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姍姍 (思想史研究室)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彭姍姍,重慶萬州人,漢族。

 

1999年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學習,2003年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保送本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攻讀研究生,師從劉東先生,於2006年獲文學碩士學位,並於201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20105月至20136月任職於凱風公益基金會暨清華大學凱風發展研究院。20137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師從耿雲志先生,20157月出站後留所工作。目前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學術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史、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

 

聯繫方式:pengss@cass.org.cn

 

論著目錄:

 

論文:

 

1.A Journey to Mars: John Deweys Lectures and Inquiry in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No.1, 2018. 11 thousand words

 

2.《政治工具主義的內在張力:胡適對杜威政治哲學的理解與闡釋》,《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2 15千字);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14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2月;更完善的修訂版即將發表於《「胡適與中國新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千字)。

 

3.《現代人的故事:理解<社會契約論>的一個新視角》,《政治思想史》2013年第12 14千字)

 

4.《半部<社會契約論>:中江兆民對盧梭的翻譯與闡釋》,《中國學術》總第28期,20114 37千字)

 

5.《封閉的開放:泰戈爾1924年訪華的遭遇》,《清華大學學報》2010年第4 19千字)

 

6.《淺析施特勞斯學派對盧梭政治哲學的解讀》, 《東方論壇》2010年第1 13千字)

 

7.《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英語世界中作為哲學家的莊子》,《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3 18千字)

 

書評及文章:

 

1. 《傾聽自我:我們為什麼還要讀盧梭?》,《文景》2012年第7

 

2.《伯林筆下的維柯》,《讀書》2010年第5 

 

3.《胡纓:<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Hu Ying, Tales of Translation: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8-1918),《中國學術》總第27期,20105

 

4.《司崑崙:<文明化成都:中國城市改革,1895-1937>》(Kristin Stapleton, Civilizing Chengdu: Chinese Urban Reform,1895-1937),《中國學術》2005年第3

 

代表性譯作:

 

1.胡纓:《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Hu Ying, Tales of Translation: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8-1918),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兩人合譯,自譯60千字)

 

2.季家珍:《一位世界性的民國淑女:歷史文化語境下的方召麐》(Joan Judge, A Cosmopolitan Republican Lady: Fang Zhaolin in Context」),沈揆一、安雅蘭、季家珍、黃熙婷主編《道與畫:方召麐水墨藝術展》,亞洲協會香港中心,2017

 

3.遊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Yu Chien-ming , Hu Ying , Joan Judge ed., Beyond Exemplar Tales: 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導言、第五章、第六章、結語,共35千字)

 

4.胡適:《作為政治概念的工具主義》(Hu Shih, Instrumentalism as A Political Concept」),《胡適研究通訊》2014年第8期(10千字)

 

5.胡適、杜威:《胡適、杜威論學信函四通》,《胡適研究通訊》2014年第8期(4千字)

 

6.丁爾蘇:《對「他者」的挪用:英國文學中關於中國的相反觀念》(Ersu Ding, Appropriation of the 'Other': Contrasting Notions of China in British Literature」),《中國學術》2005年第3期(10千字)

 

7.賀蕭:《二十世紀中國領域的婦女研究》(Gail Hershatter, State of the Field: Studies of Wome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中國學術》2004年第34合期(50千字)

 

8.魏安娜:《作為藝術家的個人的困境——殘雪和卡夫卡》(Anne Wedell, the Predicament of the Individual as Artist Can Xue and Kafka」),《中國學術》2004年第34合期(15千字)

 

9.蘇源熙:《什麼叫作「互動」美學?》(Haun Saussy,What is InteractiveAethetics?」),《中國學術》2004年第2期(10千字)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2屆青年學術論壇在杭州舉辦
    會議合影      2020年11月28-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與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青年學術論壇」是近代史研究所每年一度的傳統學術活動,旨在激勵本所40周歲以下的青年學者,通過砥礪學術、交流思想,全面提高在學術寫作、口頭表達和邏輯思辨等方面的能力,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傳承與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 第八屆晚清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 顧建娣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2021第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公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2021第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公告由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21北京事業單位招聘公告,事業單位招聘公告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如有問題也可點擊聯繫各校區。
  • 王建朗:春風過處草木青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創新發展
    這一傾向主要體現在「文革」中,嚴重影響了中國近代史學科的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極大地解放了歷史研究者的思想,思想的解放和思維方式的改變給中國近代史研究帶來了新的生機。
  • 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胡繩武教授逝世
    1948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史地系,留系任助教,為大學先修班講授中國通史。1949年上海解放後,調至學校政治課教學委員會,任商學院政治課教員。1951年秋隨史地系師生赴皖北參加土改。1952年初返校後,被華東教育部借調,為華東地區抽調機關幹部進入高等學校補習班講授中國通史。1952年秋回復旦歷史系任講師、系教學秘書,負責新開設的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工作。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徐秀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然而,新執掌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已經具有二十多年局部執政經驗,尤其重要的是,經過長期爭論和著力建構,它已擁有相當成熟的意識形態。此時,對於中國歷史,尤其是對於中國近代史,革命領袖有綱領性論述,黨內史學家也已經初步建立了嶄新的敘述框架。新中國成立之後,歷史學界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對「舊史家」進行思想改造,把歷史認識統一到唯物史觀上來,與此同時,儘快完善中國近代史體系,並貫穿於教育和研究工作。
  • 期刊《歷史研究》已劃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於今年1月掛牌成立,其院刊《歷史研究》現已正式進入公眾視野。2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網刊發了一篇題為《在對歷史的深刻洞察中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文章。該文作者為周群,系「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研究》常務副主編」。
  •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2021年度第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公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2021年度第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公告由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21北京事業單位招聘公告,事業單位招聘公告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如有問題也可點擊聯繫各校區。
  • 中國近代史研究範式與方法再檢討
    作者: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崔志海  摘要:範式化是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一個鮮明特徵。《中國近代史綱》等,為避免中國近代史成為一部單純的政治事件史,都在著作中添加一些有關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和思想史方面的內容,但受制於革命史範式,這些內容很大程度從屬於反帝反封建的歷史敘事,或為點綴,佔很少篇幅,並不足以改變其重政治而輕其他的傾向。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2020年度第二批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公告
    江西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江西華圖招聘信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2020年度第二批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公告,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0年6月20日,請考生多加關注。
  • 「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史知識競賽決賽在京舉行
    慶祝中國科學院建院65周年   「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史知識競賽決賽在京舉行   11月1日,慶祝中國科學院建院65周年暨「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史知識競賽決賽活動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史知識競賽指導委員會主任白春禮出席並發表題為《傳承歷史 創新未來——紀念中國科學院建院65周年》的講話。活動開始階段由中科院秘書長、競賽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鄧麥村主持,現場決賽階段由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陳志峰、丁曦主持。「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史知識競賽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組織委員會主任,中科院副秘書長譚鐵牛在活動上介紹本次院史知識競賽的有關情況。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舉行2020迎新典禮
    9月17日晚,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2020迎新典禮」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良鄉校區北綜合樓221階梯教室舉行。這是在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教融合戰略背景下應運而生的12個學院中的哲學院師生首次正式見面。典禮前,張政文校長、王兵副書記與哲學所領導進行了會談。
  • 王建朗:2009-2011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
    近代史的下限應該後延,在目前至少應當包括整個清史、中華民國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一部分。⑧ (2)中國近代史的研究「範式」問題。近年來,有關革命史範式與現代化範式之爭,受到學界較多關注。步平指出,從現代化的角度關注中國社會,與從革命的角度分析中國社會,在理論架構方面雖然有所不同,但兩者並不是對立與排斥的關係。
  • 積微成著,守正致遠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舉辦2020年師生...
    在這12個新學院中,文學院的牽頭合作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院長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著名文學家劉躍進研究員,副院長是語言學研究所所長、著名語言學家張伯江研究員。文學院首位特聘教授為文學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著名學者董炳月教授,院長助理為文學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張媛老師。
  • 2020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招聘專業技術人員1人公告(第二批)
    事業單位招聘公告:2020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招聘專業技術人員1人公告(第二批),報名時間:發布招聘信息之日起至2020年6月20日。 一、單位簡介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前身為西歐研究所)成立於1981年5月,研究領域涵蓋歐洲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科技政策和國際關係等,是從事歐洲及區內國別研究的國家級科研機構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李洪雷教授榮獲「全國傑出青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李洪雷教授榮獲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稱號,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支振鋒教授、謝增毅教授、翟國強教授榮獲第九屆
  • 有哪些名人是從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畢業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羅常培,畢生從事語言教學、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方言調查、音韻學研究。與趙元任、李方桂同稱為早期中國語言學界的「三巨頭」。其學術成就對當代中國語言學及音韻學研究影響極為深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長。李方桂,語言學家。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陳垣,字援庵,又字圓庵,漢族,廣東新會人,出身藥商家庭,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報...
    與會學者圍繞學術報刊辦刊理念、內容特色、欄目設置等建言獻策,並對新發展階段如何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推動報刊更好地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等內容進行了交流探討。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方軍主持。
  • 近代北京史研究的新起點學術研討會會議議程
    專家發言:左玉河(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文化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7.專家發言:朱滸(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所長、教授) 8.)   呂文浩(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