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思:在中國的思想長河裡披沙揀金

2020-12-03 中國青年網

■本報記者 劉力源

大師

【以師語為座右銘】

蔡尚思的書房裡掛有一張顧廷龍的書法條幅,上面抄錄著蔡尚思作為座右銘的王國維、梁啓超、柳詒徵、顧頡剛四位師友對他的鼓勵支持之語。顧廷龍書後有跋,寫道:「忽忽四十多年,先生年高學進,著述日新,益彌欽挹,叩其修養之道,則曰:得力於往時師友箴語,終身服誦不懈……」

【為治學強身健體】

蔡尚思曾說,鍛鍊貴野蠻,不避高山,不避冷泉。他晚年登高健足都似年輕小夥子,一馬當先,不肯落於人後。遊歷時,看到山水秀麗,興致一來,也不管是否寒冷,便下水遊泳,常引得同行人驚愕。為了在家中泡冷水浴,他買來一隻蓮花缸,每天泡上幾分鐘甚至半小時,堅持了幾十年,直至95歲那年,經家屬勸阻才罷休。

【墨家精神踐行者】

從苦難走出來的蔡尚思推崇墨子,認為墨子的一部學說史就是貧苦之人刻苦奮鬥的學說史。他身體力行,年輕時以墨子「日夜不休」精神苦讀苦思。生活上踐行「節用」,不抽菸、不飲酒,只喝白開水;穿衣更是從不講究,只要達到冬暖夏涼就很滿足;有學生造訪他家,想請他到小飯店吃飯,他堅決推辭,轉而熱一些包子菜湯作為招待。

思想家的行動力

蔡尚思曾自述:「與其誇稱我為『思想史家』『哲學史家』,倒不如誇稱我為『思想家』『哲學家』。」從福建山區的貧寒人家走出來,最終成為思想家、哲學家,蔡尚思的行動力非常值得一提。他年輕時跟著一則報章上的廣告來到北京,拜名家、請教學問,從不畏首畏尾,也不計較學歷;失業之後,並未患得患失,而是直奔圖書館住讀一年,通過少有人為之的苦讀,為自己充了電,也為日後治學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秉持這份專注與魄力,蔡尚思積數十年之工而立一家之言,在中國思想史的研究領域獨樹一幟,開創了一個新局面。

【學術檔案】

蔡尚思(1905—2008),思想家、哲學家。曾號中睿,福建德化人。中學畢業後到北京自由聽講,並向海內諸文史名家問學,學業大進。1929年起,任教於大夏大學、復旦大學、華中大學、滬江大學、東吳大學和無錫國專。新中國成立後,一度為滬江大學代校長。1952年調復旦大學任教授,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歷史系主任和副校長。是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顧問。於中國思想史、學術史和文化史研治尤深。著有《中國思想史研究法》《王船山思想體系》等,有《蔡尚思全集》傳世。

1939年,蔡尚思的第一部代表性學術著作《中國思想研究法》出版。為書作序推薦的是蔡元培、柳詒徵、蔣維喬、顧頡剛,全是學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柳詒徵在序尾引了一句蔡尚思最喜愛的句子作為勉勵:「創天下之所無,而反對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這兩句表露了青年學者蔡尚思的志向,後來也成為他治學一生的寫照。

蔡尚思的治學之路很不一樣。他以常人不能及的苦讀實現博通,大規模地在歷代文集中把中國數千年來,尤其是宋以後寶貴的思想材料發掘出來;又在博通之上追求創新,「詳前人所未詳,或發前人所未發」,成一家之言。他重點研究中國思想史,20幾歲起筆,90多歲仍筆耕不輟,跨越了一個世紀的人生裡,為中國思想史研究領域留下了豐富著述,更留下了他「自得」的獨到見解。

師名家,研思想,做對人民有利的學問

蔡尚思的求學經歷是特別的,跟隨的老師每一位在文化史上都可圈可點。1905年出生於福建德化的蔡尚思,因看到報上一則清華學校研究院的招生信息,便不顧家庭宗親的反對,隻身離鄉求學,而且求學的地點一定要是北京,因為當時北京是時賢最為集中的地方。蔡尚思家境清寒,德化到北京路途又遠,北上之行也無熟人照拂,結果如何更是難以確定,赴京讀書的舉動在當時不到20歲的蔡尚思身上頗有些破釜沉舟的意味。「不勤學即自殺,不自殺即勤學,無必死之精神,則無必成之事業」,這些話裡可見他的決心。然而受閩南戰事影響,蔡尚思到京時已經錯過了清華招生期限,經引薦,他見到了王國維,於是拜王國維為師。一開始可能只是千裡赴學的志氣打動了王國維,真正的「敲門磚」則是蔡尚思在福建永春苦讀古文、鑽研韓愈文章練就的筆力——王國維看過蔡尚思寄送的文稿後大為讚揚:「……具有思致筆力,亦能達其所言,甚為欣喜!年少力富,來日正長,固不可自餒,亦不可以此自限。」自此,蔡尚思展開了國學研究的新一頁。其後拜梁啓超為師,也是通過一篇文章。1925年秋,蔡尚思把一部關於先秦諸子的書稿《百家思想》寄給梁啓超請教。梁啓超頗為欣賞:「具見精思,更加覃究,當可成一家之言。」梁啓超的鼓勵,使蔡尚思更加努力研究先秦諸子思想,這也是他決心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正式開始。

蔡尚思是非常果敢的,在20來歲的年紀,就非常清楚自己追求什麼,並不會為權威之語左右。他在北京自由聽學的同時,考上了孔教大學,校長是前清進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留學歸來的陳煥章。陳煥章要求學生對「孔學」先信後學,蔡尚思卻不以為然,認為先信後學是主觀的,是宗教家的語言;先學後信是客觀的,才是科學家的語言,於是毅然離開孔教大學,從那之後,弄清楚孔子思想的真實面貌成為他一生的研究課題。蔡尚思「學問欲日益大」,而後又考入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國學門研究所,研究所鼓勵學生自由深入研究乃至「開展爭鳴」,不設年限,非常對蔡尚思的胃口。那段時間,他經常去北京大學和北京圖書館看書;訪問各導師,同他們交談學術問題;自由地間斷地去聽一些課和學術報告。研究所師資雄厚,權威碩學集一時之盛,蔡尚思經常向陳垣、朱希祖問史學,向陳大齊問西洋哲學,向梅光羲、李翊灼問佛學及孔學,與蔡元培通信求教……陳垣更是指導他做文章須要言不煩,拒浮詞,這對蔡尚思以後的行文風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跟隨的老師都是史學、哲學界的大咖,在學習過程中蔡尚思尤其體會到只研究哲學而不研究史學,會失之玄虛而欠缺史實,只研究史學而不研究哲學,會失之煩瑣而欠缺理論,而他的志向是學有所得,用之於世,因此他決心將史學與哲學結合起來研究,逐漸摸索出了以文學為基礎,史哲結合為專業,以思想史、學術史、文化史為重點的治學道路。

1928年,作為一個經常靠一個小饅頭撐一天的窮學生,蔡尚思迫於生活壓力結束了北京的求學生活,南下謀事,至此,他並未有一個蓋「章」定論的文憑,蔡尚思也不看重這些。他曾坦言,老師王國維只有大學問而沒有什麼大資格大名氣,可見一個學者在實學而不在什麼虛名。

讀書不為學歷,又是為了什麼呢?他的學生李妙根說出了原由:老師的哲學是「平民哲學」,他做學問的標準是是否對人民有利。這也在蔡尚思的文章中得到印證,他曾寫道:「我的思想主要原則始終不變,如主張人民至高無上,一切都要為人民。」這一思想源自他幼年半農半讀,吃過許多苦,幾乎丟了性命的經歷,更源於他的母親——他晚年反思自己「能有今日,首先要歸功於母親」,「母親是我的惟一無二的家庭教師」,也曾說「要了解我,就先要了解我的母親」。深受封建禮教壓迫的母親教育十幾歲的蔡尚思「為老百姓而讀書」「為老百姓打不平而讀書」,蔡尚思一直以這兩句話為母親對他最重要的教導,在他心中其重要性遠遠超過了許多儒家經書。他猶記得讀書人都以做「人上人」相勉勵,母親卻教他做「人下人」,認為不願做在百姓之下的人,便不可能想到老百姓的一切事。母親在他心中種下的「惟民思想」,勢所必然地成為他追求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橋梁。1931至1934年,蔡尚思在武昌華中大學任教,與幾位學生秘購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書籍約100種,互相借閱,也是在那時,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新理論新方法,治學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1939年出版的《中國思想研究法》,正是蔡尚思以武昌期間學習馬克思主義所作的筆記為基礎寫成的,是在舊時代敢於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一本新著作,也是較早運用辯證法唯物論的著作之一。《中國思想研究法》涉及了海量的史學材料,這裡則要提到蔡尚思的另一個治學特點:苦讀,而且是少有人為之的開礦式的苦讀。

大圖書館是老師的老師,是大學的大學

「我從前只知大學研究所是最高的研究機構,到了30年代,入住南京國學圖書館翻閱歷代文集之後,才覺得進研究所不如進大圖書館,大圖書館是『太上研究院』。」

1934年,因為校長失信,蔡尚思憤而辭職,變成一個「失業青年」。而這段失業經歷卻促成了他平生治學的「黃金時代」——一整年,他在大學問家柳詒徵主持的南京國學圖書館裡住讀,把圖書館當作自己的書房,每天十六七個小時,「竭澤而漁」式地讀盡了館藏曆代文集,「該館所有文集三千種通通過眼,然後稍稍放心」,「企圖把古來的優秀思想集成為一書,打破幾千年來的限於舊傳統舊統治的那一套」。

一年時間,在柳詒徵的特別關照下,蔡尚思完成了漢代到民初除詩賦詞曲以外的全部前人文集的閱讀,摘出研究資料達200多萬字,他的「結業證書」就是他手批的南京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集部》5大冊。蔡尚思這一在今天看來也近乎瘋狂的舉動並非心血來潮,他讀了所有關於中國哲學史、思想史、倫理學史、政治思想史、經濟思想史等類著作,覺得書中的人物都是寥寥無幾,於是發憤要從內容包括各方面的歷代文集中去補充搜集,而且他堅持認為「學問必須掌握全面資料,從自己研究的心得中得出初步的論點。除了前人、他人的研究成果必須隨時吸收以外,都是以不盲從為好的」。辭職後的空檔期對蔡尚思來說,是踐行這些想法的絕佳時機。

正如皇家圖書館之於司馬遷、班固,天一閣之於黃宗羲,歐美眾圖書館之於馬克思……蔡尚思堅信學者的博學多才與大圖書館是分不開的:「大圖書館是老師的老師,是大學的大學」「學問從老師中來,而思想則要從非老師來」——非老師就是書、就是大圖書館。一年住讀結束後再回教席,蔡尚思仍利用寒暑假專程赴南京住讀。南京住讀並非開始,也非結束,為搜集中國思想史的材料,「務使最重要的材料,不致多數逃出我目之外」,十餘年時間,從上海到武漢到北京,蔡尚思是各家大圖書館的常客。新舊學者通常的搜集材料法,或是信任目錄學書或是請大學問家框定一個範圍,相比之下,蔡尚思的方法「又苦又笨」,但他卻認為「最可靠可喜」,因為付出心力和挖到的礦也是成正比的,「真如古人所謂:『披沙揀金,往往見寶』」。蔡尚思從中覓得的「珍寶」實屬不少,有新的學術發現,也有治學思想的轉變——他反駁了古來學者「漢後除宋明理學、隋唐佛學、魏晉玄學外,幾無思想之可言,尤以清代為最甚」的異口同辭,認為就社會科學及其他思想方面而言,在先秦諸子以後,實以明清為最盛,亦最有價值……他自省過去對一些國學大師、史學專家過於盲目崇拜,經此番搜集,才發覺他們也未必正確:章太炎考據均田井田思想,以為歷史上只有幾個人,他卻查出幾十個;而對於老師陳垣的《史諱舉例》一書,「此時就為它補出好多類例來」。他總結心得:上流研究和專門研究者,與其請人家指導,不如請自己博學廣查來得可靠。而在此基礎上專研小問題,才可以算是「真的專精」,不然會變成淺陋,變成「小足式」地做學問。

苦讀的習慣伴隨蔡尚思一生,哪怕耄耋之年依然不輟,1980年代末,80多歲的蔡尚思為編著《中國禮教思想史》,每天「打卡」復旦圖書館,後來又為編著《周易思想要論》多次擠公交車去上海圖書館等處查閱資料。一度早上7點半到圖書館,一直坐到圖書館關門。

《王船山思想體系》便是蔡尚思晚年苦讀的結果。1981年底蔡尚思不小心摔壞了膝蓋髕骨,醫生囑咐他靜養,這段時間他便用來讀書。王船山的遺書有500多萬字,連梁啓超都「自認未讀王船山全部遺書」。李妙根記得,當時每一兩周就拿幾冊線裝的太平洋書店版《船山遺書》到老師處,再將讀過的幾冊取回。半年專讀加上之前斷斷續續數十年的閱讀,蔡尚思攻下了全套遺書,用三年時間寫就《王船山思想體系》,得出無人能駁倒的王船山哲學思想可取、政治思想多不可取的結論。《王船山思想體系》成書後,譚其驤作序推薦稱:不僅是王船山研究著作中的一個典範,也是整個中國學術思想研究領域中的一個典範……無疑是值得廣大學習思想史的研究工作者學習的。

「治學之道,首要的在於多讀書」是蔡尚思做學問的體會,也是他傳授給學生的寶貴經驗。李妙根記得,老師對研究生的主要授課方式就是,基於《中國文化史要論》一書的「中國思想史原始資料選要」開書單,讓學生寫讀書筆記。「他叮囑我們讀書要讀得仔細,要讀原始資料,曾舉例說,人們常引用孔子的話『仁者人也』然後大加發揮,然而在《中庸》裡明明還有下句『親親為大』,只看前一句理解起來是片面的。」

惟信真理、堅持爭鳴、提倡創新

「學問是『學』和『問』連在一起的,不學不問怎樣能成為學問家呢?」蔡尚思認為,光好學讀書是不夠的,還要善疑好問。因此他堅持爭鳴,也提倡創新。

蔡尚思研究中國思想史,十分崇尚先秦時代的學術之風,認為先秦諸子最具原創意識,而這種意識正是在各家各派相互辯難、相互爭鳴之中被激活的。自由爭鳴的精神和學術民主作風從北大時期就浸透於蔡尚思的血液之中,他一直相信學術只有展開百家爭鳴,才能向前發展,也曾說過「學術研究和創作沒有自由爭鳴的空氣,便出不了大家,也出不了名著」。當有人以「大師」「大家」來稱頌他時,他自謙不是「大師」而是教師,不是「大家」,而是「百家爭鳴」中的一家。他敢於爭鳴,也歡迎爭鳴,晚年著作等身、桃李天下,而他沒有視自己為「權威」,在他看來,「對一切都應當只有是非之分,而沒有人我之別」。

蔡尚思一生惟信真理,而不問一切宗派門戶,以「不迷信前人,不害怕孤立,不隨風使舵,不曲學阿世」為治學原則,一切憑自己的學習心得作出判斷和結論,這恰恰展現了他在付出巨大心力治學後建立的學術自信與實現的學術獨立。在他的著作裡,經常會看到他對一些大學問家的觀點提出異議,比如在《王船山思想體系》一書中,反駁了章太炎、梁啓超、熊十力等人對王船山的片面誇大之詞;再比如為清人袁枚「翻案」,認為袁枚是秦漢以後不多見的偉大思想家,「只列入文學史中,稱為詩人、文人,這未免太小看他了」,這與許多前輩學者的觀點也大相逕庭。作為蔡尚思的學生,姜義華在接受採訪時也給出了類似的例子:「蔡先生的《中國傳統思想總批判》及續編,是一部論戰性的著作,論戰的對象都是他的同時代名家,政治性、學術性都很強,旗幟鮮明。他所講授的《中國現代思想史》,重在群體性分析,所研究的對象近百人,其中很多人是他的老師、朋友或經常打交道的人,因此,常常能夠道他人所未道。蔡先生是中國現代思想史研究的開拓者。」儘管會質疑、會反駁,事實上,蔡尚思非常尊重老師,常以師友們的鼓勵之語自勉,甚至請顧廷龍手書這些鼓勵之語,裝裱掛牆,以時時提醒自己。只不過,他的學術與感情是分開的,此處可參見他的一句名言「我愛孔子,我尤愛真理」。

蔡尚思一直試圖將爭鳴的學風傳遞下去,甚至為人不解,被貼上「好辯」「偏激」的標籤。但他依舊「自甘做異端,不願效尤、不易守殘」,為的是多聽不同聲音,擇善固執,從善如流,因為「學術上的真理與謬論不是一時分得清的,必須經歷時間與實踐的考驗,不宜匆忙下結論」。所以他主張學術研究沒有禁區,學術面前人人平等,尊重不同意見,反對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等等「春秋」筆法。他曾主動將一篇在學界引起爭議的學生文章發表在自己主編的《復旦學報》上,並鼓勵那個學生「論文引起爭議,是好事,就怕文章寫得不痛不癢,敢於糾正前賢及時賢的論點,很有說服力」。

爭鳴貴在創新。袁枚稱著書立說最忌「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這句話對蔡尚思影響至深。他曾說,做學問,就是應當有創見,一部書至少要有一半是自己的觀點,否則,東抄西摘,弄些空洞無物的大部頭書,何異於騙子。因此儘管辛苦,他樂於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做別人不做的事,也因此才有了一部部著述背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書海揀金,也有了他「略人之所詳,詳人之所略;揭人所未揭,言人所未言」的著述原則。

「我不記年齡!只記讀了什麼書,還要做什麼事。」蔡尚思晚年一直以「忘年人」自稱,倒不是忌諱年紀,而是在學術研究的舞臺上,他願做「永不畢業的研究生」,忘卻年紀,多做學問。80歲以後,他仍思考不斷,筆耕不息,《蔡尚思全集》收錄著作20多種,文章300多篇,相當一部分是他81歲退休之後完成的,90高齡還撰寫了《論語導讀》《墨子思想要論》等論著。對此,他自有說法:「學術是學者的生命。活著一天就要做一天學術研究;不搞學術研究,等於行屍走肉,活著又有什麼意思!」蔡尚思深知身體對研究學問的重要性,因此拒絕做文弱書生,而要做業餘體育家,多年泡冷水浴,自編體操鍛鍊身體,為的是「延長其學術生命,因為學術生命是第一生命,肉體生命是第二生命」。

蔡尚思常說「學問永不畢業,思想長葆青春」。他之所以可以永遠「正當年」,正是因為胸膛裡那顆為學術、為人民的赤子之心罷。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惺惺相惜:回憶朱維錚先生與蔡尚思先生交往的一幕
    高劍平 澎湃資料記得1994年11月初,秋季方來,天氣宜人,校園裡女孩子們還穿著裙裝。復旦大學舉辦「慶祝蔡尚思先生九十華誕和執教六十五周年暨學術思想研討會」,朱先生吩咐我們研究生都要參加旁聽。會場氣氛熱烈,學者、校系領導、記者和學生濟濟一堂。學生們大多提早到達會議室,各找後排落座。
  • 蔡尚思故鄉辦展紀念其110周年誕辰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泉州1月7日電 (廖靜 張圓圓 李宏圖)連日來,以「永不畢業,長葆青春」為主題的紀念蔡尚思誕辰110周年暨蔡尚思生平事跡展正在福建泉州市德化縣尚思小學進行。
  • 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原標題: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近代學科意義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始於20世紀初期,這一時期的相關論著注重借鑑西方思想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但因深受傳統學術的影響,研究的重心仍然是中國學術思想史。胡適1919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按近代學科體系研究哲學思想,開創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範式。
  • 世界十大長河
    尼羅河瀑布 世界第二長河:亞馬遜河。發源於中國唐古拉山脈,流經中國國境,注入東海;河流全長6380千米,流域面積180.7萬平方公裡。
  • 世界十大長河
    亞馬遜河世界第三長河:長江。發源於中國唐古拉山脈,流經中國國境,注入東海;河流全長6380千米,流域面積180.7萬平方公裡。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流經中國國境,注入渤海;河流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裡。
  • 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那就是我們的母親河!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公裡,流域面積約平方公裡。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帶著泥沙從巴彥克拉山一路浩瀚東流,締造了黃河流域的燦爛文化,孕育了華夏文明。時至今日,炎黃子孫,包括世界各地的華人,仍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是黃土地為自己的血脈之根。
  • 全球6大長河,有3條河流發源於中國,有2條河流只在中國境內
    從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河流對於人們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就是盤點一下全球十大長河。不知道對於世界上的十大長河,你有沒有做過具體的了解呢?不如跟小編一起往下看吧。全球6大長河,有3條河流發源於中國,有2條河流只在中國境內尼羅河作為全球最長的河流,發源地在非洲的東北部,最後注入地中海。全長一共有6670公裡,在蒲隆地高原起源,途徑流過非洲的東部和北部,從南邊發源,一直通向北邊,最後注入地中海。
  • 在時間的長河裡流浪——檢察官讀《時間簡史》
    雖然科學並不能保證所有的問題都能找到最後的答,但是,夜深人靜,當你仰望天象,腦海裡突然冒出一些煩瑣問題的時候,你的精神便會驟然升華到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絕高的人生境界。  由此我聯想到生命。人生寄存的時間一般在70年左右。寄存的兩頭,都是無窮大。人從無窮大來,然後再回到無窮大去。所謂人生,就是夾在兩頭無窮大之間的一瞬間。我們努力的方向應是化這短暫的瞬間為永久的價值。
  • 中國哲學思想充滿在文學著作裡
    中國哲學沒有一個單獨成立的系統,要講中國哲學,有四樣東西是要連起來的:第一、文哲不分,文學家是哲學家,一個中國哲學家先要懂《詩經》、《易經》。《詩經》裡頭都是哲學,中國哲學。宇宙有創世紀,中國哲學沒有談這個東西,中國的哲學在哪裡找呢?譬如我們隨便舉文學的境界,像隋唐之間的有名的詩,叫《春江花月夜》。這篇長詩充滿了哲學問題,最有名的兩句:「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個文學境界,比先有雞先有蛋這種問題好多了。
  • 為什麼只有黃河,被稱為母親河,而不是中國第一長河的長江?
    黃河,中國的第二長河,幾十萬前,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黃河邊,這裡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是我們的開始,從遠古時期到現在社會,經歷了這麼漫長的過程,黃河一直是我們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長江是我國的第一長河,也是我們文明的發源地,在長江出土了很多遺骸,遺址。長江孕育了巴蜀文化、荊楚文化,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 中國最大的工程將在新疆建成,耗資4萬億,被稱為「第二長河」!
    隨著這些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飛速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國的各項技術也處於了世界領先的地位。而且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越來突出,我國的工程團隊經常被邀請參與世界各國工程的建設。這也為我國工程團隊的商業化提供了重要基礎。
  • 世界十大長河排名,有四條在中國
    世界十大長河排名,有四條在中國。3、長江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流經中國國境,注入東海;河流全長6380千米,流域面積180.7萬平方千米。5、黃河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流經中國國境,注入渤海;河流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千米。
  • 蘇美爾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之一,為何會被淹沒在歷史長河裡?
    這三千多年的時間裡,蘇美爾人創造了文字,還有農業,手工業,甚至在數學,物理上也有成就,這些文明的必須組成因素,也讓蘇美爾人成為兩河流域文明的起源,他們所創造的這些文明也讓後期的文明階段得到傳承。而在上文中也詳細的說明了蘇美爾文明的起源以及覆滅的始末,在其中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蘇美爾最後一次被奪走主權是被阿摩利人奪走的,這次以後,蘇美爾人也徹底的消失在了兩河流域文明裡。
  • 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討會舉行
    11月2日,中國·亳州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術研討會在亳州舉行,與會人員共同探討了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淵源、影響和相互聯繫。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何東平,省委宣傳部、省社科院、亳州市委有關負責人出席會議。  中國·亳州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術研討會由光明日報社、省社會科學院主辦,亳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承辦。
  • 中國火了!斥資4萬億打造「第二長河」,外媒:簡直不可思議
    今天中國又花了4萬億來打造「第二長河」,外國媒體:難以置信。我們都知道西北地區最大的生態問題,西北乾旱缺水的生態環境,導致我國區域發展極不平衡,嚴重製約了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只有徹底解決西北地區的水資源問題,才能有力地保障我國的發展空間,為此,S4679課題組組織了六位院士、十二位教授和幾位年輕博士進行了攻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於研製出一條現實可行、科學合理的西部調水路線——紅旗河,它是從青藏高原邊緣到新疆全天候自流的調水環線,將一舉改變中國的生態格局
  •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歷史就是時間長河中的蝴蝶效應
    當我們把蝴蝶效應放在人文歷史的時間長河中,任何一個時間點的事件看似微小,但卻可能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會引起軒然大波。歷史中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偶然發生的,它都有自己的規律在其中。可能就是從前的某某人的一個決定或者一個措施,在幾百年就就可以引發一系列的浪潮。《一讀就懂的中國史2》的核心就是:歷史的大變局。
  • 到底尼羅河是世界上第一長河,還是亞馬孫河是世界上第一長河?
    所以,地理學權成們一致認為亞馬孫河是世界第二長河流,尼羅河最長。不過,地理學家們並未放棄對亞馬孫河的研究,運用了不同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由於河流長度測量方面並無定論,所以使用的測量方法不同,其長度也就不同了。至今有不同地理學家測量所得的亞馬孫河長度在6259千米和6800千米之間。
  • 嶽池長河扁村「呱呱呱」的小跳蛙 「紅彤彤」的小龍蝦
    今天是【第一書記帶您看變化】的第五站小編來到了天平鎮長河扁村讓我們走進第一書記胡杰的視角看看他為大家介紹>這幾年裡長河扁村的變化吧長河扁村距離嶽池縣城較遠前些年是個貧困村這兩年村民返鄉創業創立了不少產業接下來就讓我們先去看看青蛙、小龍蝦養殖基地吧
  • 中國古代殘疾人保障思想 探析(上)
    中國古代殘疾人保障思想 探析(上) 2019-05-28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桂琰 圖片出自《中國古代殘疾名人畫傳》 ■ 桂琰 我國自古就有扶弱濟殘的文化傳統,有關殘疾人保障方面的思想根基深厚且傳承不殆,隨著歷史推移不斷豐富和發展,更在歷朝歷代指導著殘疾人保障的相關實踐,發揮著能動作用。
  • 密碼——智慧長河裡的明珠
    密碼——智慧長河裡的明珠 一提到密碼,我們會想起什麼? 是帳號條碼下方的一排小黑點,還是密碼鎖上一排雜亂無章的數字,亦或是電報發報員手底流淌出的「滴滴」聲?接下來我們便以歷史長河為線,以密碼經典為珠,縱覽密碼發展的沿革,對其大概的內容框架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由於生產力在歷史上有較大的幾個變革時期,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的思想的解放以及密碼形式多樣化變化的幾個節點。密碼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古典密碼和近現代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