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從今天開始,讀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為寫作做準備。這本書讀起來比較費勁,邊讀邊寫,讀寫過程中試圖挖掘出點金子,分享給諸位。
具體已經在《創業心理學:走出自己的荒野》中進行了說明。
哲學藝術科學管理,都是人們心理活動的凝結,都是心理學,這種心理學有理性和感性兩個線索,起了一個名字叫創業心理學。
下面是正文。
二 引言
第一編: 一 引言
思想的歷史,要討論的就是從古到今,人們想什麼,怎麼想,這麼一碼事兒。思,想這兩個字都有心;史,這個字,象徵著公正,也象徵著記載,也就是尋找人類的良心和尊嚴,發現自己傳統和淵源的一門學問。
所以要從古代講起。
歷史已經翻了五千年,留下來的已經變成幾部書,幾頁紙,幾片骨頭,幾件銅器,幾處遺址,這些叫做歷史的資料。
在這些資料裡,蘊藏著古代人的思緒,感受,心情,但是不能復原了,不能復原當時的圖景,他們說的做的想的,早已隨風飄走。
當我們想就古人的思想進行對話時,因為陌生而感到遙遠。
歷史書常常把歷史寫的很清晰,也常常說的很簡單,其實很多是想像,特別是思想的歷史,時過境遷,即使訓練有素的人也不容易體會當時的風尚和當時的心情。
舉個例子。
被稱為文明開端的周文王周武王,當我們讀《逸周書》時,總會感到傳說中理性的文明的聖賢,竟然如此的殘忍和波譎雲詭。
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血流漂杵;到了商都,還要用箭射仇人的屍體,用劍砍對手的首級,殺戮很多俘虜來祭祀;把象徵天命的九鼎和傳達天意的巫祝遷回自己的領地。
那個時代籠罩的仿佛神秘莊嚴血腥的氣氛,讓人感到陌生而遙遠。
我們會說,用現代文明的尺度來衡量下,這種只能稱作「野蠻」的故事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那麼,遙遠的古人是怎麼想的?
這可能就是文明的開端。
正如莊子說的,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朦朦朧朧,看不清楚。
這裡,葛兆光特別提醒了一下,說思想史是否應該放棄歷史的追尋,就像當年胡適一樣,丟開唐虞夏商,直接從詩經講起,前面遙遠的古代,用括弧括起來,裡面放個問號。
這種截斷眾流的做法,相當於腦袋被驢踢了一下,比較不舒服。因為思想史畢竟是一條河流,需要尋找來龍去脈,當然要從古人有思想之初開始。
當然,也不能憑想像,在上古神話傳說基礎上構築文明的每一個細節,而是根據史料和思想的理路,去體會古代人類的心情,追溯古代人類思想的歷程。
這需要三個基本條件:
1 古人有了真正的思想。
並不是古人意識中的任何活動都是思想,這種意識活動具有了某種「非實用性」,也就是超越了實際生活生產的具體意味,才可能是思想。
這種思想,以我的理解,就是感性,而不是打打殺殺,或者逃。感性是思想的基礎。
2 這種思想形成了某些共識,也就是共同認可的觀念。
這些思想活動,不是某一個人的,是在一批人中共同認可的,而且基於不止一個事實的觀念,才是思想。
3 思想必須有符號記載或者圖像顯示。
因為沒有圖像或者符號,思想不僅不能交流,也沒有辦法傳下來為我們所研究。
古人只有把他們的思緒心情留在文字圖飾器物等等之中,流傳給後人,思想才算真正進入了歷史。
這相當於做研究時候的前提,或者基本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