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來源: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11月26-27日,「新發展格局與國有企業」學術論壇暨第20屆中國國有經濟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
吉林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有經濟研究智庫理事蔡立東在致辭中表示,在2020年這場疫情防控鬥爭大考中,廣大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充分發揮大國重器、頂梁柱和國家隊作用,在應急管控、醫療支援、復工復產、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作為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十四五」期間,國有企業將會進一步發揮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程中起到引領作用。
國家能源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有經濟研究智庫理事劉國躍在致辭中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一項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戰略舉措,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國有企業要準確把握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好履行責任使命、發揮更大作用,沉著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以更好的業績作答實踐之問、時代之問和未來之問。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有經濟研究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彭華崗在主旨發言中表示,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要深刻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找準國有企業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培養完整內需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中擔當作為,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林毅夫認為,在自然壟斷行業,要發揮國有企業的優勢,保障基本民生,保障國民經濟正常運行,這是國有企業很重要的功能。在競爭性行業,國有企業主要針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也就是要補短板。比如說鋼鐵產業,國有企業應發揮人才和資金優勢,把屬於短板的特殊鋼作為主要攻關目標。在新發展格局下,有一些外國獨有的、可能被「卡脖子」的技術,國有企業要利用資金和優勢,發揮主要作用。
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中國一重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忠,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有經濟研究智庫理事、學術委員宋志平分別在「新發展格局與國有企業」學術論壇上作了題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打造世界一流創新央企」「創新機制激發活力 在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國企更大作用」和「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旨發言。
與會專家和國企代表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進新時代國有企業創新發展和國資監管體制改革,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等話題分別在第20屆中國國有經濟發展論壇上作主旨發言。本屆論壇還舉辦了「新結構經濟學與國有企業改革」「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兩個專場。
會上,李政發布了《中國國有經濟發展報告(2020)》。報告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持續優化,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決戰脫貧攻堅和穩定經濟增長中發揮了中流砥柱和「壓艙石」作用。「十四五」期間,需要進一步優化布局和結構,實現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
「中國國有經濟發展論壇」於2001年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在人民大會堂創辦, 此前已連續舉辦了19屆,成為國內長期持續聚焦於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問題的知名高端品牌論壇。本次「新發展格局與國有企業」學術論壇由吉林大學和國家能源集團主辦,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和國家能源集團黨校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有經濟研究智庫作為指導單位;中國國有經濟發展論壇由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經濟學動態》雜誌社主辦,國家能源集團黨校承辦。
本屆論壇旨在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探討如何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揮國有經濟作用,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促進國有企業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提高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有經濟研究智庫相關領導和理事、學術委員,以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高校專家學者和中央企業與地方國有企業、國資部門代表150餘人參加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