    思想具有歷史屬性,而非永恆不變  文匯報:作為一名歷史學家,您研究的對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哲學家、社會學家以及他們的思想和往來。思想史的寫作和其他歷史的寫作有什麼最大的不同?  馬丁·傑:思想史當然也有很多種,這一領域現在正經歷著非常活躍的復興。大體說來,思想史有三項主要的任務。
  • 品讀|源自基本概念的思想震蕩——簡評蔣榮昌《經濟是什麼——規範...
    隨著這種追問的縱橫延展,我們也隨之突破那些自明東西的圍困,進而打開某種縱深的思想-空間,而非像時下流行的那樣,巡迴搬演同一個思想位面的現成東西。筆者不懂經濟學,沒有資格去評判蔣先生書中的諸如「財富」、「公平與效率」、「實證經濟學與規範經濟學」、「三農問題」、「未來城市計」這樣具體的論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