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誠(1952-)年,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1992年3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臺灣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賴建誠的《經濟思想史的趣味》,《邊鎮糧餉》等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品究竟有怎樣的文字魅力呢?
1.《經濟思想史的趣味》
豆瓣評分:8.2
作品簡介:這本《趣味》的1-3章是第1部分:「邀請與導覽:笑著臉談經濟思想史的功用與趣味」。4-24章是第2部分:「人物與派別:開著心講經濟思想史的人物與見解」。第3部分的主題是「觀念與辯駁:凝著神辯經濟思想史的洞見與疑惑」,介紹思想史的對立性概念與見解。第3部分的性質和《趣味》很不相同,需要另寫一本《經濟思想史的爭辯》,內分(1)微觀篇:人物與見解、(2)宏觀篇:學派與概念。《趣味》的對象是大學生和社會大眾,《爭辯》的內容較深範圍較廣,厚度和《趣味》相當(約35則主題)。
書友點評:問答式口語化,讀來很輕鬆。
2.《邊鎮糧餉》
豆瓣評分:8.1
作品簡介:作者在汗牛充棟的明代史料中﹐挑選出五份史料﹐全面評估明朝在1531-1602年間北方邊防部隊的兵力(士兵及牲口數目)﹑糧餉以及中央白銀撥款以倍數劇增的情形。作者選題眼光之準﹑氣魄之大﹑分析之嚴謹﹑陳述之清晰﹐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們讀明代史料﹐只見明代君臣論及邊防時﹐滿口甚麼「邊餉日增」﹑「邊事可憂」﹑「規復祖制」﹐然後是連篇累牘難以解讀的數據。通過這些數據重構明代財政內的北部邊防開支狀況﹐誠然是「顯而易見」的研究策略﹐只是知易行難﹐迄今為止﹐能夠像作者這樣就16世紀明朝北部邊防的軍事財政狀況﹑提出如此全面而具體分析的﹐委實不多。該書的貢獻﹐是不容低估的。
書友點評:經濟學家自有獨特的視角。將邊鎮經濟崩塌,戰力衰退之緣由與制度諸變遷都勾勒出來了,很踏實地利用並不太準確的現有數據探討了與邊鎮糧餉有關的屯田商運民運京運銀鹽引漕運諸制度。錢賓四先生曾言明亡於內府宗藩冗官,而邊鎮靡費之巨讓財政徹底捉襟見肘,喪失了回圜的可能。還是有些錯漏的。
3.《王室與巨賈》
豆瓣評分:8.1
作品簡介:從亨利八世到伊莉莎白一世,英國與法國、西班牙、愛爾蘭之間的爭戰,導致國庫嚴重虧空,要靠王室商人去歐陸張羅、協商、談判貸款。本書的主題,是16世紀都鐸王朝外債的籌措與償付,主角是眾所皆知的人物:以「劣幣驅逐良幣」(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聞名的Sir Thomas Gresham(1519—1579)。全書分5篇(13章)與5個附錄,主軸是格雷欣如何籌借外債,如何談判借款的數額、利率、期限,如何操作英鎊的匯率。
書友點評:書是好書,但我TM看不懂啊,一長串匯率、利息數字,看完要人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