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扇動了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 蝴蝶效應
我們學習歷史,總會用平滑的角度按照時間線、時代及地域的背景來分析當時發生的某個歷史事件。但是有個作者卻跳出了這樣的平滑角度,開啟了360度的立體的上帝視角來分析看待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讓讀者一下子就能明白,那隻推動歷史進程的蝴蝶翅膀是如何煽動的。
他就是溫伯陵,歷史專欄作家。他擅長用當下最流行的語言,從新奇的角度結構不一樣的歷史觀點,讓讀者徹底看懂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已出版暢銷書《一讀就懂的中國史》。
當我們把蝴蝶效應放在人文歷史的時間長河中,任何一個時間點的事件看似微小,但卻可能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會引起軒然大波。
歷史中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偶然發生的,它都有自己的規律在其中。可能就是從前的某某人的一個決定或者一個措施,在幾百年就就可以引發一系列的浪潮。《一讀就懂的中國史2》的核心就是:歷史的大變局。
每一個個體在這樣的浪潮中都無一倖免地參與其中,或者順應著歷史的潮流向前站在時代的尖端,又或者有人想要逆流而上,最終被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徒留一片唏噓。
1天下大勢,順者昌,逆者亡
「哪有什麼原汁原味的國家和制度,都是在運行過程中不斷試錯的調整,最終形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識罷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定下了新的制度,新的禮法。一個嶄新的帝國就這樣開啟了,然而在這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秦國把「小農經濟」打造成完整的閉環,國家、社會、家庭、階層、經濟、都在其中。通過這樣的閉環向著中央集權輸送,然後再向六國輸出。這樣的制度下,一旦秦國停止擴張就會出現巨大的危險。
無限制的向中央流動的生產力不能夠養活秦國子民,制度又封死了階層的流通,讓秦國本國人的生活已經很苦,擴大到六國遺民之後就更加凸顯了矛盾。對比了舊時六國時代的生活,六國遺民苦不堪言,不能夠保證溫飽和經濟來源。所以,在秦二代的時候爆發了農民起義。統一沒多久的秦王朝就被農民起義給推翻了。
制度不能適應民眾,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劉邦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稱帝以後,廢除了嚴苛的律法,遵循舊制,將六國土地分給了功臣,賜予舊國號,讓他們繼續去統治六國遺民。劉邦留下了秦國的制度,廢除了部分律法,給了功臣們和六國遺民們一個緩衝的時段,讓人民慢慢地自主融合,不再相互排斥。而後,漢朝人民以及後代子孫終於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漢人。
都說漢承秦制,但也只是繼承了秦朝的部分制度。漢朝在順應天意民意的基礎上,進行了變通和改革,找到了一個共同發展的平衡點,將制度發展起來延續下去,引領了封建社會後世的發展。
這也說明了,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制度的建立,一定要與時代與民意相結合,才能夠順利的發展下去。
歷史上多少有志之士最後暗淡出局,比如王安石,又比如光緒皇帝。生不逢時可能是最大的嘆息吧,遇到了軟弱無能的皇帝和顛沛流離的王朝末世,再好的制度和想法,當觸動了某些集團的利益或者不可抗力的時候,無一不被扼殺。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如果大勢所趨是失敗,那麼等待這個國家和人民的將會是一個王朝的結束,又或者直接進入亂世紛爭的時代,等待著下一個順應天命的規則改進者的出現。
2 看似一個小小的決定,引發的歷史變革
我們從宏觀來看,在歷史的長河中,天下大勢非常重要。然而我們進入每一個歷史重要轉折點的事件中,再向前向後去推演卻發現,大大的歷史事件其實在久遠以前就留下了那個微不足道到的伏筆,蝴蝶震動的那一下關鍵的翅膀。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奉旨掃蕩河西走廊,將匈奴人打的落花流水。最後,匈奴人臣服於大漢王朝,讓4萬人口在漢朝的西部自給自足地生活。經過了400年的發展,進入到西晉時代,讓胡族匈奴人口成百倍地變大,幾乎和漢人持平。由於西晉時代中原政權內部割裂,讓胡人看到了希望,加入了戰爭,爭奪政權建立國家,開啟了混亂的兩晉南北朝時代。
說到歷史也不能不說張騫這個人,出使西域第一人。正是因為他打通了漢朝,西域甚至中歐的連結之路——絲綢之路。讓以後的數千年裡,數不清的使者,商人,和軍隊沿著他走過的路,來到中國或去往歐洲。
在那個海運並不發達的時代,絲綢之路延綿千年。將文化、食品和技術進行了互通,很多我們現在熟識的瓜果蔬菜,用品用具都是通過那條千古商業之路傳入中國,也輸出了各種先進的技術,瓷器,手工藝品等等。實現了我國最早的進出口貿易,給世界的發展帶去了深遠的影響。
如果沒有當初的想法和堅持,歷史的走向會是什麼樣的呢?有可能中國不會進入亂世紛爭的那幾百年,那還會有後面的隋唐盛世麼?也可能經濟和貿易也沒有輸入和輸出,中國是否也就不會成為一個的東方霸主?又或者在自己的版圖中獨自美麗?
然而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決定,一個人的堅持探索未知,就能讓歷史的發展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甚至影響了後世格局。
3 歷史的長河中,「變」才是永恆不變的。
能在歷史上留下印記的人,一定是有他非凡的才能。不管是創造了大唐盛世的天可汗李世民,還是將國家拋入亂世的司馬氏等。無不是因為自己的決策和想法影響著國家的發展,歷史的進程。
每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是否能夠發現時代的特點,順應並駕馭時代。帝王有帝王的想法,妃子有妃子的想法,臣子也有臣子的想法,民間氏族更加會有自己的想法。從大家到小家,每一個想法都是時代裡的蝴蝶翅膀,扇動著去推進,去書寫自己的故事。
當王昭君決定嫁到匈奴,她可能也沒有想到自己在歷史中能夠千古留名。她的一個決定,影響了大漢和匈奴的關係,給底層的塞外人民帶來了安寧和繁榮。她史無前例地得到了愛,尊重與祝福。在那個並不留名的草原上,匈奴人給她立了衣冠冢,供後人祭拜。
1846年,一個偶然的決定,讓容閎跟著自己的傳教導師踏上了去往美國學習之路。他看到了美國的先進和繁華,再對比清朝的蒙昧。他暗自發誓希望能夠將美國的先進技術帶回國內,改變國內落後的狀態。
在容閎回國之後,他致力於發展留學,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去到外面看看外面的世界,學習外面的工業技術。他在李鴻章和曾國藩的支持下,終於促成了第一批「留學幼童」前往美國學習,這裡面就有我們熟知的詹天佑,梁敦彥等人。同時,他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捐贈了很多我國經典書籍,如《三字經》《山海經》等等。
但是由於與國情不符,很快留學被叫停。容閎的文化傳導的理想被扼殺了。但是,他並不放棄,隨後參與了戊戌變法,但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他只能含恨離開國內,在美國病逝。
不管時代如何變革,我們的傳承並沒有因為亂世而改變,也並沒有因為制度而消亡。歷史留名者用他們的故事一直在講述著前進的故事,他們用他們的想法、眼光與堅持創造了無數個奇蹟,不管是順應大勢還是想要逆流而上。
「永遠不要故步自封,永遠不要自我滿足,永遠不要沉溺過往。大膽地走出去,用勇氣去徵服困境,用希望去迎接未來。」
蝴蝶的翅膀依舊在扇動,踏上它的節奏,用信仰,傳承和勇敢去書寫自己的人生。
#歷史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