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合影
2020年11月28-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與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2屆青年學術論壇在杭州師範大學隆重舉辦並圓滿閉幕。來自兩個單位的60餘位學者與會,其中27位青年學者提交論文並報告研究成果。「青年學術論壇」是近代史研究所每年一度的傳統學術活動,旨在激勵本所40周歲以下的青年學者,通過砥礪學術、交流思想,全面提高在學術寫作、口頭表達和邏輯思辨等方面的能力,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傳承與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11月28日上午,「青年學術論壇」舉行開幕式,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陶水木教授和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金民卿研究員分别致辭,鼓勵並期待青年學者儘快成長。
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金民卿研究員
依照慣例,首先組織與會人員進行理論學習,由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金民卿作題為《青年蔡和森擔當作為的風範與啟示》的輔導報告。他梳理建黨前夕蔡和森在組織新民學會和赴法勤工儉學運動,開展理論探索和理論鬥爭,參與建黨籌備工作等多方面的革命實踐活動,指出這些活動體現出青年蔡和森遠大的社會抱負、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責任擔當和頑強的鬥爭精神,並鼓勵當代青年學者認真學習革命先輩的家國情懷,充分發揚敢於擔當、敢於作為的精神,在研究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績。
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陶水木教授
此次論壇,與會論文題材廣泛,視野開闊,資料紮實,涵蓋清中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社會、邊疆民族、中外關係、思想文化諸領域的豐富面相和深刻變遷。討論共分為7組進行。
第一組主題為「近代邊疆與民族」。盧樹鑫《從土司設立之議看清代臺灣治理的漸進》,圍繞康雍乾三朝在臺灣治理問題上的政策討論,揭示清政府為構建大一統多民族國家而加強對邊疆管控,強調邊疆內地一體化治理的史實。關康《滿文<蒙古世系源流>注考》,通過考證清末滿文蒙古史文獻《蒙古世系源流》的生成過程,指出該文反映了19世紀後期蒙古人歷史觀的轉變及多樣化。李穩穩《閱讀、觀察與交談:柔克義的藏區考察與知識獲取》,論述美國學者、外交家柔克義在1888-1892年間兩次對藏區的實地考察,認為柔克義通過閱讀、觀察和交談等多種途徑獲取的知識,補充、修正和深化了對藏區社會的認識,為其學術興趣和學術思想的轉變做了充分的知識鋪墊。任雯婧《九一八事變前後法國聲索西沙群島主權研究補正》,通過辨析法國外交部和安南提出的歷史資料,指出西沙群島「隸屬安南」只是法國為滿足本國政治需要胡亂拼湊的說辭,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使中國的陸上和海疆主權均面臨嚴峻危機。
會議現場(一)
第二組主題為「近代政治與軍事」。張海榮《「好名立異非中庸」:滿洲官員文悌與晚清變局》,通過考察文悌在戊戌變法、庚子事變等重大變局中的觀察和因應,揭示滿洲中下層官員的政治心態和晚清深刻的滿漢畛域。陳明華《「託產於外人」:1905年浙江東本願寺風波及寺產善後制度之創設》,就清末「廟產興學」引發的衝突解決機制進行探討,認為官紳僧三方相互合作的宗教管理新制度起到重要作用。劉燦《侍清抑或侍民?——清末民國時期盛京內務府存續考論》,以盛京內務府存續的困境為例,呈現清末吏治腐敗的亂象與民初政局動蕩、國力空虛的側面。潘建華《北伐時期國民黨軍隊的兵站後勤體系建設》,梳理北伐時期國民黨軍隊兵站後勤系統的統籌和運作,指出該系統基本保證了戰時彈藥、軍糧等重要軍需物質的補給。
第三組主題為「近代中外關係」。承紅磊《青木宣純與日本參謀本部在護國運動期間對反袁各派之聯絡》,以護國運動期間青木宣純發給參謀本部的密電或報告為切入點,勾勒青木與參謀本部對反袁各派的聯絡概況,探討日本軍方和政府高層決策的具體實施過程及其成效。盧華《從聯日到批日:一戰期間孫中山日本認識與亞洲主義想像的轉變》,考察一戰期間孫中山對日本政府的態度,從早期的聯合,逐步轉向對立與批判的過程,認為東亞內部的民主思潮,以及反帝話語的流行,也讓孫中山確立了以民族自決與解放為核心的新亞洲想像。魏兵兵《公道與權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上海公共租界的華洋政治》,討論一戰後上海公共租界華人要求參政權的政治運動,認為華人為求「公道」待遇而要求參與市政管理之權,工部局為維護自身權力而拒絕納入華人代表,這導致1920年代前期上海公共租界華洋關係漸趨緊張,成為五卅運動爆發的重要遠因。薛軼群《「權操諸我」的博弈與困境:1930年代收回電信主權交涉再考》,主要運用大北電報公司檔案,考察南京國民政府就修訂1930年底到期的水線合同與大北、大東、太平洋商務水線公司展開的交涉過程,揭示中國重建國際通信環境過程中的嘗試與挫折。
會議現場(二)
第四組主題為「中共革命與建政」。王才友《遊擊:挺進師與閩浙贛邊區革命的發展(1935-1938)》,探討挺進師在浙南、閩東、閩北遊擊區經歷「大遊擊」向「小遊擊」戰略轉型的過程。陳靜《堅守與抗爭: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在山東郵政接管中的因應策略》,梳理戰後中共在山東郵政接管中的計劃部署與行動舉措。趙毛晨《夾縫中求索:顧準與上海工商業稅收方法的調適(1949~1952)》,聚焦上海首任財政局長顧準,分析1949-1952年間中共工商政策制定與實施過程中的彈性機制。張會芳《中共革命中的農民土地問題:研究回顧與展望》,從土地與革命、土地政策的演變與實踐、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共革命等方面,回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學界對土地問題的相關研究,並就開拓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加強學術對話等進行展望。
第五組主題為「戰時中國與世界」。彭鵬《九一八事變與日本對太平洋島嶼的「委任統治」權之爭》,通過梳理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退出國際聯盟以及對太平洋島嶼的「委任統治」爭論過程,指出九一八事變改變了日本的對外政策,加快了日本在遠東及太平洋區域的軍事戰略部署。梁馨蕾《抗戰時期國民黨中層黨務幹部的派用規則與邏輯——兼論朱家驊的人際關係與權力網絡》,考察朱家驊從門生、舊屬、故交中任用戰時黨員幹部的潛規則與內在邏輯,指出這加重了國民黨內既有的門戶之見和派系鬥爭,阻礙了現代政黨的人事制度建設。姜濤《抗戰時期國民黨軍軍糧補給與士兵生活》,分析戰時國民黨軍的後勤補給體制,認為地方糧政部門、軍糧局、兵站及各部門之間難以協調的困境,導致國民黨軍的戰力低下。
會議現場(三)
第六組主題為「近代經濟與社會」。張淑賢《造神與治民:近代蘇州〈潘公寶卷〉的產生與傳播》,通過考察《潘公寶卷》不同版本的產生與傳播情況,從社會治理的角度,揭示該寶卷與蘇州潘氏宗族慈善事業的關係及其最終式微的歷史命運。池翔《森林的政治:清末民初中國東北國有林制度的籌設、糾葛與成效》,考察北京政府時期國有林制度由部到省的推行過程,揭示國有森林的財政與法律糾紛對地方治理結構的影響。何宛昱在《陳翰笙經濟區域研究的理念與啟示》一文中指出,陳翰笙研究方法的特點是將經濟區域研究與馬克思主義方法結合起來,並在研究中從中國農村問題進行擴展,提出關於社會發展的一般性問題。馮淼《三十年代太平洋關係學會關於中國「統制經濟」的討論》,考察1930年代國際語境下「統制經濟」政策的豐富內涵,及太平洋關係學會知識分子對此形成的共識和分歧。
會議現場(四)
第七組主題為「近代思想與文化」。彭春凌《從雅樂到鄭聲:章太炎與明治漢學》,以章太炎《與農科大學教習羅振玉書》為例,探討章太炎對明治漢學的觀感變遷過程。李珊《「借彼之手,述己之志」:孫中山早期英文撰著活動初探》,著重考察1896-1897年孫中山倫敦蒙難獲釋後的英文撰述活動,指出這對樹立其流亡者和革命家形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且應從文化交流及知識生產的角度進一步挖掘這種中西人士合作撰述的過程及意義。延雨《晚清民國文人的信紙及其傳媒角色》,展示近代文人信札設計的豐富內容和多重內涵。王毅《近代學術轉型視閾下的歷史書寫——以1920-1930年代「新聞史」為中心》,呈現專門史研究在引領中國近代學科建設過程中扮演的獨特角色,以及近代中國政治變遷、社會及史學思潮轉變所形成的張力推動專門書寫範式轉換的機制。
會議現場(五)
在提問與自由討論環節,與會的資深學者和青年學者均踴躍發言,會場討論氣氛熱烈,相互之間語言的精彩交鋒激發出思辨的火花,充分展現了當代學人的良好學風。
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金以林研究員
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周東華教授
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周東華教授和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金以林研究員分别致閉幕辭。金以林研究員簡要回顧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的發展歷程,肯定了本屆論壇青年學者的報告成果,勉勵青年學者們繼往開來,再接再厲,保持和發揚近代史研究所的優良學術傳統,以科學的精神和方法在近代史研究領域再攀高峰。
(供稿:薛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