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疆域最西到達了鹹海、波斯?譚其驤將地圖開疆玩到了極致

2021-01-15 斟北鬥

現在網上流傳的唐朝的版圖,基本都是根據譚其驤版的繪製的,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權威。譚版的669年唐朝版圖是唐朝疆域的頂峰,在這張地圖上,唐朝的疆域西到鹹海、波斯一角,東到朝鮮,北越貝加爾湖,南到交趾,面積在1000萬平方公裡左右。不過,譚其驤的每個時代的版圖都有「地圖開疆」的成分。在669年的唐朝地圖中,其中最大的問題出現在西域中亞一帶。

譚版669年唐朝版圖

一,關西三州和安西四鎮:唐朝在西域的據點

唐朝進入西域地區,是從唐太宗時期開始。唐太宗最開始在西域設置了西伊州、西州和庭州,這些州並非是羈縻州,因此是直接納入到了唐朝的疆域的,也成為了唐朝經營西域的三大據點。具體情況是:(1)、西伊州。630年,伊吾脫離了西突厥的控制,投入了唐朝的懷抱。唐太宗在此設置了西伊州,納入到了唐朝的版圖。(2),西州。吐魯番一帶,原本有高昌國,受到西突厥的控制。639年,唐太宗滅高昌國,設置西州和安西都護府。(3)庭州。648年,西突厥駐守浮圖城的葉護背叛西突厥,投降唐朝,唐太宗在此設置了庭州(吉木薩爾),這裡後來成為北庭都護府的基地。

唐朝在西域的據點分布

在關西三州建立的時候,唐朝又在南疆地區建立了四個據點,史稱「安西四鎮」。648年,西突厥浮圖城葉護投降唐朝,同時整個南疆地區也投入了唐朝的懷抱。唐朝隨即將安西都護府的基地遷徙到了龜茲國(庫車),並且在龜茲、焉耆、于闐(和田)、疏勒(喀什)四座城堡建立了軍事據點,史稱「安西四鎮」。679年,唐朝滅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都支,於是在碎葉(託克馬克)建立新的據點。從此,安西四鎮就演變成為了碎葉、龜茲、于闐、疏勒。

交河古城——安西都護府駐地

安西四鎮的設置並非是穩定的,四鎮經常因為戰爭的失敗而宣告撤銷。如650,唐高宗「罷四鎮」,安西都護府也遷回西州。657年,唐朝滅阿史那賀魯,安西四鎮又恢復。670,吐蕃攻陷龜茲,四鎮再罷。674年,四鎮復歸於唐朝。678年,吐蕃又攻陷安西四鎮。679年,崔知辯收復安西四鎮。687年,吐蕃又佔據安西四鎮,到692年才重設。安史之亂後,安西四鎮和內地的聯繫中斷,但是依然堅守了很久。790年,吐蕃佔據了庭州,隨後又佔據了西州,安西四鎮也隨之完全淪陷。

庭州古城

小編認為,關西三州是唐朝設置的行政州,隸屬於隴右道,因此屬於唐朝的疆域。而安西四鎮,是唐朝在西域小國建立的軍事據點,專門駐紮軍隊的,沒有行政管轄功能,因此安西四鎮控制的範圍,算是勢力範圍。安西四鎮的設立只是軍事需求,而且經常被佔據,這也說明唐朝在西域地區的勢力也是常(如果安西四鎮算為唐朝疆域,那吐蕃控制時間更長,是不是畫到吐蕃更合理),只有關西三州一直比較穩定。而安西四鎮之外,有許多國家名義上臣服於唐朝,唐朝沒有駐紮軍隊,只有名義上的冊封,這種就既不是勢力範圍,也更談不上疆域了。

二,唐朝和西突厥之間的關係

根據譚其驤的地圖來看,669年的唐朝版圖都到達了鹹海,最西南包括阿富汗和伊朗部分地區。這個地圖是如何畫出來的呢?總結起來,一是把名義上的冊封地區當做疆域,二是以為唐朝統治了整個西突厥地區。

西域和西域地區,在隋唐之際出現了龐大的西突厥汗國,該國在射匱可汗時期「東至金山(阿爾泰山),西臨西海(裏海)」,之後的統葉護可汗又「北並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克什米爾)」。基本整個中亞和西域都歸屬於西突厥統治,西域各國國王都由西突厥大汗授予「頡利發」稱號,並由西突厥大汗派遣「吐電」一人,駐在各該國內,「督其徵賦」。西突厥的部族分為10個部落,號稱「十箭」。其中位於碎葉城西的為五弩部落,位於碎葉城東的為五咄陸部落。

630年,西突厥開始陷入了分裂的局面,在這期間,鐵勒、高昌等國脫離了西突厥的控制,唐朝的勢力也乘機進入了西域,640年,高昌國被唐朝所滅,唐朝在此設立了西州(吐魯番),將其納入了版圖之內。641年,乙毗咄陸可汗重新統一了西突厥,但是其疆域已經縮小了許多,天山之南的地區已經不再其控制範圍內。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幾次進攻唐朝的據點,都遭到了失敗,隨後,西突厥再一次陷入內亂,在後來形成了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和乙毗咄陸可汗對峙的局面。

655年,乙毗咄陸可汗已經去世,其子頡苾達度聯合五弩部落(碎葉以西)擊敗了阿史那賀魯。隨後,唐朝的大軍也乘機進攻阿史那賀魯,657年,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被擒殺。許多人認為,沙缽羅可汗去世後,西突厥就滅亡了。實際上,沙缽羅可汗只是分裂的西突厥的其中一個可汗而已。沙缽羅可汗去世後,五咄陸部阿史那彌射為興昔亡可汗,唐朝冊封其部為昆陵都護府,其管轄下的各個部族又冊封為各大都督府。五弩失畢部以阿史那步真為繼往絕可汗,唐朝冊封其部族為蒙池都護府,其下的各個部族都冊封為都督府。

冊封兩大都護府的位置

這也就是說,唐朝所謂的昆陵都護府和蒙池都護府只是唐朝名義上冊封給西突厥兩大可汗的榮譽稱呼,並未真正統轄。662年,阿史那步真和阿史那彌射兩大可汗內戰,唐朝安西都護府都護蘇政海乘機再次進攻,滅阿史那彌射,於是西突厥五咄陸部再立阿史那都支為可汗,繼續和唐朝作戰,此時唐朝連名義上的冊封的昆陵都護府也沒有了。而五弩失畢部在武則天時期基本就被東突厥汗國所吞併,到690年其部族被迫遷徙到內地,其地也被突騎施汗國(同樣是西突厥的一部分)所佔據。後來,突騎施汗國稱霸中亞,多次和阿拉伯帝國戰爭。一直到758年,突騎施才因為內亂解體,西突厥才真正滅亡。

相對客觀的唐朝巔峰時期版圖(淺色為勢力範圍)

三,關於昭武九姓和吐火羅等

譚版的唐朝在西域的西南部分,已經覆蓋了整個阿富汗(吐火羅)和波斯的一角,另外還有整個昭武九姓地區。我們必須來一一進行分析。

首先來說波斯一角和吐火羅地區。632年,阿拉伯帝國建立,很快就席捲了整個北非西亞。656年,也就是蘇定方攻破阿史那賀魯的前一年,阿拉伯就滅波斯帝國,波斯王族基本被殺,唯有其王子俾路斯在外領兵逃過一劫。俾路斯一路逃到了吐火羅,同時向唐朝求救。於是唐朝在661年冊封波斯國為波斯都督府,俾路斯為都督,662年又改封為波斯王。

波斯都督府位置(譚版)

然而,阿拉伯帝國可沒有給這個波斯王子任何機會,662年,阿拉伯就吞併了整個吐火羅,波斯王子繼續向東逃竄,最終在675年到達了長安,他去世後,他的兒子繼續在長安被唐朝冊封為「波斯王」。但是地圖開疆的譚其驤卻在波斯那裡認真地標註「波斯都督府」,還在吐火羅一帶標註了條支都督府、寫鳳都督府、修鮮都督府、月氏都督府、姑墨州都督府。譚其驤也算是可笑了,將一個流亡到唐朝的王子的故土都算為唐朝的疆域,那明朝滅亡後,永曆皇帝流亡緬甸,難道明朝就成為了緬甸的了嗎?

實際上被阿拉伯吞併的波斯帝國

接著我們來談談昭武九姓。所謂的昭武九姓就是大月氏(貴霜)後裔的小國,主要分布在錫爾河和阿姆河之間,有康國、安國、東安、曹國、史國、米國、何國、石國、那色波、烏那曷、穆國、鈸汗、火尋、戍地等。原來這些小國是西突厥的勢力範圍,在唐朝滅阿史那賀魯之後,這些小國就臣服於唐朝,唐朝於是在這裡大肆冊封都督府和都督州,如康居都督府(康國)、安息州(安國)、昆墟州都督府等。

663年到671年,阿拉伯的軍隊完全徵服了「呼羅珊」(今天的伊朗東部和阿富汗),並且渡過了阿姆河,開始吞併昭武九姓,674年,阿拉伯帝國佔領了布哈拉(烏茲別克)。到715年,阿拉伯已經完全徵服了河外地區(阿姆河和錫爾河之外),甚至佔據了喀什。此後阿拉伯又開始進入河中地區,在這裡和突騎施汗國對峙,如果不是突騎施汗國的強盛,整個中亞可能都淪陷了。之前的昭武九姓,只有石國還沒有滅亡,這裡也是唐朝勢力範圍最最西的地區。之後,唐朝軍隊就和阿拉伯帝國軍隊在西域多次發生戰爭,唐朝和阿拉伯的範圍大概穩定在石國一帶(塔什幹),而石國處於阿拉伯、突騎施、唐朝三大強國之間,只能首鼠兩端。

可以看出,唐朝在昭武九姓地區只是滿足於名義上的冊封,沒有派遣軍隊駐紮。而阿拉伯帝國不僅派出軍隊攻陷了這些地區,設置了總督,駐紮大量的軍隊,推廣伊斯蘭教。750年,唐朝在西域的最高長官高仙芝進攻石國,石國被滅,石國的王子逃亡阿拉伯求救,阿拉伯率領大軍進攻高仙芝,產生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唐朝戰敗。

客觀版的唐朝地圖(黃色是勢力範圍)

總結起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範圍最西就達到了石國一帶,而石國卻處於多國之間,總是搖擺不定。至於譚其驤將昭武九姓都劃入了唐朝的版圖,實屬可笑了。如果按照譚其驤的推理,清朝滅準噶爾汗國後,哈薩克汗國的大、中、小三大玉茲和浩罕都表示臣服清朝,並且接受清朝的冊封,難道整個中亞都是清朝的版圖了嗎?但是譚其驤自己卻沒有這麼畫,雙標玩的溜。

相關焦點

  • 1955年的中國歷史地圖,和當今流行的版本有什麼區別(下)
    南北朝時代到隋朝,兩個版本的地圖沒有多大的差異,這裡不再論述。 在顧版地圖上,唐朝勢力最西到達了裏海沿岸。而譚其驤版本的地圖是一個種顏色,到達了鹹海一帶。小編認為,唐朝的地圖應分為幾種顏色,分別按照統治的強度來標記。另外,小編認為唐朝的勢力範圍不包括青藏高原的吐蕃和東北地區。
  • 中國歷代客觀的版圖一覽:明朝的新地圖值得欣賞
    目前中學使用的歷史教材基本都是採用譚其驤版的地圖。譚版地圖存在許多不客觀的因素,存在許多地圖開疆的現象。對此,小編自己選擇和製作了一些相對客觀的版圖,形成從夏朝到清朝時期的一系列版圖。夏朝的版圖,明確來說不是疆域範圍,而是活動範圍。
  • 中國邊界最西到過哪裡?
    如此情形之下,一路向西,向歐亞大陸的最深處探索,似乎成為了他們最為實在的選擇。 同時,唐朝軍隊還充分發揮了投誠唐朝的舊突厥貴族號召力,利用阿史那步真與阿史那彌射兩位突厥將軍統領西突厥部落,使得西突厥「十廂部落」先後歸順(這些部落主要集中在今天伊犁河與楚河流域,分為五咄陸部與五弩失畢部)。
  • 曾經的「西海」——中亞鹹海是如何逐步消失的?
    文/王凱迪看過中國古代歷史地圖的同學一定會被唐朝遼闊的西部疆域所吸引。當時的唐朝在徵服西突厥十姓部落後,將政治影響力深入到了碎葉水(楚河)以西,將藥殺水(錫爾河)中下遊乃至於鹹海的遊牧部落都置於自己的羈縻統治下,創造了漢族中央王朝的疆域傳奇。
  • 譚其驤作品集合,小編力薦《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宋、遼、金...
    譚其驤長期從事中國史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和研究,他對中國歷代疆域、政區、民族遷移和文化區域做了大量研究,對黃河、長江水系、湖泊、海岸變遷均有精闢見解,建樹頗多。主要著作有《長水集》《長水集續編》等。今天,小編為喜愛譚其驤的朋友精心挑選了TA的3部高分作品,來看看都是哪些呢?1.
  • 另一版本中國地圖,譚其驤的分省方案,快查查自己是哪的人!
    你沒見過的地圖按照上圖所示,各位的籍貫又是哪裡的呢?譚其驤個人簡介譚其驤(1911.2.25-1992.8.28),字季龍,浙江嘉善人,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
  • 幾幅英文版的中國歷史地圖,看看和中國人畫的區別在哪裡
    和國內大多數地圖相對比,這裡的漢朝地圖畫的更大,主要在蒙古高原一帶畫得更靠北了。這是因為西方人將南匈奴地區算入了漢朝,南匈奴曾經長期臣服於漢朝。不過,該地圖並沒有將海南島劃入地圖,實際上漢朝曾經統治過海南一段時間。第二幅就是唐朝時期的地圖。這幅地圖就和譚其驤版本的地圖相差太遠了。在圖中大概可以看出,大圖是武則天時期的版圖,而小圖是安史之亂之後的地圖。
  • 鹹海面積萎縮的原因是什麼?錫爾河和阿姆河的水去哪了
    與我國為鄰的中亞也有兩條內陸河,而且這兩條內陸河都匯入中亞曾經的最大鹹水湖——鹹海(不包括裏海)。這兩條內陸河,南邊的是阿姆河,北邊的是錫爾河。我國西部有個鄰國吉爾吉斯斯坦,其北部有個小城託克馬克(碎葉城),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吉爾吉斯斯坦是個高山國,尤其是東部與我國接壤的地方,是天山山脈的冰川地帶。
  • 通過地圖看唐朝版圖變遷:一個龐大帝國,最後走向瓦解!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繁榮強盛的大一統王朝,巔峰時期面積達1237萬平方公裡,而到了唐朝末期卻僅剩下300多萬平方公裡。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本人今天將通過地圖的形式讓你感受大唐從建國到巔峰再到滅亡的289年曆程。 在講唐朝之前,還是要先提一下隋朝。
  • 如果每個國家都說自古以來,那麼世界各國的理想疆域有多大
    那麼如果我們將這裡說法擴展到全世界,那麼世界主要國家的理想版圖有多大呢?首先從中國周邊開始吧。蒙古國,最大的理想國就是元朝和四大汗國吧。1206年,蒙古汗國建立,隨後在亞歐大陸進行了擴張。最終形成了元朝和四大汗國。這時候的蒙古東到朝鮮半島,西到東歐平原,北到烏拉爾山,南到印度洋。
  • 鹹海為何逐漸在消失?
    鹹海巔峰時期的面積達6.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小型國家的疆域,而如今卻只剩下北部與西南極少的一片水域,乾涸面積超過90%以上。那麼這個曾經位居世界第四的湖泊是如何消失的呢?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想要憑藉人力改變環境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不管人類怎樣折騰,大自然總能夠通過自己的手段反敗為勝。
  • 怛邏斯戰役——唐朝如何退出中亞(上)
    自此唐朝騎兵再也沒有到達過蔥嶺以西,暢通上百年的絲綢之路就此中斷,對中國而言,依託於絲路的繁華貿易開始沉寂,脫離了唐朝控制的中亞開始了伊斯蘭化進程。 盛世危機,博弈中亞 6 世紀到8 世紀,歐亞大陸上有三個大帝國正處於興盛期。
  • 從裏海到鹹海,阿姆河改道,對19世紀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
    普京贈送給謝米耶夫的地圖這份古代韃靼利亞地圖,包括了整個歐亞大陸的大部分。筆者有幸於三年之後,找到了這張地圖的高清版本。經過比對發現,在這張繪製於17世紀上半葉的地圖上,阿姆河的確流入裏海而非鹹海。[2]由於威廉·布勞本人並沒有實地到訪過裏海地區,所以他在繪製地圖時主要聽取了別人的描述、借鑑了前人的作品,因此這張地圖並不準確,比如布哈拉、阿姆河的位置都存在偏差。但是,阿姆河直接流入裏海這個事實,卻得到了印證。實際上,該地圖出版的時候(1640年左右),阿姆河已經完成改道,流入了鹹海而非裏海。
  • 一位中國旅行作家眼中的鹹海之荒
    圖片來源:劉子超這裡是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位於烏茲別克斯坦的最西部,大部分土地荒無人煙,顯示在地圖上的定居點少得可憐。曾經,從花拉子模綠洲流淌過來的阿姆河在這裡注入世界第四大湖鹹海。如今,阿姆河像地圖上的一條裂紋,蜿蜒向北,遠未到達曾經的終點就消失不見。從阿姆河消失的地方一直到鹹海的大片土地,在地圖上是一塊乾淨的空白。
  • 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泊——鹹海,最快在明年將徹底乾涸?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於2010年4月5日巡視過鹹海後形容「鹹海」的消失為全球「最令人震驚的環境災難之一」。鹹海在世界的位置(紅星處為鹹海)在中亞的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接的位置有個世界著名的鹹水湖,這個湖就是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泊——鹹海。鹹海雖然叫海,實際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內陸鹹水湖, 原為海洋的一部分,屬典型海跡湖。
  • 世界第四大湖鹹海,怎麼就消失了?
    提到世界著名的湖泊,我們能想到美國的五大湖,非洲的維多利亞湖,亞歐之間的裏海,中亞地區的鹹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鹹海還是面積廣闊,湖水湛藍的內陸湖泊,但實際上,鹹海早已不再是地圖上標註的那麼廣闊。而是下面這個樣子。
  • 鹹海,曾是世界上第四大湖,卻在半個世紀消失6萬平方公裡!
    ——鹹海。鹹海,自西漢開始進入我們中國人的視野,據記載,漢武帝攻打大宛國曾經過鹹海(即古人認為最西的地方,因此稱西海)。到了唐朝滅了西突厥之後曾短暫將鹹海納入中國版圖。隨後千百年來,鹹海一直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個定居點。但到了2010年,這個鹹海也名存實亡了。
  •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有沒有可能從裏海調水到鹹海補充恢復?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有沒有可能從裏海調水到鹹海補充恢復?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而且從地圖上來看裏海到鹹海的最近距離也僅為300公裡左右,按理來說調水應該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但為什麼沒有實施呢?在筆者看來還是與這兩座湖泊所處的位置、氣候環境、沿岸各國的發展現狀以及經濟狀況、地緣政治等有關。
  • 世界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國家有哪些
    蒙古兵鋒一直挺進到敘利亞,眼看蒙古軍團就可以乘勝攻打埃及進入北非,構建跨越亞、歐、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時東方的蒙古本部再次傳來一個消息:當時的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重鎮——四川合州釣魚城時逝世。旭烈兀匆忙率軍東返,埃及馬穆魯克王朝趁機殺入敘利亞,成功阻擊了蒙古西進的兵鋒。蒙哥死後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最終忽必烈勝出,旭烈兀遂重返中東波斯地區創建伊爾汗國並表示效忠忽必烈。