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其驤(1911.2.25-1992.8.28),字季龍,浙江嘉善人,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獲燕京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譚其驤長期從事中國史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和研究,他對中國歷代疆域、政區、民族遷移和文化區域做了大量研究,對黃河、長江水系、湖泊、海岸變遷均有精闢見解,建樹頗多。主要著作有《長水集》《長水集續編》等。
今天,小編為喜愛譚其驤的朋友精心挑選了TA的3部高分作品,來看看都是哪些呢?
1.《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宋、遼、金時期》
豆瓣評分:9.5
作品簡介:《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第六冊:宋遼金時期;第七冊:元明時期;第八冊:清時期。按年代分為20個圖組,共有304幅地圖(不另佔篇幅的插圖不計在內),549頁。地圖上的內容包括:已知原始社會遺址和其他時期重要遺址的分布,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權的疆域政區或活動範圍、民族分布,秦以前見於記載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開始全部縣以上地名、一二級政區的界線,可考的長城、關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帳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嶺、海岸線、島嶼等,共收地名7萬多個。各冊均有中、英文的編例和地名索引。
書友點評:這套每卷,都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多餘的,都有意識形態佔頁碼,好東西也做爛了。
2.《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豆瓣評分:9.0
作品簡介:《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由序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以及上自原始社會下迄中華民國的各歷史時期地圖共36幅組成,並有包括序圖在內的約7萬字的圖說及地名索引。讀者從中可以了解到我國各歷史時期疆域政區設置、部族分布的概貌和我國歷代疆域政區沿革的情況,供廣大的史地工作者、大中學校的史地教師、大學文科學生參考用。
書友點評:沒有地圖的歷史就像是沒有聲音的電影。這本書就是中國歷史的最佳配樂。書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南宋時期的地圖,金、蒙古、西夏、西遼、南詔五個政權包圍下的南宋半壁江山,能夠堅持一百多年委實難能可貴。
3.《長水粹編》
豆瓣評分:8.7
作品簡介:譚其驤1982年前的主要論文已編入《長水集》,上、下冊分別為解放前、後所作。他逝世後,編者將他1982年後發表的主要論文編為《長水集續編》。本書就是從這兩本論文集中精選出的在各方面和各時期有代表性的歷史地理論文。
書友點評:其中《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特別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