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姍姍,重慶萬州人,漢族。
1999年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學習,2003年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保送本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攻讀研究生,師從劉東先生,於2006年獲文學碩士學位,並於201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任職於凱風公益基金會暨清華大學凱風發展研究院。2013年7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師從耿雲志先生,2015年7月出站後留所工作。目前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學術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史、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
聯繫方式:pengss@cass.org.cn
論著目錄:
論文:
1.「A Journey to Mars: John Dewey』s Lectures and Inquiry in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No.1, 2018. (11 thousand words)
2.《政治工具主義的內在張力:胡適對杜威政治哲學的理解與闡釋》,《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15千字);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14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2月;更完善的修訂版即將發表於《「胡適與中國新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千字)。
3.《現代人的故事:理解<社會契約論>的一個新視角》,《政治思想史》2013年第12期 (14千字)
4.《半部<社會契約論>:中江兆民對盧梭的翻譯與闡釋》,《中國學術》總第28期,2011年4月 (37千字)
5.《封閉的開放:泰戈爾1924年訪華的遭遇》,《清華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19千字)
6.《淺析施特勞斯學派對盧梭政治哲學的解讀》, 《東方論壇》2010年第1期 (13千字)
7.《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英語世界中作為哲學家的莊子》,《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3期 (18千字)
書評及文章:
1. 《傾聽自我:我們為什麼還要讀盧梭?》,《文景》2012年第7期
2.《伯林筆下的維柯》,《讀書》2010年第5期
3.《胡纓:<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Hu Ying, Tales of Translation: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8-1918),《中國學術》總第27期,2010年5月
4.《司崑崙:<文明化成都:中國城市改革,1895-1937>》(Kristin Stapleton, Civilizing Chengdu: Chinese Urban Reform,1895-1937),《中國學術》2005年第3期
代表性譯作:
1.胡纓:《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Hu Ying, Tales of Translation: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8-1918),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兩人合譯,自譯60千字)
2.季家珍:《一位世界性的民國淑女:歷史文化語境下的方召麐》(Joan Judge, 「A Cosmopolitan Republican Lady: Fang Zhaolin in Context」),沈揆一、安雅蘭、季家珍、黃熙婷主編《道與畫:方召麐水墨藝術展》,亞洲協會香港中心,2017年
3.遊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Yu Chien-ming , Hu Ying , Joan Judge ed., Beyond Exemplar Tales: 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導言、第五章、第六章、結語,共35千字)
4.胡適:《作為政治概念的工具主義》(Hu Shih, 「Instrumentalism as A Political Concept」),《胡適研究通訊》2014年第8期(10千字)
5.胡適、杜威:《胡適、杜威論學信函四通》,《胡適研究通訊》2014年第8期(4千字)
6.丁爾蘇:《對「他者」的挪用:英國文學中關於中國的相反觀念》(Ersu Ding, 「Appropriation of the 'Other': Contrasting Notions of China in British Literature」),《中國學術》2005年第3期(10千字)
7.賀蕭:《二十世紀中國領域的婦女研究》(Gail Hershatter, 「State of the Field: Studies of Wome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中國學術》2004年第3、4合期(50千字)
8.魏安娜:《作為藝術家的個人的困境——殘雪和卡夫卡》(Anne Wedell, 「the Predicament of the Individual as Artist - Can Xue and Kafka」),《中國學術》2004年第3、4合期(15千字)
9.蘇源熙:《什麼叫作「互動」美學?》(Haun Saussy,「What is 『Interactive』Aethetics?」),《中國學術》2004年第2期(10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